正統道藏經目簡介
Synopsis of Zhengtong Daozang Contents
洞真
洞玄
洞神
太玄
太平
太清
正一
續道藏
洞真 部 数据
可复制下面数据, 保存到文本文件以供进一步处理。首行的数字对应道藏中的序号。
2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直音一卷共8頁 七撰人不詳。約成書於北宋以後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書就《度人經》六十一卷本中出現的占字、難字加注讀音,但不解釋字義。便於讀者誦讀經文。 3 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五卷共27頁 南宋李嘉謀注解,元人張善淵刊行。五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本書經文《先天道德經》係模仿老子《道德經》而作。分為妙、元、神、真、道五篇。每篇九章,一千字;共四十五章、五千字。其內容晦澀,大致為解釋妙、元、神、真、道五詞含義及其相生關係,並據此闡述妙徼、有無、動靜、陰陽、五行、八卦、九宮、道德、道法自然、清靜無為之道理,以及修真養生原理。李氏注解引述儒釋道三教經書,逐章逐段解釋原文,較為明白曉暢。認為天地萬物生成順序為由“妙”(虛無)而至"徼"(實有),修道者應從徼而返歸妙本。此為全書宗旨。 4 無上內秘真藏經一○卷共44頁 簡稱《真藏經》。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際。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敦煌抄本P2467節錄此經八卷,《雲笈七籤》卷九五亦摘錄一小節。全書分十三品:顯道品、辨三寶品、辨四真品、惠澤品、解脫品、辨相明部帙品、普明品、顯功德品、顯戒行品、妙德品、集仙品、明行品、究竟品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在靈解山與諸仙問答,全面系統闡述修道理論。其說大略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本,融攝大乘佛教虛空寂滅理論,反復講述"真藏"奧義和大乘妙法。經云:"一切眾生身性清靜,天真正道隱在其中,名為真藏。"此真藏者,乃無內無外,無生無滅、清靜寂滅之義。眾生有此真藏,故有真道性,有無量法,具三清境。但眾生迷惑,不信自身有真藏,故苦惱無邊,不得解脫;或外求道法,落人小乘,終難成道。故眾生求道,應內求身中真藏,方能身心解脫,斯為大乘之道。 此大乘妙法,不僅要"離一切相、離一切行、離一切觀、離一切智,離空有心,離真實際";且由此而進,"無離,無無離;無行,無無行;無觀,無無觀;無空,無無空;無真,無無真",以至於"真道寂滅,滅無所滅"之境。是為隋唐道教重玄哲學"有無雙遣"之核心理論。 5 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五卷共16頁 簡稱《文昌大洞仙經》。道教《大洞真經》傳本之一。據稱此本係文昌帝君於南宋乾道戊子年(1168)降壇傳授,故後世稱作梓文昌經本或蜀本。原經五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前兩卷主要講述更生永命天草(即文呂帝君)之經歷、德行;此經源出始末及經文宗旨,以及誦持經文之禮法,讚頌等內容。卷三至卷五載元始天王所說"洞章"三十八章,其篇章文句取自《上清大洞真經)三十九章及《靈寶度人經》部分篇章,增刪改易而合成一部新經。按《大洞真經》本為上清派修煉之書,其道法以誦經思神為主。本書則以濟生度死、消災延壽為宗旨,強調設齋誦經,行善積德為修行之要,勸人安守本分,實為宋元時期道教勸善書之一。 6 上清大洞真經六卷共44頁 全稱《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》。早期上清派重要經典、相傳東晉興寧三年(365)。南嶽魏夫人等仙真降世。以《大洞真經》等上清經傳授道士楊羲。此後道教上清派一直奉持此經為根本經典,列於上清諸經之首。據《上清大洞真經目》著錄,此經原本為一卷,然而自南北朝以後出現許多不同傳本。今《道藏》本六卷,收入測真部本文類。據考此本應為宋代茅山上清宗壇傳本、其卷首有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師朱自英序。各卷均題"上清三十八代宗師蔣宗渙校勘"。編末附錄南宋咸淳壬中年(1072)程公瑞後序,以及明初四十三代天師張字初後序。 正文六卷。其蒼一為《誦經玉訣》,概述修煉《大洞真經》之道法要訣。有思神法、存神圖、誦經法、咒文、科儀等內容,並附《大洞滅魔神慧玉清隱書》。卷二至卷六依次收,入經文三十九章,每章有經文(五言韻文)一首,以及思神法、存思圖、咒語及祝文等,最後附錄《徊風混合帝一秘訣》一篇。全書所言道法,以誦章念咒、存思押真為主。據稱"二十九章"經文,皆為上天王十九位帝皇神君所說。其中隱含人身中百神之名諱。修道者依法誦章思神,可召上皇真氣下降,入布全身,鎮神固精。與身中諸神混合。以致性命長存,飛升上清。南北朝以後,歷代上清派道士皆重視此經道法。梁陶弘景《真話》稱:"大洞真經,讀之萬過便仙。此仙道之至經也。"《無上秘要》、《三洞珠囊》、《雲笈七籤》等唐宋道書皆大段徵引此經,其文字與《道藏》本不盡相同。 7 大洞玉經二卷共20頁 早期上清派經典,《上清大洞真經》傳本之一。據編末所載龔德同後序,應為宋元時傳本原書二卷,收入,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本書經文亦分為三十九章,其文字較茅山宗壇本(即六卷本)賂有不同:各章經文後有玉符一枚、祝詞一節,並有"太玄趙真人"之注解。子十九章正文之前有誦經禮法、符咒、存思圖及《大洞神慧隱書》。三十九章之後有"太玄真人咒"、《大洞內煉玉章》及《玉清大洞內煉玉經》。全書內容以思神誦經為主,與茅山宗壇本略同,但其篇章文句、符圖祝詞則與茅山宗壇本相異甚多。參見《上清大洞真經》辭條。 8 太上三十六部真經六卷共32頁 撰人不詳。約成書於南北朝末。《無上秘要》卷三七已著錄此經。今《道藏》本六卷,收入洞真部本文類。全書包括三十六部短經,分作三類。玉清境有《上清經》、《妙真經》等十二部;上清境有《洞玄經》、《元陽經》等十二部;太清境有《太清經》、《徹視經》等十二部。各篇經文格式相似,皆先述經文,後附四言偈語及十二符文。其內容採佛道二家之說,簡述修真理論及其方法,並解釋真空、虛無、自然、心性等術語。認為眾生皆有道性,但因未能直心正念,迷惑本性,故有種種煩惱災禍。若能奉道修心,識法性,行正法,不著色相,清靜無為,即可達到寂滅境界,成就法身,永無憂患。其修持之法強調行善積德,燒香建齋,誦經禮釋,廣種福緣,貶斥吐納咽氣,坐忘煉丹等法術。此經對隋唐道教頗有影響。《無上內秘真藏經》讚揚此經"最尊最貴","包羅無外,妙入細微"。 9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一○卷共86頁 簡稱《海空經》,又名《七寶莊嚴》。原不題撰人。據唐玄嶷《甄正論》云:"自唐以來,即有益州道:亡黎興、澧州道士方長,共造《海空經》十卷"。故此經應作于唐初。今《道藏》本十卷,收入洞真部本文類。另有敦煌殘抄本九件,詳見大淵忍爾《敦煌道經目錄編》。全書分為十品:序品、哀歎品、法相品、普說品、問病品、持戒品、平等品、供獻品、舍受品、普記品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與海空智藏真士等人問答,演說道法。大旨以道家虛靜無為思想為本,融攝佛教大乘空宗理論,反復淪述"海空智藏"之真義,並述受持經文之法及其功德。海空智藏者,乃身心空寂之義。經云:"三界皆空,三世亦空;知三世空,我身亦空;知我身空,諸法亦空;以法空故,故名海空。"又云:"海空之相,唯空與空,乃能了空;了空之空,不空而空,不了而了。以是當知,名為海空,是為智藏。"故海空智藏是空相,是無分無別、無始無終、無因無果、無生無滅之境,亦即指道性。經文分修道果位為五等,其最上一乘是無為果。"無為果者,即是入寂,無上法門。所以爾者,寂境即是無為,無為即是寂境。何謂寂境?不生不死,故能長生;不毀不變,故能應變。"世人若能通道佈施,斷除煩惱,清靜自在,達到無為空寂之境,即是一乘海空智藏。此經對隋唐道教重玄哲學影響甚大。 10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三卷共14頁 簡稱《玉皇經》。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出於唐宋間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全書分五品。第一《清微天宮神通品》,假託元始天尊在清微天官大法會上,演說玉皇修道證果之事。宣稱玉皇本為光嚴妙樂國王子,嗣位治國有方。後棄國入山修道,證位金仙,與道同體,威靈顯赫。玉帝大顯神通,分身化形,為十方之人演說清靜自然求解脫之道。第二《太上光明圓滿大神咒品》,宣稱玉帝授五方五老帝君大神咒五篇。其咒乃元始之妙言,玉皇之真話,可以"上制天機,中檢五靈,下策地抵"。實際此神咒即六朝所出"靈寶赤書真文",但文字略有不同。第三《玉皇功德品》,頌揚奉持玉皇經咒之功德。謂誦經者"所有罪業永得除滅,身心清靜,命終生天"。第四《天真護持品》、第五《報應神驗品》,亦宣揚誦經功德。謂奉經者將受十方帝君及其神將之庇護,可得三十種上妙功德,誹謗或不信者將受種種惡報。本書自宋元以來廣為流行,為道士舉行齋醮和道門功課必誦經文之一,其刻本和注解甚多。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(校釋本)原題“天樞上相張良撰”。書中稱玉皇為“昊天上帝”,應為宋朝道士假託之作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書托稱張良奉三清沼渝,對傳世歷久而失真之《玉皇本行經》舊本加以校正。其內容品目與《道藏》所載《玉皇經》另一傳本大致相同,但加入校勘記和釋義,實為《玉皇經》之校釋本。書末附"誦經感應"一節,輯錄隋唐時七人因誦《玉皇經》而得善報之故事。 11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三卷共36頁 原題"天樞上相張良撰"。書中稱玉皇為"吳天上帝",應為宋朝道士假託之作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書托稱張良奉三清詔諭,對傳世歷久而失真之《玉皇本行經》舊本加以校正。其內容品目與《道藏》所載《玉皇經》另一傳本大致相同,但加入校勘記和釋義,實為《玉皇經》之校釋本。書末附"誦經感應"一節,輯錄隋唐時七人因誦《玉皇經》而得善報之故事。 12 高上玉皇本行經髓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篇摘錄《高上玉皇本行經》之要旨,係該經縮寫本。刪去原經中關於玉帝修道證果故事和玉皇大神咒文,保留玉帝化身演說清靜解脫之道,以及世人誦經功德。篇末附"傳經源流",內稱至正四年(1344)劉處源受此經于毗陵道士,可見本篇約出於元代。 13 高上玉皇心印經一卷共1頁 簡稱《心印經》。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為四言韻文,全篇僅五十句,論述內丹修煉之心法。以精氣神為上藥三品,宣稱"人各有精,精合其神,神合其氣,氣合其真,不得其真,皆是強名"。又曰:"三品一理,妙不可聽,其聚則有,其散則靈";"得丹則靈,不得則傾,丹在身中,非白非青"。宋元以來,此經廣為流行。全真道將其列入內修五經,近世道教規定此經為早壇功課必誦經文之一。現存各種刻本和注釋本甚多。 14 高上玉皇胎息經一卷共2頁 簡稱《胎息經》。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代。一卷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另有唐幻真先生注本,收入《雲笈七籤》卷六O。此經為七言韻文,全篇僅八十八字,論述胎息要旨。胎息為道家養生之術,淵源甚古,《抱樸子.遐覽篇》已著錄《胎息經》。本篇所述胎息之法,以調息為主,使呼吸吐納綿綿,不用口鼻,守神於內,若嬰兒在母腹中,故曰胎息。 15 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一卷共9頁 簡稱《雷霆玉經》。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為北宋末神霄派道士所造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為上天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傳授,主要論述神霄雷法。內稱:神霄玉清真王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,玉清元始天尊之弟,太上老君之叔。該神統領元象,主握陰陽,掌管九霄三十六天雷霆之政。雷霆者,乃天地之樞機,能賞善罰惡,司生司殺。"上自皇天,下自地帝,非雷霆無以行其令;大而生死,小而榮枯,非雷霆無以主其政。"故下界安國撫民,消災求福等事,皆隸屬雷霆之政。經文詳述上天九霄府之宮室建制,官僚機構,及其下屬諸雷神之姓名和職司等。卷末載"九霄玉清太梵紫微仙都符"九枚,並有咒頌,謂誦經念咒可得超度,不入地獄。 16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一卷共4頁 又名《雷霆玉樞寶經》。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北宋末或南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為雷聲普化天尊所說。此神為上天神霄府九宸之一.是總司五雷,普化群生,賞善罰惡之神。經文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兩節。第一節論述"至道"。內稱:"道者以誠而人,以默而守,以柔而用。用誠似愚,用默似訥,用柔似拙。夫如是,則可與忘形,可與忘我,可與忘忘"。又曰:"惟其忘而不忘,忘無所忘,無可忘者,即是至道。"第二節論"氣數"。認為人之稟受不同謂之氣,智愚清濁謂之數;數繫乎命,氣繫乎天。學道之士若為氣數所囿,天命所梏,則不得真道。經文又述消災解厄之法。謂凡遇三災九厄,可依法持誦經文,若默念普化天尊之號,即有諸神消災解厄;若歸命此經,可以長生。 17 太上說朝天謝雷真經一卷共6頁 撰人不詳。書中提及"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"名號,應為宋元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假託太上道君演說,主要論述朝天謝雷之法。認為世人遭遇雷擊,是因觸犯天條,天條共有三十六條,分別山三十六位雷公司察。凡人不忠不孝、不敬三寶,拋擲五穀、毀罵尊長,淫人妻女等行為,皆觸犯天條。人不犯人條,天即降吉祥;若犯天條,必遭雷擊,死後墜入地獄。凡觸犯天條之人,應佩誦經文,禮拜星斗,祈求雷公赦免罪過。又謂遭雷擊而死者,可用"天篆"(符圖)解脫罪惡,免入地獄。 18 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一卷共4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出於隋唐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假託虛皇天尊為妙行真人講說,分為四十九章。經文以道家清靜無為之說為本,吸收佛教思想,論述修道之境界及其方法。書中分學道者為三乘:"末學之士目軍妄梗,耳不妄聽,心不妄知,禁約一切,泯絕萬態,以致於道'.此為小乘。"至學之士視無所見,聽無所聞,心無所知.動無所逐,以觀眾妙",此為中乘。"大乘之士無見而無不見,無聞而無不聞,無知而無不知,內外洞然,達彼無間,故能參宇宙而遊無盡之域"。由大乘入道者,"以一身而化萬境,不滯有無,永絕生滅,是名真人"。修真之法從齋戒清淨、洗心斷穢入手,以佈施積善,造福田、立功德為務。經文認為眾生平等,凡具善性、道性之人,皆可同入道門。 19 太上昇玄消災護命妙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約成書于隋唐。原本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另有敦煌唐抄本二件(P2471、S3747),題作《太上升玄護命經》。又《雲笈七籤》卷一一九亦全錄此經,題作《太上靈寶升玄消災護命經》。經文僅三百餘字,假託元始天尊為無極眾生所說,主要宣揚有無、色空之理。經文汲取佛教大乘中觀派理論,以雙遣有無,不著空見,離邊取中為宗旨。如云:"若能知空不空,知色不色,名為照了,始達妙音";"視不見我,聽不得聞,離種種邊,名曰妙道"。隋唐重玄派道士持此理論,標誌佛道二家哲學融合。 20 三光注齡資福延壽妙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僅二百餘字。謂天之三光與人身相應,人若耳不亂聽,眼不惡視,鼻不聞嗅,口不雜味,則"虛中三光,周流遍體",壽命可與天同。能服金液還丹,亦可延年成仙。若能無為無慾,便可成道。 21 太上長生延壽集福德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為長生護福神王講說,篇幅較短。內稱眾生歸依大道,應先行三清靜:"第一身清靜,第二心清靜,第三口清靜",然後可修三洞上法。並於二元、五臘、八節、四時、本命生辰日誦念"長生延壽咒"、"集福德咒",即可神魂洞徹,外散鬼魔,福德日積,世世安樂。經中有咒頌。 22 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三卷共25頁 又名《太上洞玄靈寶五篇真文赤書》,簡稱《赤書真文》。道教古《靈寶經》之一、約成書於東晉。陸修靜《靈寶經目》已著錄。原書二卷,今《道藏》本分作三卷,收入洞真部本文類。本書列子道教靈寶諸經之首,其上卷所載"五老赤書真文"尤為重要。所謂"五老赤書真文",是指五方天帝所掌錄之五篇天書靈文。即《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九炁青天亦書玉篇真文》:《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三炁丹天赤書玉篇真文》、《中央五寶元靈元老一十二炁黃天赤書玉篇真文》、《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七炁白天赤書玉篇真文》、《北方洞陰朔丹鬱絕五靈玄老五炁玄天赤書玉篇真文》。此五篇真文皆為篆文,共688字、據稱乃元始天尊所說,出於空洞自然之中,五老掌錄,秘於九天靈都之省。實際只是五篇符咒文字,依法書寫吞服、或佩帶胸前肘後,可召神攝鬼、攘災伏魔。此外本書中卷又載《八威策文》(符圖),用於召伏蚊龍虎豹山精;有"五老靈符",刻書佩身可免萬災。本書下卷則詳敘五篇真文之功德福報及世人修持之法。總之,本書所述道法以書符念父,召神伏魔,辟邪攘災為主,對唐宋道教有重要影響。 23 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一卷共7頁 道教古《靈寶經》之一,約成書於東晉末南朝初。陸修靜《靈寶經目》已著錄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假託元始天尊為太上道君及東西南北四方帝君演說。謂大福堂國、東極大浮黎國、南極赤明國、西極極樂國、北極無患國等五方極樂世界,"無悲泣之聲,唯有歡樂之音",因該國人民皆得"靈真寶文"。所謂"靈真寶文"即四首頌歌,名曰"諸天靈書度命章"。此乃諸天真人玉女歌詠之章,世人若誦此章,可以招神侍衛,調和形魂,壽命長遠,逕上天堂。是為早期道教誦經思神之術。 24 元始天尊說昇天得道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唐宋間。南宋《秘目》著錄"生天得道經一卷",當即此書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為諸仙講說,僅二百餘字。謂世人若能屏去眾緣,永除染著,外想不入,內想不出,使清涼,六腑調泰。然後引太和真氣注潤身田,安寂六根,淨照八識。如此可致"得道成真,自然升度"。 25 元始天尊說得道了身經一卷共2頁 又名《生天得道全真了身經》。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為晚唐五代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為諸天仙眾講說,主要論述"得道了身"之理論和方法。所謂"了身"者,指通過內在修煉而達到與道合真,成仙飛升。經文認為修煉者應先洗心滌慮,對境忘境,外想不入,內想不出,莫起一念,萬事俱忘。然後調節鼻息,存神定意,一心內守,呼吸綿綿,從而達舅性定命住,性命雙全,形神俱妙,與道合真之境。書中對五行、動靜、神氣等內丹術語亦有解釋。如云:"五行凝結為九還,陰盡陽純為七返,降伏內魔為野戰,補全無欠為全真。" 26 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一卷共4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宋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演說。謂一切眾生有種種苦難,皆因爭財兢寶,利己損他,口是心非,您情嫉{女石},故使妖魔作害,枉遭諸苦。天尊湣念眾生,故說"通天祈佑延祥滌厄四聖神咒"及"四都神咒",又授"四聖真君名號真符"。眾生若有急難,可面北焚香,存神靜慮,至心禮念,或貼靈符,四聖即統兵前來消災滅殃。若誦此經萬遍,即可"身處仙宮,與道合同"。書中所稱"四聖",是指北極天蓬大元帥、北極天酞大元帥、北極翊聖黑殺大元帥、北極佑聖真武大元帥,皆為宋代道教尊奉之神。 27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宋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為妙行真人講說。內稱元始天尊救北方真武神將帶領天兵到下界"收斷妖魔,拔除魂爽",並載真武神將所作咒語。謂供奉此經,念咒啟告,可致魔精消滅,天下和平。 28 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為梓橦帝君演說。認為眾生遭諸劫難,受生死輪回之苦,皆因嫉妒貪婪,不知悔悟。天尊因此而說五言讚頌二首,勸人好生奉道,改惡從善。篇末附梓橦帝君聖號,長達一百多字。 29 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本願經一卷共4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演說,分為上中下三章。主要宣揚三綱五常,勸人正心修身以消除劫難。認為"人為萬物靈,心為一身主",人心本清靜無慾,自然忠孝,後因人心不正,不敬三寶,不忠不孝,邪淫貪愛,奸詐嫉狠,造種種罪惡,故遭逢劫難,受諸般苦。天尊湣念眾生,命梓橦帝君開化世人,教人洗心滌慮,忠君孝親,兄弟友愛,夫婦和順,處事公平。世人若能依此正心修身,則劫難自消。經中有各種讚頌祝願及懺侮之文。 30 元始八威龍文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分作八節,論述修真煉養之道。大致以子母、陰陽、水火、動靜、虛實等相對概念,闡述守神、固精、和氣等煉養術。文句模仿老莊,頗為晦澀。如第五節云:"恍恍惚惚,火中生神;杳杳冥冥,水中生精。火炎於上,七返生神;水流就下,六居生精,神會精以通天地之靈。"又如第七節云:"虛而不實,所以火生;靜而不動,所以水清。知此道者,性定可以通吾之神,心寧可以使吾氣之流行。" 31 黃帝陰符經一卷共1頁 簡稱《陰符經》。作者及成書年代歷來眾說紛紜,或以為戰國秦漢之書,或以為北魏寇謙之撰,黃庭堅、朱熹則稱此經出於唐李筌之手。綜合各家之說,大體可信為唐以前道家古籍。經文在唐代已有兩種傳本,一本三百餘字,分作三章;一本四百餘字,不分篇章,後世傳本多依違於二者之間。今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收入無注本一卷,四百餘字,分作三章,乃後世傳本之一。此經注家甚多,《通誌.藝文略》已著錄三十九家,《道藏》所收注本有二十餘家。各家注文或以《陰符經》為兵家權謀之書,或解以道家之言,宋元道士多以內丹功法注經,學者則以儒家性理之說釋之。皆各隨己意,未必合於經旨。原經本意,大抵言天地陰陽運行變化,與人事之間有相生相盜之關係,聖人當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,掌握天人暗合之機,使行為舉動合乎天道,不違自然,則治國養生皆得其宜,可以長久矣。歷代道流儒士多因此經言簡意賅、深有理致而重視之,往往與老莊之書並列。 32 混元陽符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全篇僅一百四十餘字,皆四言韻文,辭旨頗晦澀。其中有"血灌五體,神符火君。腦灌華液,胎高輔真。邊闕不動,神燥命門"等語,似,為房中煉養口訣。 33 上清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一卷共10頁 又名《藏天隱月》。早期上清派經典之一,約出於東晉南朝。《真誥》卷五稱:"道有黃氣陽精藏天隱月";《上清大洞真經目著錄:"上清黃氣陽精三道順行一卷"。皆指此經今《道藏》本一卷、收入洞真部本文類,此外《無上秘要》、《三洞珠囊》等道書亦常引此經。經文假託高上玉帝口授南攝上元君.後內西城王君授南嶽魏夫人:內容主要講述修煉"順行三道之要、黃氣陽精之道":所謂"黃氣陽精"。即日月之精氣;"順行三道"即日、月、七曜運行之道。經文詳述日月順行。分為四時八節,而七曜運行之道與日月相同。修道者應於四時八節分別存思日、月、七曜之神(日神有四位真人、月神有四位夫人、七曜之神為七位童子),並且吞服黃氣陽精,服符誦咒。久修此道可消災成仙。 34 太上開明天地本真經一卷共1頁 原題"通玄三教眉山師仁壽授"。約出於宋元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主要論述返本歸真思想。認為大道乃天地萬物之本真,上古天地開闢,萬物育養,人民淳樸長壽,皆因其不迷本真。後世漸生眾智,迷惑本真,故人衰壽促。上聖垂世,開化度人,遂興三教,其宗旨皆為返本歸真。"儒務本不致於淫,合天地之德;道守本溫養為功,含天地之化;釋返本明瞭歸真,超天地之表"。故儒釋道俗,皆應明此"本歸一真"之理,方可超凡人聖,徹悟古今,而不必斤斤計較"人我三教之分"。 35 太上玄都妙本清靜身心經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出於唐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假託元始天尊在玄都為太上道君、法解真人等講說。宣稱一切眾生身心本皆清靜,心性湛然,無生無滅。後因"執虛假身,迷真實道,造顛倒業,積邪偽塵",結縛身心,蔭蓋正性。故有輪回生死,無解脫期。解脫之法,須按時以香湯灌洗身垢,以"靜觀"之法洗滌心垢,使內外皆淨,"還原返本,複我清虛,得道自然,永無流轉"。又稱世人抄寫供養受持此經,即可"妙本澄清,身心潔白"。 36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誡拔罪妙經三卷共10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際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假託神仙太玄女青傳述元始天尊法旨,其中部分內容與《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》相同。經文分上元天官、中元地官、下元水官三篇,分別列舉三元宮府及其神君仙官之名稱。宣稱天地水三官及其部下功曹仙官,分別於每年三元日(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、十月十五)考較人間功過,以定生死罪福。世人若於三元八節日誦此經,自可消災除罪,得福長壽。 37 元始天尊說變化空洞妙經一卷共6頁 道教古《靈寶經》之一,約成書于南北朝或隋唐之際。蔣叔輿《齋壇安鎮經目》著錄"洞玄靈寶變化空洞妙經",當即此書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假託元始天尊命真仙傳授,言修習"變化空洞八道"之法。八道即四時八節之日。經文宣稱八節日是"天上朝會開真大慶之日",其時萬神集會,分判善惡,記功書罪。學道者應於八節之日戒齋仟謝,燒香誦經,願念誦咒,上感神明,即可名列玉籍,白日飛升。書末有"靈真八道變化空洞玉景隱符"八枚,學道者可於八節之日各書一符吞服之。 38 太上昇玄三一融神變化妙經二卷共4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為隋唐道土所作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上卷假託元始天尊對玄一道君所說,謂眾生有貧富貴賤之別,生死輪回之苦,皆因前世修習小乘有為之法,不識正性,不知本體清靜,故心有縛著,不解玄理。若能于今世修習大乘無為之道,歸根返本,靜我神識,清淨氣性,護我身心,內無所起,外無所染,心無所住,遍行圓滿,即可超出三界,度脫生死。下卷言三一融神變化之道。所謂三一,即玄一、真一、太一,由玄父玄母之精氣養育而成。三一能分形變化,一切道氣及天地萬物皆由三一化生。又稱三一即上一、中一、下一,皆為神靈,各有左右二卿相輔,成為九人,故名"九一"。道有九一、天有九一、地有九一、人有九一,四九合成三十六,又化為三百六十氣。天地萬物皆稟此元氣而生,人無元氣則命根不存。故修道養生者先須存元氣而養神,神氣若得住,人命則得長生。 39 太上導引三光九變妙經一卷共3頁 簡稱《導引三光經》。道教古《靈寶經》之一,約成書於南北朝。唐王懸河《三洞珠囊》、《上清道類事相》已引此經。蔣叔輿《齋壇安鎮經目》亦著錄。原書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但《道藏》本分作兩篇,上篇題名《太上導引三光寶真妙經》,下篇題名《太上導引三光九變妙經》。經文假讬元始天尊授普德妙行真人,述說導引三光(日月星)之道法。上篇先述日月星之生成。謂大道微妙玄深,分化清濁二炁,清炁上浮為天,濁炁下凝為地。二炁分判,一陰一陽,陰陽之至精結為日月,日月之分精散為星辰。又稱日月星中各有宮闕,有自然玉字八會之文藏於三宮。修道者若得受經文,依法修持"導引三光服禦真炁"之術,十八年則功成得道,炁與道合,壽命無窮。經文下篇言修持導引三光之法,亦稱"定光真常之道"。其法於六陽之月(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、十一月),先誦章吞符.然後依次導引流精、澤嬰、法炁、陽玉、雲年、道仙、九變、定光等八天真名。據稱長修此道,可歸真于常,隨炁升淪,與道玄會,不生不滅,億劫常存。 40 太上導引三光寶真妙經一卷共2頁 參見"太上導引三光九變妙經"條。 41 太上修真體元妙道經一卷共7頁 南宋道士劉元瑞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為北極雷岳教主降授,分作二十四章。前八章概述道生萬物之理。認為道本虛無,中含妙一,一分為三黑,化生天地人三才及萬物。故人與天地萬物、陰陽五行皆歸本於一氣。第九至十九章言修煉性命之道。認為人在母腹未生時,混合天地及陰陽五行之氣,無知無曉,僅存一息,此即為胎息。出母體後,受外界影響,漸離真性,不知存守眙息:故修道者應存息養真,使神氣成胎,返歸胎息妙境.書中詳論養心、養神、煉氣、守一等修煉法;最後五章論述道德與性命修養之關係。認為"道本德中來,有德方知道";若能性命與道德雙修,功行與道德俱備,即可明三界、通五行、超九祖,化萬類。書末附景定辛酉歲(1261)董正觀題記,略述此書問世刊行始末。 42 玉清元始玄黃九光真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首錄四言經文三百餘字,謂大梵天非無非有,真體自然,降神流世,為人精魂,陽魂護精,陰魂育血。世人若能抱一守真,可保真體不變,化俗成真,複歸於大梵天。又稱常誦此經,可使精血內凝,形神和合,邪魔隱避,"久而神氣相合,凝神為體,聚精為質"。篇末附元始天尊說"混元劫一普度萬靈神咒"。 43 元始天尊說十一曜大消災神呪經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對青羅真人講說。謂世間眾生不修正道。"不知五行推運,十一耀照臨,主其災禍"。若能上觀星斗運行之度,預知災禍將起,塑繪十一曜形象。建立道場,持念經咒,即可"上消天災,保鎮帝王,下攘毒害,以度兆民"。書中收錄元始天尊所說九星都咒、五星神咒、十一曜神咒及三啟頌等。 44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經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間。南宋《秘目》及《通誌.藝文略》皆著錄"靈寶五星秘授經一卷",疑即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假託元始天尊為天、地、水仙演說。分別列舉五方五星真君、太陽、大陰真君、羅睺真君、計都真君、二十八宿真君等天神之名號、服飾、職司,以及供養之法。後附四言咒語。謂世人若遇災星臨照,可選擇某位真君,圖畫形像,供奉花果,並誦讀咒語、即可消災獲福。如能建壇設醮,為民祈福,且可延壽長生。 45 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上帝為寶上真人演說。謂龍漢之時有一國王名周禦,其妃紫光夫人于蓮池脫服澡盥,忽有所感,蓮花九朵化生九子。長子為天皇大帝,次子為紫微大帝,其他為貪狼、巨門、祿存、文曲、廉貞、武曲、破軍等七星元君。是為北斗九星之神。經文勸導世人常誦《九光真經》,設九光醮,迎奉紫光聖母及七元君。如此可消釋罪惡,增福延壽,子孫昌盛,死後升天。篇末附五言偈語一首。 46 太乙元真保命長生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太乙元真為諸仙講說修煉保命長生之道。內稱:"積陽為神,積陰為形,陰陽兩半,合成其身。"又曰:"善精思者,內視不瞬,內聽不昧,使慾者不慾,不慾者慾。以陽化陰,以和化心,心和氣靜,陰弱神正。神正則精專,精專則影滅,影滅則形忘,形忘則神應,神應則和同,和同則天上精光可入,陽氣獨化,舉身排空,所適無礙。"此為存神行氣,靜坐內思之法。篇末附四言咒語一首。 47 太上元始天尊證果真經一卷共1頁 撰人及時代不詳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一文類。此經僅二百餘字。假託元始天尊為眾仙上聖演說。內有四言頌文十二句。據稱傳授和持誦此經,可得天神侍衛,萬鬼銷寧。誦經萬遍,"生者長生,家門有慶;死者幽魂出苦,身離惡趣"。 48 太上元始天尊說續命妙經一卷共1頁 撰人及時代不詳。一量.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僅二百餘字,假託元始天尊說五言頌文二十二句。謂大慈大悲大惠真人和大慈大悲救苦真人,能救三界之苦。眾生有災厄疾病,可誦念此經,並念二真人之號,即可解脫災厄,長生益壽。 49 洞真太極北帝紫微神呪妙經一卷共4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唐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本篇首題"神兵護國安家驅鬼消災奉敕咒品".內容與《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》第十卷《神兵護國晶》略同。書中假託元始天尊演說,謂下界眾生多作惡逆,或遭逢劫運,故有千鬼萬邪散佈世間,傳播種種疾病,殘害人民。世人若能信奉大道,持誦《北帝三昧真經》、《北帝三昧神咒》,供奉北帝三昧法師,即可消災得福。 50 太上說六甲直符保胎護命妙經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告訴尹喜真人。謂世間婦女難產,皆因不信至道,不敬經文,信用妖邪,心轉迷惑,故生產時真神不附,邪鬼干犯。若懷胎女子預修功德,建立道場,燒香禮拜,誦讀此經,即有六甲直符神前來保護,使闔家平安。篇末附六甲直符神符策。 51 太上元始天尊說大雨龍王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宋元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所說,用以祈雨消災。內有清靜龍王、降雨龍王、大雨龍王等六十八位龍王姓名。謂善男善女若受持、念誦、書寫、解說或聽受此經,即有天神護衛。若慾求雨,可設齋祈請,或作道場,天尊即命龍王降雨消災。 52 太上護國祈雨消魔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宋元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對月光真人等演說。內稱:凡遇水火、饑謹、劫賊、疾疫或國界不安,可轉誦或書寫此經,即有眾神消災。若遇大早,可建立壇場,設齋供養,天帝即命八部龍王、雲雷雨師等神降雨,使五穀豐收。篇末附五言偈贊一首。 53 太上洞淵北帝天蓬護命消災神呪妙經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蓋為唐代洞淵派道士所造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為廣善童子所說,用於護命消災。內載"六天宮名",謂六天宮在北方壬癸之山,羅酆之境,有北陰神君(北帝)總統其上,主賞善罰惡。世人若靜心持念"六天宮名",可使邪鬼不來侵害。又載"天蓬大咒",謂天蓬大將上輔五帝,下臨泉淵,總制六天,能降邪伏魔。世人若持誦"天蓬大咒",天蓬大將即聞聲前來,"救度衰厄,使致康寧,保終天年"。 54 太上洞淵辭瘟神呪妙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蓋為唐代洞淵派道士所作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為洞淵天尊所說,用於消除瘟疫。內稱下界生民遭遇瘟疫,皆因不敬三寶,呵天罵地,心行諂曲,為非造罪。又稱五帝使者奉持天符文牒,行於諸般疾疫。患者應低聲下氣,禮謝辭遣,放家中建立道場,焚香誦經,即可消災。 55 高上太霄琅書瓊文帝章經一卷共1頁 早期上清派經典之一,約出於東晉。《上清大洞真經目》著錄"上清太霄琅書瓊文帝章一卷",即此書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《無上秘要》亦多引此經。經文假託由虛皇道君授雲務子,雲務子又下傳太華真人及赤松、王喬等十八人。內首先列舉九天名號、幅員、天官職掌,以及九天王之姓諱、服飾。治所等等。其次載錄《太霄琅書瓊文》九篇,皆為五言韻文。再次錄《瓊文帝章》二百四十音,即二百四十枚篆書真文。據稱"太霄琅書乃九天王飛霄之曲,瓊文帝章乃高靈玄映之道";"皆九天之元精,萬真之隱名"。修道者依法存神念真,佩帶持誦經文,修之九年,即可飛升成仙。"與真同形"。 56 太上玉珮金璫太極金書上經一卷共9頁 又名《玉佩金鐺太霄隱書玄真洞飛二景寶經》。簡稱《玉佩金鐺經》或《太極金書上經》。早期上清派經典之一,約出於東晉。《真話》卷五稱:"仙道有玉佩金鐺以登太極";《上清大洞真經目》著錄"上清玉佩金檔太極金書一卷"。皆指此經。今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洞真部本文類。另有敦煌殘抄本一件(P2409)。《無上秘要》等道教類書亦多引此經。經文假託青鳥口吻此經降授元始天王及太帝君,太帝君又授太上道君、西王母等。內載四篇道經秘法,即《玉佩太霄隱書洞飛寶經》、《金鐺太霄隱書洞飛寶經》、《朝禮九天魂魄帝君求仙上法》、《玄真洞飛二景寶經》。主要講述修煉存神服氣以登太極之法。其法於規定時日,入室存思三元九真君鎮守人體內上中下三元宮(三丹田),朝禮日魂月魄二帝君,並吸食日精月華霞炁,誦經服符,叩齒咽液。據稱久修此道、可飛升大極,長生成仙。 57 上方天尊說真元通仙道經一卷共7頁 原不著撰人。據考應為金人時雍或其弟子"子明"所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宣稱上方天尊居一氣化均之天,九清自然之國,為諸仙真講說經文,凡三篇。《太極降德上篇》謂太極大包天地,自虛而產有;真一元氣生化萬物,強名之曰"道";道降而為德,是為上德。《德歸素無中篇》稱聖人之教以德為貴,故修道者先應修德,然後修煉形質神氣,方可升仙。篇內列舉十方仙君修德成仙之事,以為佐證。《真元通仙下篇》宣稱上天秘藏有"雲篆真文",上方天尊以之傳授紫虛真人,命其教化天人、救時之弊。"真文"凡三章,皆為四言偈語,多用古怪之字。三篇經文之後,又附"太清時公(金人時雍)告子明曰"一段文字,內載上方天尊十位尊號及"上方真元雲篆"(符文)十二枚,謂世人誦念尊號,書佩雲篆,即可護身保神,降福除殃。本書為研究宋金之際上方真元道派經典教義之重要史料。 58 無上大乘要訣妙經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出於隋唐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授太上道君。稱三界為火宅,眾生不悟,故有生老病死,憂悲苦惱。富人施捨財寶,雖功德無量,亦屬小乘之法。唯有靈寶經為眾經至尊,是無上大乘要訣至法。世人奉受或聞聽此經,有種種功德,若譭謗不信此經,則有種種禍害。此書疑係靈寶派道士所作。 59 元始洞真決疑經一卷共6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隋唐之際。《道門經法相承次序》卷中引《太上決疑經》,即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稱元始天尊、太上道君與堵仙真大眾集會,有太極真人、天真皇人、上相青童君等三人提出疑問,天尊為之解答。問答涉及何為正道、正經、正教?初學道者修習正法之階梯如何?何為受戒、出家、隱處山林,以及念道、念經、念師之含義等。最後太上道君告訴仙眾:一切諸法皆是空寂相,學者當認識無常,各自求度,離生死苦。 60 元始天尊說玄微妙經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唐宋間。南宋《秘目》及《通誌.藝文略》均著錄"靈寶玄微妙經一"卷",當即此書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上清金嗣後聖帝君傳授,言存思鬥中精光,吞服紫炁之法。其行法要訣分為兩種。其一為《三元真一經》法,以春分、秋分、冬至、六月一日或十五日,夜半之時分別向東、南、西、北及西南方,暝目存思身中三一、三卿之神與我同登北斗陽明、丹元、陰精、北極、天關等五星,吞服紫氣或四色之氣,久之即有神授我真光和絳書寶文。其二為《五鬥真一經法》,依規定時日,存思身中三一神出遊虛空,飛至北斗,自身亦乘紫氣上登北極星,並咽液、吐氣、念咒,修持既久,可以成仙。以上兩種法術源於早期上清派。《雲笈七籤》卷四九載《金闕帝君五鬥三元真一經口訣》、《守五鬥真經口訣》,其內容與本篇大致相同。 61 太上洞真賢門經一卷共12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出於唐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為東方普濟真人、南方延壽真人、西方慈善真人、北方保命真人、上方太極真人、下方玉虛真人演說,分別列舉諸方得道天尊之名號。包括東方無極世界一百天尊名號、南方無極世界九十九位天尊名號、西方無極世界七十三位天尊名號、北方無極世界九十九位天尊名號、上方無極世界九十五位天尊名號、下方無極世界九十七位天尊名號,共計五百六十三位天尊名號。經文宣稱:一切眾生因諸種罪業,不得解脫,若聞此諸天尊名號,能至心歸命信禮,即可"獲福壽報,滅除三業大罪"。 62 元始天王歡樂經一卷共5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出於南北朝或隋唐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王對九炁天君演說。宣稱世間有各種水火刀兵之災,萬苦縱橫,百姓荼毒。天王勸說帝王國主及後紀大臣、善男善女,"常當發心歸依正道,供養三寶,廣建福田,立觀度人,寫經造像,行道禮拜,受戒持齋,佈施放生,懺悔發願,救濟窮厄"。若能如此,則天王將派遣真人、童子、玉女、金剛、神王、將軍各一百人,前來擁護國王,保佑人民,使"諸天歡樂,國土安寧,日月星辰各依分度,河海潛默,風雨和順,一切欣欣,普天快樂"。 63 玉清胎元內養真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原題:"玉清寶神元台真君下傳",經文假託元始上帝對太上老君講述。內稱:下土之人外為酒色所賊,內為思慮所縈,因而精虛氣衰,殘其本壽,淪為下鬼。上帝授道君胎元之道,其道"以外玄牝合內玄牝,以外真神補內真氣,聚集天之珍寶,養我胎之元精,使神生於胎,氣戀於神,心君潛禦,氣息調勻,萬神敬禮,群魔束形"。修行此道,當先學定心。"心定氣住,氣住神全,神全形固"。謂上品之人修之則壽命無量,中品之人修之可延年住世,下品之人修之亦可遠情慾,淡名利。篇末稱太上老君受命與紫光天母共以此道普度有情,並附頌文一首。 64 玉清無上內景真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原題"大羅真天元天大聖後紫光天母下傳"。經文假託元始至真大聖在大梵真天玄空之中,"化諸外象,以表內景"。真人分東方九氣、西方七氣、南方三氣、北方五氣,以四方餘氣分佈中央。此諸氣與人之肝、肺、心、腎、脾相應,又分別為魂、魄、神、精、思五識。五識"共具十真,十真之英能成九轉,聚為丹藥,散為甘露,周旋上下,煉養百骸,沐濁留清,消陰鑄陽";"複我太初,保我大全";"盡更凡骨,飛升上清"。篇末附偈文一首,概括經旨。 65 太上真一報父母恩重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隋唐。"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假託元始天尊為上智仙人講述。先說父母寄胎養育辛苦,恩重難報。其次勸世人修齋誦經,建立道場,為父母消災除魅,使父母長生快樂,或使已故父母亡魂升天,不入地獄。篇末附頌文一首。此經模仿佛教《父母恩重經》。 66 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與《太上洞玄靈寶八仙王教誡經》相同。似出於唐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所述,宣示孝道,旨在"為下世明王孝治天下,為諸孝子報父母恩,軌則家國,使天下太平。八表歸一,鹹遵至孝"。經文首先宣稱:元始無上大道應化之氣,孕育三真,號曰至孝真王,治化中國及四夷,教人慈孝,敬天順地,好生惡殺,憐憫萬物。其次反復申述:不遵孝道將受諸種惡報,以至死人地獄,轉生六畜;遵行孝道則將得種種善報,以至天不能殺,地不能埋,又能成道。凡得此經者,應晨夕誦持,以報父母大恩。 67 太上元始天尊說消殄蟲蝗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對太極真人講述。謂天下人民不生敬信,故蟲蝗蔑起,水旱不調。天尊命神將神君、風伯雨師、雷公雷母、龍王龍神等降臨下界,收攝蟲蝗,使風調雨順。又勸天下人民改惡從善,建立道場,誦經設齋,上告乾象星宿之神,作大福利,使人民富足安樂。篇末附偈頌一首。 68 太上安鎮九壘龍神妙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對真人講述安宅之法。謂眾生修造宅舍之後,頻遭厄難,皆因驚動龍神或觸犯惡煞所致。天尊乃作"空洞之音"二十二句。謂念誦此經,則諸惡自然消滅,疾病驅除,身輕體健。若造屋動土,念此經三遍至百遍,則陰陽和合,眷屬平安。 69 太上洞真安竈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炊母神母向太上元始至尊請示安灶之法。至尊宣稱:灶君主鎮中堂,唯好清淨,若犯忌諱,則令家宅不安,人口暴病。應于每月祭灶吉日良夜,以鍋安淨水,列案焚香,供奉酒果,召請五帝司命之主、六癸神女之靈,宣示咒文,轉誦此經。如此則能保佑父慈子孝,夫唱婦隨,兄恭弟順,尊卑有序,家道昌隆。篇末附五言偈文一首。 70 太上元始天尊說金光明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主治眼疾。內稱:世人不敬三寶,或被冤屈咒詛相纏,致使眼目昏亂,視之不見。元始天尊大開方便之門,演說此經以救度眾生。患者若能建立道場,轉誦此經,即有金光童子、日光童子、月光童子等十二童子前來,使其疾病痊癒。眼目光明。 71 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宋元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對赤腳大仙傳授三官寶號: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,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,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。據說下方生人持念三官寶號,即能解除厄難。 72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三卷共5頁 又名《靈寶升玄濟度血湖真經》。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宋元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假託元始天尊對眾仙演說。內稱:東北方有酆都,其地分列諸獄,考罰世人罪惡。其中有一獄,在北陰大海底,"積血成湖",名曰血湖地獄。該獄又分為血池、血盆、血山、血海。一切眾生積諸罪業者,不分男女,死後皆入血湖地獄備受苦難,不得出離.尤以。產死量屍女人"為甚。元始天尊憐憫眾生,濟度罪魂.故說咒語二首。即"三洞大法諸天救拔梵炁隱語"、"三元秘梵天靈寶書"。又命太一救苦天尊率領諸神清蕩血湖,超度罪魂。眾生若能奉戒向善,供奉並誦詩經文,依法曰修行,依法修行,即可得眾神衛護,獲福無量。 73 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宋元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假託元始天尊演說。謂一切眾生若犯有"十惡五逆"之罪,死後當入地獄受苦。若能廣建道場,設齋行道,則可超度亡靈,不入地獄。書中有十殿閻王名號及二十四地獄之名。 74 太上說九幽拔罪心印妙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假託元始天尊為救苦真人講說,旨在解脫眾生苦惱。內稱:"眾生受諸惡業,皆由自心顛倒妄想,不悟無為。一切罪根皆從心起,天堂快樂自由心生,三界沉淪亦從心起"。天尊因說四言偈文一首,勸人不貪不慾,身心清靜,即可煩惱不侵,悟道合真。 75 元始天尊說甘露昇天神呪妙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宋元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假託元始天尊對靜明月光童子演說。宣稱一切眾生若"興十噁心,迷五毒行",死後入地獄,"饑渴苦卒,煩躁悶絕。縱遇清冰,悉變猛焰",無法解脫。天尊乃說"首露通真咒"一首,謂地獄亡靈聞聽此咒,即自然快樂,伙食甘露。又說"淨酆都破地獄升天神咒"一首,使地獄亡魂解脫三塗五苦。 76 元始說功德法食往生經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經假託元始天尊演說,旨在超度地獄餓鬼及眾生亡魂。據稱天尊憐憫地獄餓鬼、畜生等遭受痛苦,不得超生,乃對大慈大悲真人宣說頌文二首、偈文一首。向餓鬼施捨法食,轉誦經文,使各得解脫離苦,隨願住生。 77 太上玉華洞章拔亡度世昇仙妙經一卷共3頁 杜長春撰,書成于金熙宗時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魔經卷末附無名氏敘文一篇,敘稱:牧羊童子杜長春曾遇真仙,豁然頓悟,以符咒神水為人治病有效。金皇統二年(1142),居汾州天甯萬壽觀,次年撰成此經。誦讀此經可以"上消天災,中證一身,下禳鬼禍,救苦拔罪,長生久視"。經文分九章。第一章假託元始天尊對通玄真人解說眾生沉淪地獄之原因,並宣講"玉闕金文",旨在超度沉淪出離苦趣。第二至九章即"玉闕金文",係四百文體,辭旨晦澀。大致以天地陰陽五行生成變化之道,解說保胎護命、煉化神炁,修真成聖之旨。篇末敘誦讀此經之方法及功德。 78 太上三洞神呪一二卷共94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出於宋元間。十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此書係道教咒語彙編,共輯錄各種神咒七百八十餘條。其中以北宋以來較為流行的雷霆神咒為主,也有用於除病、驅疫、保生、救苦、捉鬼、伏魔等咒語。各種咒文大多為四言體,短者十餘字,長者達二千字。大致可分為以下十二類:卷一雷霆祈禱策役諸咒;卷二雷霆召役諸咒;卷三雷霆祈禳驅役諸咒;卷四雷霆祈禱諸咒;卷五祈禱驅治諸咒;卷六祈禳開度諸咒;卷七祈禱召役諸咒;卷八祈禳驅治諸咒;卷九雷霆祈禱諸咒;卷十祈禳召遣諸咒;卷十一祈禱考召諸咒;卷十二開度祈禳登齋諸咒。 79 三洞神符記一卷共8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出於唐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神符類。此書為道教辭書,主要解釋有關天書神符之名詞術語。作者引述《道門大論》、《三洞珠囊》及六朝隋唐三洞諸經典之文。分別解釋三元、八會、雲篆、人體、六書、六文、符字、八顯、玉字訣、皇文帝書、天書、龍章、風文、玉碟金書、石字、題素、玉字、玉篇、玉劄、丹書墨策、玉策、福連之書、琅虯瓊文、白銀之編、赤書、火煉真文、金壺墨汁字、瓊劄、紫字、自然之字、四會成字、琅簡、蕊書、石{石貢}等名詞,並述書符之法。又摘錄《太上敷落五篇》,即五篇天書雲篆,用於鎮神保生。全書徵引廣博,可資研究者參考。 80 雲篆度人妙經一卷共12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六朝或隋唐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神符類。此經以雲篆符文書寫《靈寶度人經》,篆字下加注楷書對照。可為研究符書者參考。 81 洞真太微黃書天帝君石景金陽素經一卷共4頁 早期上清派經典,約出於東晉南朝。原為《洞真太微黃書》八卷之第七篇,今《道藏》本分出單為一卷,收入洞真部神符類。經文開篇為《太帝招魂眾文》,概述修煉《金陽素經》胎息之道,以及存神、服符之法。其次載"上清石景之符"十八枚、"太帝招魂符"一枚。符文皆用於佩帶或服食,經中詳述其佩帶服食方法。據稱依法修行,可致"策龍步玄,舉形階漸矣"。卷末附按語,略述《石景金陽素經》之來歷,稱此經為《太微黃書》八卷之一,真人昔于赤城山中傳授許遠遊(東晉道士許邁)。此按語應為南北朝道士所作。 82 上清洞真元經五籍符一卷共1頁 上清洞真元經五籍符早期上清派經書,約出於南北朝。原為《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隱書洞真玄經》之一部分,後分出單行。今本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神符類。經文言"太一五神奉五符五籍,上請帝君混合之道,求長生神仙之訣"。所謂太一五神,係人體內執掌五符五籍,主宰人生死壽命之神。太一上請帝君度人符籍,經帝君混合定錄,其人即可長生成仙。本篇內載"太一內精神符"(即五籍符)十二枚,據稱皆為太上元精之氣,依法佩帶此符可求長生成仙。 83 白羽黑翮靈飛玉符一卷共2頁 原名《白羽黑翮飛行羽經》。早期上清派經典之一,約出於東晉南朝。《真誥》卷五稱:"仙道有白羽黑題以翔八方";《上清大洞真經目》著錄:"上清白羽黑融飛行羽經一卷",皆指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洞真部神符類。經文稱元始天尊垂降、乘白彎之車,有黑翮之風口銜《飛行羽經》授予太真丈人等神君,故此經名曰"白羽黑翮"。經文言"登空之道,隱化之章"。內載《靈飛玉符》五枚,分別為上靈飛符,下靈飛符、左靈飛符、右靈飛符、太靈飛符。據稱修行者依法書寫佩帶此符七年或九年,則可乘空飛行。 84 上清瓊宮靈飛六甲左右上符一卷共8頁 早期上清派經典之一,約出於東晉。《真誥》卷五稱:"仙道有素奏丹符以召六甲";《上清大洞真經目》著錄"上清素奏丹符靈飛六甲一卷",皆指此書。今本收入的《直藏》洞真部神符類。《無上秘要》亦多引此經。經文言存思六甲之神,吞服六甲神符之道。六甲即六十甲子,道教奉之為神。本書宣稱六十甲子神為"上清瓊官靈飛六申玉女",共六十位,分作左右六部。即甲子太玄宮左靈飛玉女部、甲戌黃素官左靈飛玉女部、甲申太素宮左靈飛玉女部、甲午絳宮右靈飛玉女部、甲辰拜精宮右靈長天女部、甲寅青要宮右靈飛玉女部。每部十位玉女,各有名號、神像及神符一枚。此外又有"太極玉精真訣上符"二枚,是左右六甲玉女神符之"符宗"。經文宣稱:依法閉目存思六甲玉女,吞服"太極五精真訣上符"和六甲玉女神符,可召靈役神,消災解厄,以致玉女執巾相迎,飛升成仙。 85 太上洞真經洞章符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六朝或隋唐。一卷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神符類。本篇內載洞章符、生策五符、五威五武符、太一扶命延年神符。據稱此神符為太上三氣化生,號曰"三元無量洞章"。依法佩帶或吞服符文,禱告誦咒,即可伏邪保身,威攝屍鬼,延年益算。 86 太上秘法鎮宅靈符一卷共7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神符類。此書言施符鎮宅之術。書中引《上元經》,謂漢文帝訪三愚之宅,垂問主人如何能安居凶宅。主人答稱:曾有二位書生傳授七十二道鎮宅靈符,"鎮宅十年大富貴,二十年子孫昌盛,三十年必有白衣天於入宅"。文帝遂敕令奉行此符,傳於天下。書中列舉璿璣八卦之圖,以及厭鬼辟邪之鎮宅靈符七十二枚,並述每月神降之日,供養科儀及忌食物品。是為道教召神禁劾之術。 87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註四卷附釋音共73頁 北宋道士陳景元集注。四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卷首有宋英宗治平四年(1067)陳景元序,內稱《度人經》乃太極真人授東吳道士葛玄,南齊嚴東始為之注,唐李少微、成玄英、薛幽梧並有注解。陳景元採集四家之說,刪去重複。精選密義,纂成四卷。此注本取《度人經》中道君前序、中序、後序、洞玄章、玉曆章、靈書中篇等篇章,逐句逐段加以解說。其中嚴注偏重字詞訓釋,李注引經據典,明於內音,成注發揮重玄哲理,薛注詳解誦習方法。四家注解各有特色,然大抵以外修為主,與南宋以後各家注本偏重內修丹道有所不同。劉師培《讀道藏記》稱讚此書保存經文古本舊注,彌足珍貴。 88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註三卷共42頁 原題"東海青元真人注",此人蓋係南宋道士。原書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卷首有清河老人序,稱讚青元真人注《度人經》,"條分八事,詳釋二章,首明理性之因,終顯命根之秘"。注文偏重以《道德經》思想解說《度人經》旨義。對原經《洞玄》、《玉曆》二章、改換章題,標舉八個要點,詳加訓釋以便初學者閱讀:又節取《天公經》之文,增補原經《元始靈書》三篇。改作四篇。此外,本書每段注文之後,又有清河老人頌、郭崗鳳參校文及贊文。全書之末附《誦度人經靈驗》一篇,記述南宋淳熙、紹熙、慶元、嘉泰年間念誦《度人經》應驗小故事數則。 89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四卷共40頁 明初四十三代天師張字初注。四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卷首有《太極妙化神靈混澗赤文之圖》、《河圖像數之圖》等六幅圖像,以內丹家圖書《易》學原理闡述本書注經旨要。注文採集薛幽{木妻}、李少微、青元真人、蕭應叟、默{}先生諸家之說,偏重以內丹理論解釋經文。往往大段闡述內丹原理,名詞解釋亦採用內丹術語。書末附圖三幅、圖說一篇、青天帝君降筆一篇。 90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內義五卷內義丹旨網目舉要一卷共60頁 明初四十三代天師張字初注。四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卷首有《太極妙化神靈混澗赤文之圖》、《河圖像數之圖》等六幅圖像,以內丹家圖書《易》學原理闡述本書注經旨要。注文採集薛幽{木妻}、李少微、青元真人、蕭應叟、默{}先生諸家之說,偏重以內丹理論解釋經文。往往大段闡述內丹原理,名詞解釋亦採用內丹術語。書末附圖三幅、圖說一篇、青天帝君降筆一篇。 91 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註三卷共48頁 元代著名道士陳致虛(字觀吾)注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卷首有至元丙子年(1276)作者自序,概述《度人經》要旨。認為靈寶度人之道即金液歸真,形神俱妙之道也。但世人只知念誦祈禱,而不知有還丹久視之道。故本書作者分別以"道用"、"世法"注解經文。所謂"道用",即金丹內修之法,學道者"依之修行而登仙"。所謂"世法",即誦經祈祝外修之法,世人"精勤誦念而求福"。自南北朝唐宋以來,《度人經》注家或主道用,或主世法。本書作者則兼採兩派之說,主張"修行人道用和世法並行,以道用而隱世法,以世法而全道用,是為性命雙修"。此種主張符合元代全真道內外雙修功行兩全的教義。 92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註解三卷共29頁 元朝薛季昭撰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卷首有元大德七年(1303)作者所撰《進經表》,宣稱本書參考前人之說,集成一家。注文偏重解釋字義章句,較其他注本簡明易懂,便於初學者誦讀《度人經》,但於經義較少闡發。書末附後序,簡述《度人經》授受源流。又有後記一篇,記述扶乩夢幻應驗故事。 93 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法五卷共50頁 原題陳椿榮集注。書中多處引用宋徽宗"政和禦注",應出於北宋末或南宋。五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本書注一經以內修法為主,作者分經文為若干小節,逐段逐句詳注,解說誦經方法及指訣(誦經時用手指掐訣)。經文中又插入六十四封象、時晷及多種圖像、符文、祝詞、咒語。後人蕭應叟、青元真人、張字初注《度人經》,受此書影響。 94 洞玄靈寶度人經大梵隱語疏義一卷共8頁 原不題撰人。從內容文字看,蓋係隋唐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本書取《度人經》中大梵隱語、靈書中篇、三十二天內音及道君後序等篇章詞語,採集眾家之說疏解其義。如注"隱語"一詞云:隱語者,大梵之音,與地上不同;"隱語之中有四:一者隱名,二者隱諱,三者隱事,四者隱義也"。此種文體類似南北朝隋唐道士所撰《靈寶經義疏》、《玄門大義》、《道教義樞》等書。 95 洞玄靈寶無量度人經訣音義一卷共3頁 唐高宗、武後時道士張萬福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本書前半篇摘錄《金籙簡文經》、《太極寶訣》、《洞玄靈寶十部經序》等六朝靈寶諸經,敷述誦讀《度人經》時存神、念咒、祝誦、引炁、叩齒等道法,是為"經訣"。後半篇為"音義",摘錄經文中若干罕見字詞,加以注音釋義,校正個別錯字。篇末附《經說》,分析《度人經》篇章結構。 96 真藏經要訣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唐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本篇為《無上內秘真藏經》之摘要,節錄原經十卷要旨妙義,故稱"要訣"。參見該詞條。 97 太上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四卷共62頁 又名《諸天內音經》或《內音玉字經》。道教古《靈寶經》之一,約成書於東晉末南朝初。陸修靜《靈寶經目》已著錄。原本二卷,後分作四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另有敦煌殘抄本一件(P2431)。此經假託天真皇人講述。內稱東南西北四方各有八天,共三十二天;各天之上有"天書玉字"八個,共有256字。此乃上天靈文,皆凝飛玄之氣自然形成,刻書玉簡,故稱"自然玉字"。修仙者若有其文,知其內音,書寫佩帶並念誦其文,即可度人無量,長生成仙。經文前二卷分述三十二天名稱、諸天玉字(符文)功用及書符佩帶方法。後二卷假記天真皇人解釋天書玉字之音義。以各天玉字編成五言八句洞章,共三十二章,並分別說明其章句旨義。 98 諸天靈書度命妙經義疏一卷共5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蓋係隋唐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本書注解六朝古靈寶經《諸天靈書度命經》。作者對經文或作概述,或逐句逐字詳解,偏重于疏解章句字詞之義。如解釋"命"字曰:"命者,定也。群生之命定有三種:一者見在事命,二者過去業命,三者道命。其事業二命覆障道命,不得顯耳,故使習《諸天靈書》,以度其事業二命,令歸道命"。此種文體類似南北朝隋唐道士所撰《靈寶經義疏》、《玄門大義》、《道教義樞》等書。 99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註二卷共19頁 元朝玄陽子撰集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此書是《雷霆玉樞寶經》之集注本。其注文分注曰、義曰、釋曰、贊曰四部分,假託海瓊真人白玉蟾注、祖天師張陵解義、五雷使者張天君釋、純陽帝君呂洞賓贊。注釋內容著重以符咒之術解說經文,旨在消災度厄。又增補《圓滿吉祥靈章》、《學道希仙章》、《召九靈三精章》、《解五行九曜克戰刑沖章》等十七種咒語符圖,亦用於召神驅鬼,消災度厄。書末有元至順癸酉年(1333)第三十九代天師太玄子(張嗣成)所撰後記,內稱:"玄陽子所遇《雷霆玉經》……不以自秘,方將梓而廣之。"可知此書實為元朝正一派道士玄陽子撰集刊行。 100 太上昇玄說消災護命妙經註一卷共4頁 宋末元初道士李道純注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原經僅三百餘字,主要講述隋唐重玄派道士所持有無、色空之理。注本分經為三章,首章"開示說經之義";次章"發明升玄之心法";末章"誘喻持經之功德"。注文大抵依經作解,引佛教《般若心經》說經,文字簡明,符合原經本意。 101 太上昇玄消災護命妙經註一卷共1頁 原題"南昌修江混然子注"。混然子即元末明初道土王道淵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五訣類。經文僅三百餘字,主要講述隋唐道教重玄派關於有無、色空之說。混然子注文則偏重以金元全真派所持性命之理及內丹之旨解說經文,對經文原義頗多引申發揮。每段注文後有頌一首,概括經旨。 102 元始天尊說太古經註一卷共4頁 金末元初全真派道士長筌子注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此書是《太古經》注本。原經約出於唐宋間,分作三章,論述修真養性之道。認為無動無為是萬物之本,不視不聽是謂太玄。修道者養其真火,固其真水,則可長生。經云:"長生之道,不視不聽,不華不榮,積精全神,寂寞無為,乃得道矣"。是為經文旨要。長筌子注文主要發揮全真道內丹心性修煉,主張修道者應抱元守一,清靜無為,積精全神。其說與經文大旨相符。《道藏》另有長筌子《太上赤文洞古經注》一卷,其內容與本書大致相同,但文字略有不同,蓋係同書之不同版本。參見該詞條。 103 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十卷共8頁 元朝道士衛琪注。書成于元武宗至大三年(1311)。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全書前二卷為論,後八卷為經文和注釋。作者立論注經,皆不取原經勸善度人之宗旨,而博採儒釋道三家之說,"本之以道學性理,參之以丹訣禪機",重在述內丹易學原理。注文稱:"文昌乃一部《周易》也";"大洞即易太極也"。認為《大洞仙經》之宗旨,"即自己金丹之道"。此說與經文本意大相逕庭。 104 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一卷共6頁 北宋陳景元撰。一卷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卷首有作者自序,自稱幼年出家訪道、老歸茅山,慾誦《大洞真經》。因原經文字訛謬,"遂將前輩修習之本及茅山藏本比對隱書。輒撰音義,兼疏同異,粗解所疑"。可見此書系,上清大洞真經》之校釋本。其經文首載《滅魔神慧玉清隱書內祝隱文》,然後依次列載三十九章經文。作者又摘取經文中單字或詞句。注解其讀音詞義,或校勘其文字。是為現存《上清大洞真經》之最早版本,可校正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聽載六卷本《上清大洞真經》文字篇卷之誤。 105 太上大通經註一卷共1頁 元李道純撰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經文分三章,言天道、心性及悟道修心之旨。注者解釋經題曰:"太上謂無上可上,大通謂無所不通,經謂登真之徑路,眾所通行之道也。"注文簡明,闡發全真家明心見性之說。 106 太上赤文洞古經註一卷共2頁 金末元初全真派道士長筌子注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五訣類。此書為《太上赤文洞古經》注本。原經分三章,即《操真章》、《入聖章》、《住世章》,各章僅數十字,論修真養性之道。認為無動無為是萬物之本,不視不聽為眾妙之門,養其無象,守其無體,則可長生。注文雜採道釋之說解經,謂修道者應抱元守一,清靜無為,歸根複命。《道藏》另有長筌子《元始天尊太古經注》,其內容與本書略同,但文字有異。如該書經文無章名,篇末較本書多一結語和頌文。其他文字亦互有異同。蓋係同書之不同版本,可相互校補。參見該詞條。 107 無上赤文洞古真經註一卷共2頁 元初全真道士李道純注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此書為《赤文洞古經》注本,其經文與長筌子注本相同。李氏注文兼採儒釋道三家之說,先分句注經,然後概述各章要旨。注文曰:"向不動中動,無為中為,內忘形體,外忘聲色,養其無象,守其無體,全其本真,超出虛無之外,是為最上一乘,無上可上,故曰無上。"又云:"抱本歸根,入乎無間,則空氣煥然,塞乎天地,光明普照,故曰赤文。"又云:"忘目泯耳,收視反聽……名為照了,始達妙音,洞觀無礙,以知古始也,故曰洞古。"又曰:"直造虛無之真境,同遊元始之先天,故曰真經。"以上解釋經文標題,即全篇要旨。 108 黃帝陰符經集註一卷共5頁 原題伊尹、太公、范蠡、鬼穀子、諸葛亮、張良、李筌等七家注。約成書于唐代。唐張果《陰符經注》已引伊尹、太公、諸葛亮、李筌諸家之說。《新唐書.藝文誌》著錄是書一卷,題太公、范蠡、鬼穀子、張良、諸葛亮、李淳風、李筌、李洽、李鑒、李悅、楊晟等十一家注。宋代公私書目著錄是書,或作十一家,或改作六家或七家。今《道藏》本當源于宋本,收入洞真部玉訣類。是書經文據四百餘字本,不分篇章,注文略採諸家之說以釋經義。其中採李筌之注最多,亦較為可信,其餘各家之注不過寥寥數語,間亦有不標名之注。案伊尹、太公等人皆為古之富於治國用兵謀略者,故是書注經頗取兵家之言,著重闡發聖人如何觀天之道,執機達變,以求長生成仙、富國安民、強兵戰勝之術。唐宋以來,此書流傳甚廣。除《道藏》本外,另有《說郛》本、《漢魏叢書》本、《墨海金壺》本、《子書百家》本、《四庫全書》本。 109 黃帝陰符經講義四卷共15頁 題"雲峰散人永嘉夏宗禹撰"。宗禹即南宋內丹學者夏元鼎,嘗注《陰符經》、《悟真篇》、《人藥鏡》三書。本書以元鼎《陰符經講義》三卷及《圖說》一卷合編,總為四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前三卷取《陰符經》四百餘字本逐句解說,皆以內丹性命修煉之說解釋經義。卷四《圖說》收入日月聖功圖、奇器萬象圖、三教歸一圖、:先天後天圖、五行生成圖等圖像,每圖後附圖說一則,解釋圖像含義。其說皆本于金丹派南宗,宣揚三教合一思想,講解宇宙生成之道及內丹修煉原理。卷末附《雲峰入藥鏡箋序》、《雲峰續記》、《雲峰自序》、王九力《後序》等篇,略述夏元鼎生平及箋注《入藥鏡》之事。 110 黃帝陰符經疏三卷共10頁 原題"少室山李筌疏"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據考此書並非唐人李筌之作,而係宋人取李筌《陰符經序》與袁淑真《陰符經疏》(亦名《陰符經集解》)拼合而成。詳見《道藏提要》。 111 黃帝陰符經集解三卷共9頁 原題赤松子、張良、葛玄、許遜、鍾離權、呂洞賓、施肩吾、崔明公、劉海蟾、曹道沖等十人注解,故又稱"十真集解"。實際此書應為南宋金元之際道士偽託之作。原本二卷,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收入,合為一卷。其注主於內丹,言性命兼修,煉精化氣之旨。 112 黃帝陰符經註一卷共4頁 原題"蔡氏注"。《宋史.藝文誌》有蔡望《陰符經注》一卷,當即是書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經文據三百字本,分上中下三篇,不題篇名。注文簡明平實,蓋為儒者所撰。 113 黃帝陰符經解一卷共7頁 題"綏德軍道民任照一注"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已著錄是書一卷,當出於北宋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卷前有作者小序,謂"黃帝陰符書三百餘言,直指人心,使諦觀天道與人道有陰符契機之理"。又總敘經文要旨云:"陰者暗也,符者合也。……黃帝修《陰符經》,以明天道與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,故謂之陰符焉"。其說本于李筌所傳驪山老母玄義。注文著重發揮天道與人心契合之理,兼涉內丹養生之說。 114 黃帝陰符經註解一卷共7頁 題"崆峒道士鄒訢注"。鄒訢即南宋理學家朱熹化名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又《四庫全書》收入此書一卷,標名《陰符經考異》。是書經文取四百餘字本,分上中下三篇而不題章名。注文著重以理學心性理氣之說釋經,並多處附加按語.考訂校對各家經文異同。其斷定"人以愚虞聖"以下一百十四字為經文,可備一說。書中又有黃瑞節附錄。頗引朱子及須溪劉氏(劉辰翁)之說釋經.據(四庫提要)引《吉安府誌》.黃瑞節乃元代人。而是書問世已至元末。 115 黃帝陰符經註一卷共4頁 唐張果注。《新唐書.藝文誌》已著錄張果《陰符經太無傳》一卷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亦著錄《陰符經太無傳》,注稱:"唐張果得于《道藏》,不詳作者。"本書卷首載作者自序云:"偶于道經藏中得《陰符傳》,不知何代人制,詞理玄邈,如契自然,臣遂編之,附而入注"。此說與《通誌》相符,蓋是書即張果取唐《道藏》中無名氏《陰符傳》,複加編次,附以己注而成。書中屢引太公、諸葛亮、李筌之說而駁斥之,當出於七家集注本《陰符經》之後。今本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是書經文取四百餘字本,不分篇章。注文稱:《陰符經》乃"聖人體天用道之機"。聖人用心深微則能照見自然之性,執機變通則能契合自然之理,"照之以心,契之以機,而陰符之義盡矣"。其說頗能發明經旨,文字亦簡明流暢。唐宋以來,此書廣為流傳。《雲笈七籤》、《道藏輯要》、《道藏精華錄》均收錄是書.《道藏精華錄提要》稱之為"唐以前難得見之善本"。 116 黃帝陰符經註一卷共2頁 原題"虛靖大師賜紫道士臣黃居真注",《通誌.藝文略》著錄是書一卷,當出於北宋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經文取三百字本,不分篇章。卷前自序稱:西王母為黃帝說陰符旨意,以為世人役於陰陽,囿於變化,不知冥冥之中倏然吻合,而古之至人知"天地之神"與"吾之神"同為一體,故動與神契,靜與神俱,與太空為人,與造物者為友,"體性無殊,是謂得道"。注文發明天道人心暗合之理,慾人能順天而動。注解簡明,與任照一注旨趣略同。 117 黃帝陰符經註一卷共3頁 原題"給事中沈亞夫注"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著錄是書一卷,當出於北宋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卷前有序言一篇,總敘經旨,極陳內丹家言,然觀其注文尚稱簡潔平實。經文取三百字本,分上中下三篇。卷未有缺漏,可取《道藏輯要》本校補。 118 黃帝陰符經解義一卷共7頁 原題"開州助教蕭真宰解義"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著錄《陰符經》三卷,蕭真宰注,當出於北宋。《道藏》收入洞真部玉訣類,合為一卷。經文取三百字本,分作三章。注文本於老莊之說,間引五經諸子,蓋為儒者之作。 119 陰符經三皇玉訣三卷共10頁 原題"軒轅黃帝制"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金章宗明昌二年(1191)範懌為劉處玄《黃帝陰符經注》作序,已引是書,故此書當為金人所作。內稱:昔黃帝于大山石匣中得元始天尊《混元三皇玉訣陰符經》,其書乃天文篆書,三百餘字,分為三卷,上卷天皇,中卷地皇,下卷人皇。因眾人皆不明此經之義,乃問於崆峒山廣成子與峨嵋山天真皇人。書以問答形式,先由黃帝就《陰符經》文提出疑問,而後由廣成子、天真皇人逐條解答,注文要旨在煉養精氣,修煉內丹以求長生。 120 黃帝陰符經心法三卷共10頁 原題"蜀潼川六虛散人胥元一注"。約成書出於金末元初。原本三卷。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收入,合為一卷。經文據四百餘字本,分作三章,章名與它本不同,注文發揮儒家存天理、滅人慾,修心誠性踐履之說,引證前人亦多取儒家經典,間涉老莊釋氏。 121 黃帝陰符經註二卷共8頁 黃帝陰符經注原題"金陵道人唐淳注"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卷前有金哀宗正大己醜年(1229)孟綽然序,謂唐淳號金陵道人,"不知何代人也"。書中引用晚唐北宋道士注語,故是書當出於宋金之際。經文採用三百字本,分三章。注文先引前人之說,後附己見。其說皆主內丹。 122 黃帝陰符經註一卷共6頁 黃帝陰符經注金劉處玄注。處玄號長生子,全真道著名道士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卷首有金章宗明昌辛亥年(1191)寧海州學正範懌序,謂長生真人劉公注《陰符經》,"坦然明白,易知易行"。經文採用三百字本,分三章。其注以識心見性,返樸歸真之說釋經,兼涉養生內丹之旨,是為全真家言。 123 黃帝陰符經註一卷共3頁 黃帝陰符經注原題"林屋山人俞琰玉吾叟解"。俞琰字玉吾,宋元之際著名學者,兼通儒道之學。原書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經文取四百餘字本,不分篇章。其注頗採邵雍、朱熹之說,以儒家心性之學與道家養生之術補充發揮朱子《陰符經考異》所未盡言者。文字簡明流暢,條理清晰,實為《陰符經》注家之佼佼者。據卷首至正八年(1348)師餘敬序,此書鏤版已在俞琰去世之後。 124 黃帝陰符經註解一卷共3頁 題"崆峒道士鄒訢注"。鄒訢即南宋理學家朱熹化名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又《四庫全書》收入此書一卷,標名《陰符經考異》。是書經文取四百餘字本,分上中下三篇而不題章名。注文著重以理學心性理氣之說釋經,並多處附加按語.考訂校對各家經文異同。其斷定"人以愚虞聖"以下一百十四字為經文,可備一說。書中又有黃瑞節附錄。頗引朱子及須溪劉氏(劉辰翁)之說釋經.據(四庫提要)引《吉安府誌》.黃瑞節乃元代人。而是書問世已至元末。 125 黃帝陰符經註一卷共4頁 原題"姑射山太玄子侯善淵注"。善淵乃金代全真派道士。原書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五訣類:是書經文取四百餘字本,不分篇章。卷首作者白序解釋"陰符"之義云:"陰者內著陰靈之性,符者外契純一之真";"陰符者,性合純一之道也"。故侯氏注文著重闡述抱一養神,內修至真,使自我心性與天道純陽契合之理。 126 黃帝陰符經夾頌解註三卷共12頁 黃帝陰符經夾頌解注原題"南昌修江混然子王道淵注"。王玠字道淵,元末明初全真派原書三卷,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收入,合為一卷。是書經文取四百餘本,分卷而不分章。其注皆先釋經義,後附頌語,故曰"夾頌解注"。卷首有作者自序及《解題》,內稱:"萬物皆有形曰陰,萬物皆有性命曰符,萬物皆有自然之道曰經"。又曰:"陰符二字,身心也,性情也,水火也,神氣也,鉛汞也,龍虎也,動靜也,乃為修丹之根本,養道之淵宗"。其解"陰符經"之義頗為穿鑿。注文反復講述修煉內丹之理論及方術,多引魏伯陽,施肩吾、張伯端之說以及丹經,間涉儒釋之言。可謂以丹道釋《陰符》之集大成者。 127 黃帝陰符經集解三卷共10頁 原題"朝散郎行潭州長沙縣主簿袁淑真集解"。淑真應為北宋人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、宋《四庫缺書目》、《秘目》、《宋史.藝文誌)均著錄袁淑真《陰符經疏》三卷,當即是書。又《宋史.藝文誌》另有袁淑真《陰符經集解》五卷,大概此書在元代已有兩種版本。今本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,是書經文取三百餘字本,分作三章。卷首作者自序謂此書體例有注有疏,"先注略舉其綱宗,後疏冀陳其周細";其注文認為:聖人須洞察天道運行、陰陽變化之機,使行為舉動與之符合,則有利於治國安民,固躬養生。引文多取太公、驪山老母之言,旁及諸子之書。 128 太上求仙定錄尺素真訣玉文一卷共10頁 原題"西城金母王夫人受",當係南北朝上清派道士偽託。原書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道士修行,須記誦諸天神名諱,方能定名仙錄。諸真秘諱皆書於尺素,由法師盟誓傳授,本書即法師傳授弟子之諸真秘諱。書中首載傳授尺素真訣之誓詞,其次從各種古道書中抄出諸多神仙真人之名諱、符籙、簡策、玉字內音、咒訣。徵引古道書多至數十種,皆注明出處。篇末注稱"此卷後缺",蓋已非全幟。 129 太霄琅書瓊文帝章訣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大約為南北朝上清派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:內言傳授《太霄琅書瓊文帝章經》之科儀,分作《顫資行事》、《太真九科》二篇。《師資行事》篇有書經訣、啟告訣、傳諱訣、法信訣,敘說傳經時寫經、齋告、存思經師名諱等儀式及所需法物。《太真九科》言傳經時應持守之科戒。按《太霄琅書瓊文帝章》乃古《上清經》之一。《道藏》正一部所收《洞真太上太霄琅書》十卷,其第五卷中收入本書。 130 胎息經註一卷共1頁 原題"幻真先生注"。幻真先生疑係唐代道士。《雲笈七籤》卷六O已收入此篇,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亦收載是書。全篇僅數百字,略言內丹家存神行氣修煉要訣。注云:"修道者常伏其氣於臍下,守其神於身內,神氣相合而生玄胎,玄胎既結,乃自生身,即為內丹不死之道也。"此即全篇要旨。 131 胎息秘要歌訣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內載歌訣九首,言胎息服氣之旨。內容與《雲笈七籤》卷六O所載《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》相似。明人高儒《百川書誌》著錄《胎息秘要歌訣》一卷,當即此書。 132 太清真人絡命訣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看當出於六朝。南宋《秘目》著錄作"《絡命》一卷"。《宋史。藝文誌》亦著錄一卷。今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內言拘守魂魄身神之法。謂人之四肢皆有神真,魂魄形體與天地日月相通。若能拘守魂魄使不離形體,存思及身中諸神,可以除病成仙。 133 太上洞房內經註一卷共4頁 此經假託中央黃老君降授周真人,實際應為六朝上清派道士所作。梁陶弘景《周氏買通記》已提及此書。原書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內言存思洞房三神之法。洞房乃人首九宮之一,據稱宮中有中央黃老君、左無英君、右白元君三位神真。本篇詳述三元君之名諱、形容、居所,以及存思三君之法,謂依法而行可以升仙。 134 陰真君還丹歌註一卷共3頁 原題"希夷陳摶注"。陳摶乃北宋初著名道士,著述頗富。現《道藏》中僅存此篇,收入洞真部玉訣類。《還丹歌》乃隋唐道士假託陰長生之作,言煉製金丹之道。陳摶注文引證《黃庭經》解說丹道,涉及外丹、陰丹,但以內丹為主。其丹法與後來全真南北二宗不盡相同,涉于雙修。 135 崔公入藥鏡註解一卷共6頁 題"混然子注"。混然子即元末全真派道士王道淵。原書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"入藥"一詞乃內丹術語,丹家採先天精氣為"大藥",將大藥運人丹田繼續煉製,即成金丹。唐末五代道士崔希范撰《人藥鏡》一書,以三言韻語文體概述採藥煉丹過程及火候。因該書用語隱晦,故王道淵依師傳口訣,"每四句下添一注腳,剖露玄機"。其注本于金丹派南宗性命雙修之旨。篇末附《掛金索》詞五首,言從一更至五更之煉丹火候。 136 呂純陽真人沁園春丹詞註解一卷共3頁 題"林屋山人全陽子注解"。全陽于即宋元之際著名學者俞琰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按"b園春詞》相傳為純陽真人呂洞賓所作,言內丹功法。俞琰注引述全真南北二宗丹書,發明歌詞本意,簡明易解。 137 青天歌註釋一卷共3頁 題"混然子釋"。混然子即元末道士王道淵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篇首混然子序稱:"夫(青天歌)者,真人邱長春之所作也。是歌演音三十二句.……前十二句乃明修性之本體.中十二句為複命之功夫,末後八句形容性命混融,脫胎神化之妙也。"注文逐句解釋歌詞,發明內丹修煉之旨。其說本全真教北宗性命雙修,先性後命之旨。 138 學仙辨真訣一卷共2頁 原不題撰人。《宋史.藝文誌》著錄張無夢《學仙辨真訣》一卷,當即此書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張無夢乃北宋初華山派道士,陳摶弟子,通內丹之學。本書分《辨真》、《辨寶》、《辨水銀,、《辨汞》、《通辨》五篇,末附《子母歌》。各篇就丹經中常用之金、鉛、汞、水銀等名詞,引述《參同契》、《金碧經》等道書,辨明其含義。認為煉丹者當據天地變化之道,合三為一,修情合性,以達到歸根複樸,返魂還元,從有為返於無為。 139 太上洞真凝神修行經訣一卷共2頁 此篇為鍾離權《破迷證道歌》後半首,《道藏》單出為一篇,收入洞真部玉訣類。詩言內丹修煉法。認為修煉之道,須採合先天二氣,聚真羔於太空,以乾坤為鼎器,"撥得陰陽歸掌內,頃刻中間造化生",此即"混沌凝神神仙道"。 140 上清握中訣三卷共3頁 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,原不題撰人。南宋《四庫缺書目》、《通誌.藝文略》、《宋史.藝文誌》均著錄梁陶弘景《上清握中訣》三卷。又《上清眾經諸真聖秘》所舉上清派經書,已有《握中訣》,則此書當係六朝道書。書中撮錄上清派道書中有關修煉方術,主要有服食日月星辰之氣、拘制魂魄、躡景步玄、精思存神、遊行上方、守玄丹玄白、行氣咽液、以符咒辟邪等等。全書分作三十餘條,部分正文中有夾註解釋。 141 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八卷共58頁 原題"象川無名子翁葆光(注)、武夷陳達靈傳、集慶空玄子戴起宗疏",書成於元代。原書三卷,並附《直指詳說》一卷,有《四庫全書》本、《道書全集》本。又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收入是書,分作八卷。據編首序文,此書注者翁葆光係張伯端再傳弟子,因有感於世傳《悟真篇》版本舛謬,注解有違原意,乃據陸思誠家傳《悟真篇》真本,"課解真文"。翁氏依《陰符經》分章之旨,將《悟真篇》丹法分作三卷:"上卷以煉金丹為強兵戰勝之術,中卷以運火金液丹為富國安民之法,下卷以九轉大還丹為神仙抱一之道,謂之三乘大法,以應《陰符經》之正義。"其注屬南宗陰陽派丹法,對後世頗有影響。元人戴起宗又為翁注作疏,闡發翁氏未盡之義。複撰《金丹法象》一篇,解釋有關內丹術語。並著文辨析世傳"薜道光注"之偽。書末附錄宋元道士所撰內丹詩文數篇。 142 紫陽真人悟真篇三註五卷共51頁 原題"紫賢薜道光、子野陸墅,上陽子陳致虛注"。據編首《紫陽真人悟真篇筌蹄》所述,全書之編集刻印者為元人張士弘。原書三卷,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所收為五卷。此書中所收"薜道光注",據考證應為翁葆光注。翁、陸、陳三家注文皆屬南宗陰陽派丹法,主張於同類之身取坎中真陽,煉成金丹。三家中陳致虛為集大成者,其注不僅講述丹法,且常引鍾呂金丹派前賢之神異故事以喻丹道,通俗易明。 143 紫陽真人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一卷共11頁 此書原題翁葆光述,實際應為元人戴起宗《悟真篇注疏》之對錄。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收入,改為單行本一卷。書中收入宋元道土詩文數篇。其中《悟真直指詳說》、《三乘秘要論》、《三乘秘要詩》,三篇主要申說翁葆光分《悟真篇)為三卷之旨。考辨一篇、《金丹法象》一篇,前者辨析"薜道光注"之偽,後者解釋有關內丹之術語。又白雲子《敘》一篇,言陳達靈傳授翁葆光注之事。《悟真篇本末事蹟》一篇,記述張伯端、薜道光二人事蹟。 144 紫陽真人悟真篇拾遺一卷共50頁 此篇副題《撣宗歌頌詩曲雜言》,原係張伯端《悟真篇》一書之附錄。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收入,改作單行本一卷。內載歌頌詩曲雜言三十二首,借禪宗頓悟之說闡發內丹修性之旨。 145 悟真篇註釋三卷共32頁 原題"象無名子翁淵明注"。淵明即南宋道士翁葆光。原書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按翁氏《悟真篇注》,另有元人戴起宗《悟真篇注疏》本。此本所載《悟真篇》之詩詞篇數及前後排列次序皆與《注疏》本有所不同,翁氏注文及序文之文字亦多刪省竄亂,較戴本為劣。 146 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七卷共30頁 原題"雲峰散人永嘉夏宗禹著。宗禹即南宋夏元鼎。七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玉訣類。編首載寶慶三年(1227)真德秀《序》,謂夏氏所撰《悟真講義》,"章剖句析,讀之使人煥然無疑"。全書取《悟真篇》正編詩詞九十三首逐一詮釋,而不取該書附錄之禪宗歌頌詩曲雜言。注文依張伯端"三教合一"之旨,徵引丹書以闡發內丹修煉之旨。所述丹法屬南宗清修派,強調自身修煉。文字明白流暢。 147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符圖三卷共26頁 原不題撰人。卷首有宋徽宗禦制序,蓋係宋元道士所作。三卷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靈圖類。本書以眾多符圖插入《度人經》各章節中,旨在教人誦經思神,書符念咒。其中部分符文有楷書對照,可資研究。 148 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旁通圖三卷存卷中、下共5頁 北宋末道士劉元道編,原書三春,今《道藏》本缺上卷,收入洞真部靈圖類,本書中下二卷纂集各種圖像、經訣、秘諱,以及誦經應驗故事。觀其大旨,意在闡明《度人經》之要義及誦經之真訣、應驗,並雜採眾書以證其說。卷末附引證經書目錄二十七種。 149 修真太極混元圖一卷共6頁 南宋道士蕭道存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靈圖類。此書假託為祖師施肩吾所傳授,內載十六幅圖。有三景之圖、三才定點陣圖、天地陰陽升降圖、日月弦望圖、三田五行正道圖、五行配象之圖、真五行顛倒圖、真五行交合傳送圖,匹配陰陽胎息訣圖等。每圖後附"議說",按內丹修煉之步驟解釋圖像,講述修煉功法。如《三景之圖》議曰:"煉五行秀氣而為內丹,合三田真氣而為陽神,內丹就則長存,陽神現則升仙矣。" 150 修真太極混元指玄圖一卷共3頁 原不題撰人。從內容文字看,當係宋元間道士所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靈圖類。內載十種內丹修煉訣圖。有秘傳胎息訣圖、真龍虎交媾內丹訣圖、周天火候訣圖、肘後飛金晶訣圖、還丹訣圖、煉形秘訣圖、三田既濟訣圖、煉氣成神朝元訣圖、內觀起火仙凡交換訣圖、棄殼升仙人聖超凡訣圖。其圖依內丹修煉程式排列,圖後附訣文,指示內丹原理及修煉功法。 151 金液還丹印證圖一卷共8頁 原不題撰人。從內容文字看,當係宋元間道士所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靈圖類。內載十種內丹修煉訣圖。有秘傳胎息訣圖、真龍虎交媾內丹訣圖、周天火候訣圖、肘後飛金晶訣圖、還丹訣圖、煉形秘訣圖、三田既濟訣圖、煉氣成神朝元訣圖、內觀起火仙凡交換訣圖、棄殼升仙人聖超凡訣圖。其圖依內丹修煉程式排列,圖後附訣文,指示內丹原理及修煉功法。 152 修真歷驗鈔圖一卷共6頁 原不題撰人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靈圖類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著錄"修真歷驗鈔並圖一卷,羅子一撰。"又《雲笈七籤》卷七二載《真元妙道修丹歷驗鈔》一卷,題"草衣洞真子凝述"。羅子一疑係唐代道土,假託草衣洞真子而撰此書。書前有短序.謂此書備述丹法之要妙,據師傳口訣及真經之解,將其不顯者略而顯之,集為圖論。書中有十二圖,每圖後附短論,略述十二月煉丹之採藥、火候要訣。是以外丹術語解釋內丹之圖書。 153 龍虎手鑑圖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當係宋代道士所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靈圖類。首列一圖,以干支和卦象方位匹配水銀、白銀、黑銀、朱砂、黃土、青龍、白虎、燒鉛、煮汞。後附圖解,指示天道陰陽運轉次序及內丹修煉之火候。宣稱:"還丹不依天道,必無成理","終而複始,運轂如軸,褊克既定,日辰無差,則天道陰陽之動息可移於掌握之執也。"圖解之後,又有七絕詩十八首,皆述內丹修煉之術。 154 上清太玄九陽圖一卷共4頁 原題"姑射山神居洞太玄子撰"。太玄子即金朝道士侯善淵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靈圖類。書中載內丹修煉圖訣,共十九圖。可分為三部分:第一部分為"內通陰魄,外煉陽魂"之圖,圖內各有人像,指示升降浮沉禦氣之術,神光相凝內照之法。第二部分以八卦配月象圖,教人"神功運移,如環無端;八卦布列,不失於節用"。第三部分為《太玄九陽修真之圖》,象徵修煉者"純陰盡削除,九陽神火聚",屍解證真之狀。篇末附《太玄十二時歌》,解釋十二時辰修煉景象。 155 三才定位圖一卷共6頁 原題"姑射山神居洞太玄子撰"。太玄子即金朝道士侯善淵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靈圖類。書中載內丹修煉圖訣,共十九圖。可分為三部分:第一部分為"內通陰魄,外煉陽魂"之圖,圖內各有人像,指示升降浮沉禦氣之術,神光相凝內照之法。第二部分以八卦配月象圖,教人"神功運移,如環無端;八卦布列,不失於節用"。第三部分為《太玄九陽修真之圖》,象徵修煉者"純陰盡削除,九陽神火聚",屍解證真之狀。篇末附《太玄十二時歌》,解釋十二時辰修煉景象。 156 上清洞真九宮紫房圖一卷共2頁 撰入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唐宋間上清派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靈圖類。經文前半篇為神仙圖像,有大像五幅,小像四十餘幅。其中有部分宮殿樓閣圖。圖像之後為《九宮紫房三丹田訣》。訣文稱:人首腦中有九宮,即明堂宮、洞房宮、丹田宮、流珠宮、玉帝宮、天庭宮、極真宮、玄丹宮、太皇宮。除腦部上丹田等九宮外,身體內亦有中丹田宮及下丹田宮,每一宮中皆有神真居守。本篇所載圖像訣文,與上清派存思身神之道法有關,所謂"九宮紫房"即人體內神真居住之處。 157 周易圖三卷共35頁 原不題撰人。據劉師培《讀道藏記》考證,應為南宋人輯錄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靈圖類。此書採集北宋學者所作各種《易》圖,合為一編。其圖錄自周敦頤、鄭東卿、劉牧、邵雍、洪邁、陳摶、鄭合沙、關子明、郭京、李氏、陳氏等人著作,亦有不知名者所作共計一百一十四圖。每圖後附諸家圖說。由此書可略知宋代圖書《易》學之梗概。 158 大易象數鈎深圖三卷共46頁 原不題撰人。據劉師培《讀道藏記》考證,應為南宋楊甲及葉仲堪所編《六經圖》之第一卷。元人張理增補。《道藏》本三卷,收入洞真部靈圖類。此書輯錄北宋儒家所作《周易》象數學諸圖,共一百三十九幅。以無名氏《太極貫一之圖》及周敦頤《太極圖》為首,以邵雍《皇極經世圖》及司馬光《潛虛擬玄圖》等殿后。每圖或數圖之後附圖說一則,解釋圖像之義。篇末載《古今易學傳授圖》,列舉先秦至北宋《易》學源流師承譜系。是為宋代圖書易學集大成之作。 159 易數鈎隱圖三卷共16頁 北宋劉牧撰。牧為宋代圖書《易》學家,相傳其學導源於陳摶。《宋史.藝文誌》及《中興館閣書目》著錄此書一卷,《通誌》、《秘目》、晁公武《讀書誌》均作三卷。今《道藏》本三卷,收入洞真部靈圖類。另有《四庫全書》本三卷。此書大旨以數位組合變化解釋《周易》卦象。作者認為聖人設卦以觀象,"形由象生,象由數設",故繪圖立論,以明卦象源於數理。全書共五十五圖,每圖或一組圖後附簡論。其中第一至十六圖表述太極、兩儀、四象、八卦、天地;第十七至四十八圖表述陰陽、乾坤、五行、三才;第四十九至五十四圖表述河圖、洛書;第五十五圖表述十日、五行相生。卷末附《龍圖龜書論》,集中論述圖書《易》學之源流宗旨。作者首創黑白點數位圖,以五行生成數圖為河圖,九宮數圖為洛書。其說與阮逸《關朗易傳》、蔡元定《易學啟蒙注》相反,宋元諸儒多著論駁之。 160 易數鉤隱圖遺論九事一卷共5頁 北宋劉牧撰。南宋《秘目》著錄"劉牧撰周易先儒遺事一卷",當即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洞真靈圖類。《四庫全書》本以此書附于《易數鉤隱圖》之後。書中載圖論九篇,依次為:《太皡氏授龍馬負圖》、《重六十四卦推盪盈訣》、《大衍之數五十》、《八卦變六十四卦》、《辨陰陽卦》、《複見天地之心》、《卦終未濟》、《蓍數揲法》、《陰陽律呂圖)。作者于此書中繼續闡發其圖書《易學》理論,以為其說發先儒之所未及,故稱"先儒遺事"。 161 易象圖說內外篇六卷共35頁 元朝儒士張理撰。書成於至正二十四年(1364)。六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靈圖類。另有《四庫全書》本。原書分內外篇。內篇包括《本圖書》、《原卦畫》、《明蓍策》、《考變占》四部。外篇包括《象數》、《卦爻》、《度數》三部。書中輯錄宋元圖書《易》學家所作各種圖像,旨在證明圖書之學出於道家。《四庫提要》稱:"其於元會運世之升降,歲時寒暑之進退,日月行度之盈縮,以及治亂之所以倚伏,理慾之所以消長,先王制禮作樂,畫井封疆,一切皆推本於圖書。蓋與張行成《易通變》相類,皆《皇極經世》之支流也。" 162 玄元十子圖一卷共5頁 元人趙孟頫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靈圖類。卷首有至元二十三年(1286)趙孟{兆,頁}跋,內稱:"師(杜道堅)屬予作老子及十子像,並採諸家之言,為列傳十一傳。"書中載玄元老子及道家十子圖像。十子即關尹子、文子、庚桑子、南榮子、尹文子、士成子、省瞿子、柏矩子、列子、莊子。每人一圖,並有像題(短傳)。圖像以單線鉤勒,頗具藝術性。 163 上清三尊譜籙一卷共4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南北朝末或隋唐初上清派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譜錄類。全書假託虛無真人奉其師金明之命撰寫並注解,可分為前後兩部分。前半篇題作《無上九天丈人三尊語錄》。所謂"三尊",即第一度師上玄真明道君、第二度師無上玄老、第三度師金明七真,皆為上天真神。修道者應知其姓名字型大小、形狀像貌、冠帶服飾、居住方所及侍衛人數,應于心中存思念真,祝願三尊下降,開度罪過,使自身得道成真,升人無形。經文後半篇題作《序金明玄應品》,概述金明七真降世垂教,奉受《靈寶赤書真文》,以正道教化世人,動人尊奉《三尊譜錄玉經》等事。 164 靈寶自然九天生神三寶大有金書一卷共3頁 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語錄類。本書節錄《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》前半篇,刪去該書下半篇所載《九天生神章》及《太極真人頌》。刪節者不知為何時人。參見該詞條。 165 元始上真眾仙記一卷共3頁 又名《枕中書》。原題葛洪撰實際應為南北朝上清派著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譜錄類。此書為道教神仙語錄,概述"真仙之宮第,上聖之所由"。全書開篇即假託葛洪於羅浮山中夜遇玄都太真王下降,授之以"真書"、"真記"。《真書》主要講述元始天王創世經歷。宣稱天地開闢之初,盤古真人自號為元始天王,經歷諸劫,與太元玉女通氣結精而生出東王公、西王母,三皇五帝皆為其後裔。《真記》主要記述上天諸仙真之職掌、名號和治所。所記神仙上自元始天王、東王公、西王母、廣成丈人等上古真仙,下及五帝三王、漢高祖、光武帝、孔邱、墨翟等帝王聖賢,以及張道陵、王子登、徐來勒、魏夫人等道教人物,最後止于東晉道士許穆、許玉斧。後半篇內容與梁陶弘景《真浩》、《真靈位業圖》大略相同,應為南北朝上清派道士所作。 166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一卷共10頁 南朝齊梁道士陶弘景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譜錄類。此書主要根據《真誥》、《元始上真眾仙記》、《元始高上玉檢大錄》等南北朝上清派道書,將其中出現的近七百名神靈真仙名號編為神譜。諸神分等級排列為七階,每一階層有一主神列居中位,其餘諸神則分列左位、右位、散仙位和女仙位。第一階是以中位主神元始天尊為首的玉清境諸天帝道君(共29名);第二階是乙太上大道君為首的上清境諸神(共104名);第三階是以"太極金闕帝君"為首的上清太極金闕諸神(84名);第四階是太上老君為首的太清境諸神(174名);第五階是以九宮尚書張奉為首的諸天曹仙官(36名);第六階是以定錄真君茅因為首的諸位地仙(173名);第七階是以酆都北陰大帝為首的陰曹地獄諸鬼官(88名)。由此構成從天上至地下,等級有序,統屬分明的龐大道教神仙譜系,對後世道教信仰有重要影響。 167 元始高上玉檢大錄一卷共4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南北朝上清派符籙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譜錄類。此書假託為元始天王所受。首先列舉"無上洞清混沌自然"尊神及上天四十餘位道君之符圖和名諱;其次列舉諸元皇真人、領仙玉郎、功曹、使者、玉童、玉女、輔仙等仙眾數額;再其次列舉仙氣、流煙、羽蓋、飛駢、五真氣等儀杖數額;再其次列舉飛行騎、飛輪策空騎、飛騰騎、策轡騎等侍衛數額。以上符筆名為"三元玉檢文",據稱此文可用於"檢天檢地檢人,招仙制魔役靈"。參見《上清三元玉檢三元布經》詞條。 168 清河內傳一卷共6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明之際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譜錄類。此書為道士假託文昌帝君自述之傳記。文昌亦稱梓橦帝君,相傳為西晉時人,姓張名亞,字需夫。其父張老戶曾為清河令,世稱清河叟。張亞生而有神靈,死後亦常顯神濟世。據說此神專司官祿功名,儒釋道三教皆尊奉之,唐宋元明歷代統治者皆加封其尊號,元仁宗時封為"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"。本書在文昌自傳之後,附載"天封聖號"一節,輯錄宋元朝廷加封文昌尊號之沼書九篇。又有元朝至正元年(1341)趙延之撰《行祠記》一篇,文昌帝君《勸敬字紙文》、《戒士子文》各一篇。 169 梓潼帝君化書四卷共34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代。四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語錄類。此書為梓潼文昌帝君傳記,假託文昌帝君降壇自述。卷首序文稱:元仁宗延佑三年(1316),加封梓橦神號"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",並賜廟額.帝君"裨益公道,輔治皇元",故述此書以為報答.全書分九十七化,詳述文昌帝君歷世顯靈神化事蹟,內疆帝君生於周初,名張善勳,為周朝醫官。周宣王略又托生為大夫張忠嗣,漢初托生為漢王如意,後又托生為清河令張勳,西晉時托生為張亞,最後于元初托生為天師張宗演。所述托形顯化故事,多為編造之神話,其內容有孝親、敦宗、盡忠、薦賢、郵孤、憫世、明經、獲聖,以及餌丹、顯靈等等。大旨以宣揚忠孝倫理,善惡報應為主,融合儒釋道三家教義。 170 清微仙譜一卷共6頁 元朝清微派道士陳採編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郡譜錄類。卷首有至元癸巳年(1293)作者自序,內稱:道教清微派"始於元始,二之為玉晨與老君,又再一傳衍而為真元、太華、關令、正一四派。十傳至昭凝祖元君,又複合為一"。按祖元君即清微派創始人、唐末廣西道土祖舒。其學經人傳至混隱真人南畢道,南畢道又傳雷{困,木換水}先生黃舜中。本書作者陳採自稱為黃舜申弟子,親受清微道法,故編纂刊行此書。全書分六節,概述清微道派之源流及傳承譜系。酋節《清微道宗》,列舉元始上帝等二十餘位神真;其次《上清啟圖》,列舉玉宸大道君等十餘位神靈;其次《靈寶宗旨》,記述靈寶天尊等九位神靈;其次《道德正宗》,記述玄元老君等六位神真;其次《正一淵源》,記述天師張道陵等七位神真。以上五派,皆為清微派假託之淵源,並非信史。最後第六節《會道》,記述自昭凝祖元君(祖舒)至元代黃舜申等十一位清傲派宗師之生平事蹟和傳承譜系。此節雖仍有疑問,但大致可以相信。 171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二卷共11頁 南宋茅山派道士張大淳編集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譜錄類。卷首有丁卯年(1267)作者自序,內稱:宋理宗時,道士司徒師坦乞請加封三茅真君,理宗允之。於淳祐九年(1249)加封大茅君為"太元妙道沖虛聖佑真君東嶽上卿司命神君";中茅君為"定祿右禁玉道沖靜德佑真君";小茅君為"三官保命微妙沖慧仁佑真君"。司徒師坦死後,弟子張大淳繼承師志,編成此書,以記述此次加封事件始末。書中輯錄有關加封三茅真君的告敕、表狀、省劄、祝文、所賜儀物名單,以及禮醮科儀、謝表、進碑表等。元朝劉大彬編《茅山誌》,採錄此書所載敕文。 172 金蓮正宗記五卷共22頁 元朝全真派道士秦志安編撰。書成于元太宗十三年辛醜歲(1241)。五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語錄類。此書是現存最早的全真道教史著作,書中收入十四篇全真道祖師傳記。十四位祖師即東華帝君王玄甫、正陽真人鍾離權、純陽真人呂洞賓、海蟾真人劉操、重陽真人王喆、玉蟾真人和德謹、靈陽真人李公(佚名),以及馬鈺、譚處端、劉處玄、邱處機、王處一、郝大通、孫不二等全真七子。每人一傳,記述其生平事蹟,傳後附讚語。傳文較為詳盡,但其中加入不少神話傳說故事。據卷首序文稱:全真教"源於東華,流於重陽,派於長春(邱處機)",後世全真教史書皆承襲此說。 173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一卷共15頁 又名《全真正宗仙源像傳》。元朝全真派道士謝面蟾、劉志玄編撰。書成於泰定四年(1327)。原本二卷、辦《道藏》本合為一卷,收入洞真部譜錄類。原書上卷輯錄"列聖沼書"數篇,包括元太祖成吉思汗召見邱神仙(邱處機)沼書、元世祖至元六年(1269)褒封全真道五祖七真制詞、元武宗至大三年(13l0)加封五祖七真制詞,以及封贈邱處機十八弟子之制詞等。下卷收入混元老子及全真道五祖、七真傳記。五祖即東華帝君王玄甫、正陽子鍾離權、純陽子呂岩、海蟾子劉操、重陽子王喆。七真即王重陽七大弟子馬鈺、譚處端、劉處玄、邱處機、王處一、郝大通、孫不二。每人一傳,略述其生平事蹟及歷代帝皇封號。每傳前有圖像,後附讚語。 174 七真年譜一卷共7頁 元朝全真派道士李道謙編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譜錄類。此書為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及其七大弟子馬鈺、譚處端、王處一、邱處機、劉處玄、郝大通、孫不二等人年譜,八人合為一編。據卷末所載至元辛末年(1271)李道謙後序稱:作者"遍考師真文集及諸家所撰傳記,起重陽祖師降世之歲,訖長春真人升仙之秋,一百一十六年之間出處事蹟,詳節編次,通為一譜"。按王重陽降世于宋徽宗政和二年(1112),在八人中出生最早;邱處機卒于元太祖二十二年(1227),在八人中去世最晚。本書概要記述此一百一十六年間重陽祖師及七大弟子生平事蹟,創教弘道活動及其主要著述,是為研究早期全真道教史之重要資料。 175 玄風慶會錄一卷共4頁 原題"移刺楚才奉敕編錄"。移刺楚才即元初著名宰相耶律楚材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譜錄類。卷首有元太宗壬辰年(1232)編者自序,內稱:國師長春真人(邱處機)昔承宣召,前往西域朝見太祖成吉思汗。其往回事蹟,已見於李志常所著《長春真人西遊記》。其談道論玄之言,皇帝令近待記錄而秘之。作者奉敕編纂刊行秘錄,慾使"天下共知玄風慶會一段奇事"。書中所載邱處機與成吉思汗會談內容,以論述大道無為,治身理國為主旨。首論長生之道,強調去聲色,屏滋味,以清心寡慾為修身之要;其次論濟世安民、積功累德之道,強調以敬天愛民、好生惡殺為本。其言皆淺近平易。《元史.釋老傳》記載邱處機西行,勸成吉思汗止戈息殺,與本書旨要大致相符。 176 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誡一卷共5頁 太上洞玄靈寶智圈上品大戒道教古《靈寶經》之一,約成書於東晉末南朝初,陸修靜《靈寶經目》已著錄。原書一卷,有敦煌唐寫本五件(詳見大淵忍爾《敦煌道經目錄編》)。另有《道藏》本,誤題《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誡》,收入洞真部戒律類。此書旨在為群生解災請福,拔諸苦根,使生者見道,身脫八難;死者歡樂,上升天堂。經文稱修齋求道者當奉受上品十戒、十二可從,建德立功,則能得六通智慧,參同虛無,度十苦八難。所謂六通智慧者,"天曰洞視,地曰洞聽,東曰洞空,西曰洞虛,南曰洞清,北曰洞微"。六通洞達,則得大智慧,可以長存。 177 三洞眾戒文二卷共6頁 唐道士張萬福編撰。原書二卷,《道藏》本合為一卷,收入洞真部戒律類。卷首有作者自序,內稱:學道求真,莫不先持齋戎;三洞諸經說戒多矣,難以具詳。因此作者從諸經中錄出戒文,輯為一編,旨在方便道土誦習持守,戒除惡行。書中所錄戒文有:《始起心人道三歸戒文》、《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文》、《三戒文》、《五戒文》、《三訣文》、《八敗文》、《十三禁文》、《七百二十門要戒律訣文》等。作者或僅錄戒文,或略述受戒持戒之法次要旨,強調以守心制心為奉戒之本。 178 太微靈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一卷共1頁 早期上清派經典之一,約出於東晉南朝。原為《太微靈書紫文上經》中一篇。後分出單行。《紫陽真人周君內傳》著錄"龔仲陽《仙忌真記》",當即此書。今本一卷、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戒律類。經文假託方諸青童君為學仙者演說。內稱:學仙者雖有仙相,亦有敗仙相。若觸犯敗仙相,則不得成仙。故經文中舉出十條"仙忌"(即十條戒律)。如勿好淫、勿為明賊、勿醉酒、勿食六畜肉,勿殺生昆蟲等。犯此仙忌者皆敗壞仙道,不得成仙。又稱學仙者應廣行陰德,慈向萬物。救人艱厄。度人危難。輕財施惠,以廣福田,如此方可得道成仙。 179 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唐初。唐張萬福《三洞眾戒文》已提及此戒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戒律類。戒文假託虛皇天尊講述,為新出家道士所受,故稱"初真戒"。十條戒文大致為勸人勿不忠不孝、勿陰賊潛謀、勿殺害生命、勿淫邪敗真、勿敗人成功等等。每條戒文後附按語,闡述戒文要旨。 180 太上九真妙戒金籙度命拔罪妙經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.當係南北朝道士所造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戒律類。另有敦煌唐抄本一件(S957號)。經文宣稱:元始天尊於九清妙境為諸天大聖演說道法,並應酆都北帝之請求,傳授"金籙白簡九真妙戒"及"救苦真符"、"長王靈符"等,以廣救地獄罪人。"九真妙戒"共九條,勸人忠於君主、孝養父母、慈救眾生、不淫不盜等等。據說世人若能受持妙戒,並佩服靈符,即可"消九幽大罪,標名九宮"。 181 太上十二上品飛天法輪勸戒妙經一卷共3頁 原題"太極真人傳左仙翁"。從內容文字看,當係南北朝末或隋唐道士摘錄《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誡法輪妙經》,改編而成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戒律類。經文假託元始天尊為妙行真人及諸天大聖演說,宣稱世上眾生愚癡貪著,故處長夜幽暗,不得光明。天尊憂念眾生,勸人歸依三寶,尊奉十二大戒。十二戒即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邪、不譭謗、不惡口兩舌、不嫉妒、不慳吝、不嗔怒、不庸愚、不飲酒,勿不忠、不孝等。奉行此戒者可得七種福報,犯戒者則有種種罪報。 182 太極真人說二十四門戒經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造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戒律類。經文假託太極真人講述。首先指出每年每月有十直齋日、八節齋日、三元齋日、四始齋日、三會齋日。以上諸齋日是諸天神靈檢錄世人功過之日,若於此日持齋念戒,即可消除罪業,不墜地獄。其次載錄"二十四門戒",共二十四條,勸人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飲酒、不違經慢道、不破齋、不拆毀尊像、不裸露形體、不攀摘花果損害園林等等。據稱持守此戒者將得種種福果,"犯者鋒刀萬劫,常考生魂"。 183 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五卷共29頁 簡稱《四極明科》。早期上清派經典,約成書于東晉南朝。陸修靜;大上洞玄靈寶授度儀》已引用此書。五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戒律類:此書假託太上道君授太真玉帝,內百授受、誦持及佩服道教上清派經訣符籙之科律。全書分為五部分,即太玄上宮女青律文、太玄下宮女青律工人玄都左宮女青律文、太玄右宮女青律文、太玄都中宮女青律文。每部各有科律二十餘條,合計為一百二十條。各部律文之前先分別列舉青帝玉司君、白帝玉司君,赤帝玉司君、黑帝玉司君、黃帝玉司君之姓名、服飾。侍從及職守,然後為律條。前四部律條主要列舉傳授經訣符籙之名稱、來源、內容、功用,以及道士違反科律,輕傳或洩露經典符策應受何種處罰。第五部分為受持科律、誦經佩符之法式。全書列舉的經典符籙名稱多達百餘種,以早期上清經為主,兼及靈寶、三皇等經。是為研究六朝道教典籍之重要資料。 184 赤松子中誡經一卷共5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魏晉。葛洪《抱樸子.微旨篇》所引《赤松子經》,當即此書。原經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戒律類。經文假託軒轅黃帝與赤松子問答,討論禍福報應之事。內稱:世上之人皆與天上某一星辰相應,星辰主管人貧富生死,隨人言行之善惡而予以禍福報應。經文認為:心為善惡之根,"夫人修持,善惡起自於心"。心慾行善,善未成而善神已應矣;心起惡念,雖惡行未萌,凶神已知。"天之報善也,過於響隨聲,影應形"。人之壽命,皆以百二十歲為限。人頭上有司命神,監察人之罪過,為惡則司命上奏星辰,隨人犯過之輕重而奪其壽算。奪算一年則"頭上星辰無光",奪算十年則星殘破,其人災病,奪算二十年,星光殞滅,其人困篤,或遭刑獄。算盡則死,有餘罪者殃及子孫。書中詳細列舉了八百餘條應奪算的罪過。此書對後世道教修持理論有重要影響,《抱樸子內篇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皆承襲其說。 185 太微仙君功過格一卷共4頁 金朝道士又玄于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戒律類。卷首有作者自序,內稱作者于大定辛卯年(1171)夢遊紫府,朝禮太微仙君,得受功過之格,夢醒後寫成此書。書中列舉功過格律。包括功格三十六條,分為救濟門、教典門、焚修門、用事門四類;過律三十九條,亦分為不仁門、不善門、不義門、不軌門四類。凡修道行善者為功,如佈施錢財、救濟貧困、修整道路、傳授經教、修建廟宇神像、行齋度亡等等。凡違道作惡者為過,如不救濟貧困、毀壞廟宇神像、.咒駡神聖、嫉賢妒能、挑起鬥訟、取財不義、偷盜、殺生、酗酒、誨淫等等。世人根據上述功過格律,逐日逐月自記其言行功過,按時檢驗,可自知功過多寡,與上天真司考核之數昭然相符。依此行持,遠惡遷善,積功累德,則"去仙不遠矣"。此書對後世頗有影響,元代淨明派道士奉持此書,儒家學者亦稱引之。 186 太清五十八願文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當係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摘錄靈寶經戒改編而成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戒律類。內容分三部分。其一為《五十八願文》,羅列五十八條願念。如"若見飲酒,當願一切制於命門,以遠禍亂";"若見惡人,當願一切棄凶即吉,不犯王法";"若見帝王,當願一切奉仰王道,孝如父母"等等。其二為《十善勸》,有勸人禮敬三寶、為人忠孝、寫經佈施、除嫉去慾等十條戒文。其三為太極真人所說六條格言,勸人忠孝、通道、不殺生、不飲酒、不嫉妒等等。以上願念戒律,出自《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戒法輪妙經》、《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》等早期靈寶派經典。 187 玄都律文一卷共7頁 早期天師道重要戒律之一,約出於南北朝後期,疑即北周武帝時京師玄都館道士編集。原書卷數不詳,北宋《祟文總目》著錄《玄都律編》八卷;南宋《秘目》著錄《玄都律》十五卷;《通誌.藝文略》著錄《玄都律》二十五卷。今《道藏》本僅存一卷,收入洞真部戒律類。殘本輯錄道教戒律,分為六品,即《虛無善惡律》、《戒頌律》、《百藥律》、《百病律》、《制度律》、《章表律》。律文主要宣揚善惡報應觀念,勸導道教信徒遵守道門律例,行善濟世,去除惡行。書中所謂"百病百藥",非指一般疾病藥物,而是指道德行為之病(如好色無德、見物慾得等),以及救治之法(如恬淡無慾、好生惡殺、不多聚財等)。又宣稱人有善行則天降福佑,後世為神仙真人;人有惡行則天降災病,後世沒為奴婢。凡違律者,上天皆罰減其壽算。據《三洞珠囊》、《要修科儀戒律抄》等唐宋道書引文,《玄都律》原本至少應有二十品,包括《三會律》、《開闢律》、《職治律》、《上章律》、《立身行道律》、《入治律》等等。二書所引律文近百條,多不見於今《道藏》本。 188 太上靈寶朝天謝罪大懺一○卷共7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南宋道士所造。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書分十篇,皆假託元始上帝演說。內稱元始上帝在大羅天中會見群仙,講說妙法。因見末世眾生愚癡暗昧,不奉三寶,罪惡纏身,不得解脫。上帝乃大發慈悲,派遣真人降世,傳佈此經。謂世上帝王國主、後紀貴族及奉道之民,若能志心朝禮十方天尊、上帝、真人、天師及諸天仙官,按時念誦此經,或設齋朝天謝過,懺悔罪愆,即可安鎮國柞,消災納福。書中每卷之末,皆附沖妙先生朝天謝罪頌一首。"沖妙先生"疑即南宋上清派三十八代宗師蔣宗渙。 189 太上玉清謝罪登真寶懺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唐宋道士所造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懺文假託太上所說,用以謝罪消災,以求登真。書中載五十位玉清天尊名號及懺悔文式。內稱:凡男女法身、清信弟子,"若不懺除夙冤往業,終不得位列玉庭,名標金格"。若能於太上像前設香花時果旛燈供養,歸命信禮天尊,並作懺悔,則可濟拔九祖,福流後嗣,獲致登真。 190 太上上清禳災延壽寶懺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唐宋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懺文假託太上所說,用於消災延壽。內載五十一位上清天尊名號及懺侮文式。宣稱:凡清信男女,若遇災病,當於本命日、甲子日、庚申日、三元日、八節日等,以時果香花旛燈供養太上像前,志心歸禮天尊,禮誦懺悔文,或請道士代為禮誦懺謝,即可獲福延壽。本篇與《太上玉清謝罪登真寶懺》原當為同一組懺文。 191 太上太清拔罪昇天寶懺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唐宋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懺文稱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講說道法,大放光明,普照十方,度脫地獄罪人皆超生人道。又假託太上告誡眾生:凡造業犯罪之人,死後皆入地獄受苦。若能一心懇禱,歸依上真,懺悔罪業,即可拔罪解脫。書中列舉四十六位泰清境天尊真人名號及懺悔文式。本篇與《太上玉清謝罪登真寶懺》、《太上上清消災延壽寶懺》,原當為同一組懺文。 192 玉皇宥罪錫福寶懺一卷共8頁 原題"雷理猛吏都督辛漢臣著"。辛漢臣乃宋元道教所奉雷神,本篇中又提及宋徽宗冊封"昊天玉皇上帝"之號,故應成書於南宋或元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本篇為謝罪寶懺,用於在職道土為信徒奉告三清、玉皇、聖父母等神靈,懺過謝罪,祈求消災賜福。內有懺悔文式八章,各章格式相似,大致皆為讚頌玉皇神威,表達心願,懇請玉皇垂憫,消災賜福。 193 高上玉皇滿願寶懺一○卷共25頁 撰人不詳。內提及元代加封文昌帝君、純陽帝君(呂洞賓)尊號,應出於元末明初。原書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全書分懺儀、讚歎、皈依、除罪、斷障、消災、集福、成真、結意、滿願十節。各節內容體例大致相似,皆首述建齋設醮,供奉玉皇上帝等天尊神靈;然後禮拜頌揚玉皇,表達志心歸命,祈求除罪消災之願,懇請玉皇垂憫,消災賜福。本書內容與《玉皇宥罪錫福寶懺》近似。 194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懺一卷共3頁 又名《雷霆玉樞寶經》。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北宋末或南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經文假託為雷聲普化天尊所說。此神為上天神霄府九宸之一.是總司五雷,普化群生,賞善罰惡之神。經文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兩節。第一節論述"至道"。內稱:"道者以誠而人,以默而守,以柔而用。用誠似愚,用默似訥,用柔似拙。夫如是,則可與忘形,可與忘我,可與忘忘"。又曰:"惟其忘而不忘,忘無所忘,無可忘者,即是至道。"第二節論"氣數"。認為人之稟受不同謂之氣,智愚清濁謂之數;數繫乎命,氣繫乎天。學道之士若為氣數所囿,天命所梏,則不得真道。經文又述消災解厄之法。謂凡遇三災九厄,可依法持誦經文,若默念普化天尊之號,即有諸神消災解厄;若歸命此經,可以長生。 195 雷霆玉樞宥罪法懺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宋元道士所造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本篇內容與《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懺》相似,但文字有所不同。懺文首先言道士率信徒向"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"禮拜,讚頌天尊之威德;然後懺悔自身罪業深重,祈求天尊宥罪賜福。 196 玉皇十七慈光燈儀一卷共12頁 撰人不詳。約成書於元代或明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玄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用於祈福求願。行道者依次在玉皇天尊神座前點燃寶燈,供奉十七慈光,禮拜讚頌,念誦《高上玉皇心印經》,並啟告發願,祈求玉皇天尊賜福,"有求斯應,無願不從"。懺文所謂十七慈光,指大神通光、大慈悲光、大喜舍光、大忍辱光、大平等光、大柔和光、大自在光、大利益光、大如意光、大智慧光、大吉祥光、大解脫光、大皈依光、大功德光、大圓滿光、大無礙光、無能勝光等。 197 上清十一大曜燈儀一卷共3頁 撰人不祥。約出於元代或明顫.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。用於祈福消災。行道者依次於神座前點燃燈光,供奉上清十一昭,禮拜讚頌,祈求消災賜福。所謂十一大曜,即日宮太陽帝君、月宮太陰帝君、東方木德歲星重華星君、南方火德熒惑執法星君、西方金德太白天皓星君、北方水德辰星伺晨真君、中央土德地候鎮星真君、交初建星羅睺隱曜星君、交終神尾墜星計都星君、天一紫炁道曜星君、太一月字慧星星君。以上皆為上天日月星座之神。 198 南斗延壽燈儀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代或明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行道者燃燈供奉南斗六真君,禮拜讚頌,祈求消災獲福,延生保命。南斗六真君即:明德宮大聖南斗天府司命上相鎮國真君、洞文宮大聖南斗天相司祿上相鎮獄真君、柔德宮大聖南斗天梁延壽保命真君、保光宮大聖南斗天同益算保生真君、天節宮大聖南斗天樞度厄文昌煉魂真君、大聖宮南斗天機上生監簿大理真君。 199 北斗七元星燈儀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約成書於元代或明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行道者燃燈供奉北斗七元祈求消罪延年。北斗七元即:樞官大聖貪狼陽星真皇君、璿宮大聖巨門陰精真皇君、璣宮大聖祿存真人真皇君、權宮大聖文曲玄具真皇君、衡陽宮大聖廉真丹元真皇君、開陽官大聖武曲北極真皇君、瑤光宮大聖破軍天關真皇君。 200 北斗本命延壽燈儀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約成書於元代或明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行道者燃燈供奉本命星君,禮贊啟告,以求消災除罪,保命延壽。本命星君共五位,即長生保命天尊、大慈延壽天尊、消災捍厄天尊、福生無量天尊。 201 三官燈儀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代或明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行道者分別於上元、中元、下元之日,燃燈供奉天地水三官,禮拜讚頌,啟告三官解厄賜福。三官即: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、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、下元解厄水官暘谷神王。 202 玄帝燈儀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末明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行道者燃燈供奉"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真君"及諸神仙靈官,禮拜讚頌,啟告發願,即可"求祈百福、殄滅千災",除罪延生。 203 九天三茅司命仙燈儀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末明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行道者燃燈供奉三茅真君,歸命朝禮,即可祈求消災獲福,保命長生。三茅真君即:東嶽上卿司命太玄妙道沖虛聖佑真君(茅盈)、定祿右禁至道沖靜德佑妙應真君(茅固)、三官保命微妙沖惠仁佑神應真君(茅衷)。此為元仁宗延祐年間加封三茅真君尊號。 204 萬靈燈儀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代或明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用於燃燈供奉萬靈。所謂"萬靈",並非特指某位天神,而是指一切神靈。凡能顯靈降世,護國救民,利人濟物,有求必應之神,皆可供奉。修道者可根據自己需求願望,選定某位神靈燃燈供奉,禮贊啟告,祈求消災降福。 205 五顯靈觀大帝燈儀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末明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。行道者燃燈供奉五顯靈官大帝,禮贊啟告,祈求消災降福。所謂五顯靈官大帝,即都天威猛大元帥顯聰昭應罕仁廣濟王、橫天都部大元帥顯明昭烈孚義廣佑王、通天金目大元帥顯正昭順罕智廣惠王、飛天風火大元帥顯直昭佑孚信廣澤王、丹天降魔大元帥顯德昭利孚愛廣成王。此五神又稱五通之神,據稱其威力廣行於三界,慈悲普度眾生。 206 土司燈儀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代或明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。內稱:凡興土造作,觸犯太歲尊神或土司禁忌,即有災禍。此時應建醮燃燈,供奉九方星君,祈福消災。所謂九方星君,即東方震宮大聖三綠星君、東南方巽官四碧星君、南方離宮九紫星君、西南方坤宮二黑星君、西方兌宮大聖七赤星君、西北方乾宮大聖六白星君、北方坎宮大聖一白星君、東北方良宮大聖八白星君、中宮大聖五黃星君。此九方星君依九宮八卦象數及方位排列。 207 東廚司命燈儀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代或明韌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用於燃燈供奉東廚司命灶君、五方五帝灶君及灶君夫人等灶神。內稱灶君為一家之主,在天為七元之使者,上承帝命,下察人倫,言功錄過,賞善罰惡。世人若觸犯灶君,或有罪過,當設醮燃燈,供奉灶君,禮贊啟告,祈求赦罪降福。 208 正一殟司辟毒神燈儀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代或明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用於供奉五方瘟神,即東方行瘟張使者、南方行瘟田使者、西方行瘟趙使者、北方行瘟史使者、中央行瘟鍾使者。內稱:凡人道遇瘟疫,皆因其作惡自召。若能燃燈供奉五方行瘟使者,禮贊啟告,即可收瘟攝毒,保佑全家。 209 離明瑞象燈儀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或明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用於供奉離明宮司火之神。謂信徒若能燃燈供奉,禮贊啟告,念誦咒語燈偈,可免於火災。書中所列火神有:南丹紀壽天尊、南方火德星君、赤皇上真道君、執法延壽真君、火祖隧人帝君、祝融輔炎真官等六位。 210 黃籙九陽梵炁燈儀一卷共4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宋元時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用於超度亡靈。行道者設齋燃燈,供奉太乙救苦天尊、九天生神上帝、九陽梵氣天君、九州神君、九幽地獄冥官等神靈。依次向九方禮拜讚頌,念誦《九天生神寶章》,祈求九陽梵氣普照九幽地獄,使亡魂拔度升天,並祈願自身得道升仙,免墜地獄。 211 黃籙九巵燈儀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宋元時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本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用於消災度亡。行道者按九宮八卦方位,依次向九方燃點九後神燈,供奉三清道主、四帝天真、十方救苦天尊、九州神君、九幽地獄冥官等神靈。禮拜讚頌,所求九陽梵氣上照諸天福堂,中照九州境域,下照九壘地獄。陽光所到,妖惡潛消,凶災殄滅,破除地獄苦刑,罪魂解脫,存亡獲福。 212 黃籙破獄燈儀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元代或明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本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用於超度亡靈。行道者依科建黃籙齋,燃九幽神燈,供奉朝禮九位天尊,祈求天尊發大慈悲,以無上道力解救九幽地獄亡魂。九位天尊即:玉寶皇上等、好生度命尊、玄真萬福尊、太靈虛皇尊、太妙至極尊、無量太華尊、玄上玉層尊、度仙上聖尊、上下方救苦尊。 213 黃籙五苦輪燈儀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宋元時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本篇為道教燈儀之一,用於超度亡魂。內稱:世人生前作惡積罪,死後墜人地獄,受五道輪回之苦。若能依科建齋,燃點三途五苦回耀神燈,供奉尋聲救苦天尊、轉輪聖王天尊等神靈,念誦真經,讚頌啟告,即可祈求神靈超拔亡靈,解脫地獄輪回之苦。 214 地府十王拔度儀一卷共4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宋元時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本篇所載為超度亡靈儀法。行道者首先焚香供養大羅天三清三寶天尊,其次焚香供養地府十王,讚頌啟告,祈求眾神垂降大慈悲力,救度亡靈。所謂地府十王即十位地府真君,世人稱之為:泰廣大王、初江大王、宋帝大王、仵官大王、閻羅大王、變成大王、泰山大王、平等大王、都市大王、轉輪大王。 215 上清天寶齋初夜儀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宋元時上清派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卷首有短序稱:"上清天寶齋者,學道之人求仙要訣。學受上清畢法之後,得行此齋。"又稱此齋法"先為帝王國主祈福,次為祖稱請恩,洗滌宿瑕,懺謝新過,功行圓滿,道德著充,自然成仙,白日騰翥"。書中先列舉修建天寶齋所用信物,其次為齋儀程式。有點燈、人壇、唱道、請三師、上香、讀神咒、誦章、告八{原頁}等儀節。 216 太乙火府奏告祈禳儀一卷共6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宋元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本篇所載科儀屬雷法儀軌,用於祈福禳災。道士依法設壇建齋,奏告三清天尊、太極高真、北斗九星君、諸天地神聖以及火府諸師君將帥等神。祈求諸神保佑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,家族長幼安康,七世祖先亡靈俱得超度。其行儀節次有步虛、焚符、奏告文詞、召降、降師、降聖、燃燈、上章等。 217 清微玄樞奏告儀一卷共4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元明時清微派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威儀類。本篇科儀用於啟奏清微真元妙化天帝、清微紫宸大華天帝、清微太初天君,以及清微派諸位祖師神靈,祈求保命延年,消災度厄。其行儀節次有人壇、念天地經咒、梵符召將、燃燈、降神、謝恩、發願等。 218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七二卷共500頁 撰人不詳。書中出現"右臣某今為大明國某鄉貫居住"之語,可證此書應為明代道士編集。原書七十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是書為靈寶道法全書,分八十八品,彙集歷代有關靈寶經義及齋戒儀軌、內煉存思、祈禳劾召、煉度救亡、步鬥建壇、飛章表奏等道法。諸道法以誦章思神,施符念咒為主,亦吸收內丹方術。編者宣稱:靈寶大法乃三洞祖教,萬法之宗,此法"上有修真內煉骨肉同飛之道,中有長生度世屍解之法,下有升祖度玄之教"。全書卷帙品目及其內容,與《上清靈寶大法》等南宋大部頭道法書相似。 219 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三○卷共121頁 原不題撰人。據書中題跋考證,應為北宋末南宋初道士路時中及其弟子翟汝文編撰,約成書于宣和庚子年(1120)至紹興戊寅年(1158)之間。原書二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全書分三十五品,前二十四品稱作"玉堂大法",後十一品題作"玉堂大法宗旨"。作者自稱此玉堂大法之出世,"原於正一天師"。實際路時中係宋代天心派道士,其道法融攝天師道正一派與上清派符策法術,並受宋元內丹派影響。本書內容,先綜述道法原本及其要旨,其次敘戒律,其次敘內修存思之法,又其次敘外施符咒之術。其符咒法術包羅甚廣,列舉眾多符咒神像,涉及役神使鬼、鎮妖辟邪、消災除禍、增福延壽、拔幽度亡、斬瘟斷疫、醫治屍瘵等方術。以及設壇建釀、步罡踏鬥等科儀法度。作者強調以內修成道為本,以施符誦咒為用,先修內功而後行符法。其內修之法以斂神定心,存思三光為要,存神服炁,使自身之神炁相會。凡行法書符,飛章奏表,皆以一念靜定中以真應真為妙,以我之三光合天之三光,使內炁以合外炁,外神以符內神,心符合一,始能通真達靈,役鬼使神。是為宋元符籙派新道法之共同特點。 220 無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內景玉書二卷共13頁 原不題撰人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北宋末南宋初天心派道土路時中編撰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本書主要論述存思三光,飛奔日月鬥罡之內修方法。其內容文句與路時中所編《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》一書之《高奔內境品》、《升鬥奔辰品》大致相同。上卷言高奔日月之道,敘述日精月華內景,列舉日月神主之圖像、符咒及存思之訣。下卷言飛鬥奔辰之道,內載北斗九星君之姓名、職掌、圖像及存思誦咒之訣。存思三光,飛奔日月鬥罡之術源于魏晉上清派。本書強調三光(日精月華罡氣)非求之於外,乃吾身自得之真。其行法要訣為存思自身內景,或思天上三光人我之身,與我合一,而後誦咒叩齒,咽液吞符。據稱修行此道,可以"回陽換骨,白日登晨"。 221 清微神烈秘法二卷共22頁 原不題撰人。從書中所列清微派師承譜系看,應為元代武當山清微派道士所作。約成書於元末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本書分為《雷奧秘論》、《師派》、《聖位》、《習定坐法》、《祈禱建四溟外壇式》、《符命一宗》等節。主要敘述清微派雷法奧秘、宗派源流、內修習定方法,以及各種齋壇符咒法術。宣稱清微雷法乃元始天尊降授,由黃舜申、葉雲萊、張道貴,張守清、張守一等法師一脈相傳。其奧秘在於"以吾神合彼神,吾靈合彼靈"。但於平日行住坐臥中收斂身心,存無守有,使萬緣頓息,身心俱無,止於太虛,"一點靈明自然宏照十方,心田無穢,性地絕塵,久則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"。此乃大道之根,萬法之本,早晚內修習靜亦不外行此之道。又書中所列符咒法術,亦以內修習靜為本;而不重外在祭禱儀式。主張書符作法之要在於日常修習純熟,不昧真性,臨壇作法時從"一點靈光"隨意發用,信手畫符.以我之元神合雷神將帥之神,則自然互相感應:可見本書受佛教禪宗影響,以明心見性作為符咒法術之內在依據。 222 清微元降大法二五卷共29頁 撰人不詳。書中所列清微派傳承譜系,止于元初黃舜申,故應為元代道士編集。原書二十五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為宋元清微派道法彙編。全書內容可分為前後兩部分。前半部敘述道法源流,包括《元始清微應運》、《師承集要宗會》、《道原》等篇。宣稱清微道宗上承元始、上清、靈寶、道德、正一諸派,而會歸於一。後半部彙集清微派各種道法,以雷法為主。包括清微通玄秘法、元始一氣神玄策法、上清攝山五雷法、西梵碧落五雷法、上清五元五雷法、清微龍光內法等:共計五十種。諸雷法皆先列本部雷神將帥之姓名、冠服及其相貌,然後列舉本部雷法所用天經、玉章、靈藥、神咒,並概述其功用。全書末附《道法樞紐》、《清微道宗》二篇。其中《道法樞紐》綜述清微道法要旨,大略以先天之道為符法之本,以內修心性為書符行法之要認為一念不生,萬物俱寂乃道中之道,符圖咒訣皆為末焉。道法無存想、無造作、無叱喝、無視贊,唯以一點靈光通天徹地,以我之精神合天地萬物之精神,精精相摶,神神相依,方能以符召神。本書融合道教內丹派及佛教禪宗、儒家理學心性修煉之說,標誌道教符篆術在理論上達到完備的成熟。 223 清微齋法二卷共29頁 原不題撰人。從書中所列清徽派師承諧系看,應為元代道士所作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內容可分為三部分。首先敘說清微宗派源流。列舉元始、靈寶、混元、正一等四派宗譜,認為清微宗融合四派而歸於一。其傳法譜系止于宋末南畢道、元初黃舜申。其次論述清微道法要旨:認為道家之修持即儒家格物之學,以正心誠意為主;唯正心誠意而存養之,方能通神感物,自然法術靈驗。最後一節《靈寶大齋醮法》,為全書主體,詳述清微派齋法科儀。內載行齋所用各種奏章經篆簡誥符咒之文法格式,分為章式、書式、經式、詞式、黃策式、簡式、玉誥式、玉歷式、王劄式,凡九種。其中簡式又分為救苦簡,長生簡各十二品。從中可見清微派齋法源於靈寶派。 224 太上九要心印妙經一卷共3頁 原題"仙人張果老述"。唐宋書誌均無著錄,疑為晚唐北宋道士偽託之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全書分九篇,論述內丹修煉要訣。其篇目為:真一秘要、橐筋秘要、三五一樞要、三一機要、日魂月魄真要、日用五行的要、七返還丹簡要、八卦朝元統要、九還一氣總要。其說大略以性命為綱、精氣神為藥。認為神氣乃人身之鉛汞,以神調氣以氣定神,神氣相抱,性命相固,共成一氣,而生真火;以真火返煉其精,精化為神,神合於道,以返自然,此丹道之要也。又分丹法為神仙抱一煉神合道之法、富國安民煉氣之法、強兵戰勝龍虎交媾之法。又分大丹為內外二丹,外丹者五穀之氣,內丹者真一之氣,認為"其內丹不得外丹則不成,其外丹不得內丹則無主"。 225 紫元君授道傳心法一卷共3頁 原題"長生陰真人注"。疑係晚唐北宋道士偽託之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書中引用《陰符經》之言,論述內丹之道,反對外丹服氣等方術。內稱:"休糧服氣、導引修行、妄治穀神、存魂安魄、凝神定思一法,已上並是道之空門,實非長生之理"。認為內丹修煉以混沌之氣為元,骨中髓為水銀,陰陽合會為要。又稱內丹功法須依規矩,"用一蔔二個月火候管十二時,配十二位,行九宮,象八卦,合五行",憑自然之氣而成道。 226 真龍虎九仙經一卷共4頁 原題"羅葉二真人注",假託天真皇人傳授。約成書于晚唐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著錄:"天真皇人九仙經一卷,唐葉靜能撰,羅公遠、一行注",當即此書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言內丹修煉密訣,以水火為大藥。內稱:"心為火,應離;腎為水,應坎。凡修道造金丹,須憑龍虎水火也。"又多用觀想存思之法,謂修煉者先暝目鼻上望寸絲,不逐諸境;其次人眉間,觀白毫光業現;眉上力極,移入頂中,三件定實,功乃騰矣。又多言開頂出神,及出神後投胎移舍,奪位分身之要術。與一般內丹功法不同,似出於佛教密宗之法。書名"九仙"者,謂依煉丹功力之深淺,可成就九等仙,即天俠、仙俠、靈俠、風俠、水俠、火俠、氣俠、鬼俠、劍俠。《文獻通考》卷二二五載晁公武說:此書在唐大中年間(847~859年)曾遭禁絕。 227 龍虎中丹訣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宋代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言內丹功訣。內載頌詩六首(龍虎作用頌、胎陽頌、胎室頌、胎神頌、胎靈頌、胎化頌),咒訣三首(真火咒、真水咒、行火咒),卦式三首(周天式、複卦式、垢卦式),以及七律詩歌九首(題作"水火中丹九候歌")。其丹法大略謂精氣神乃人身之主,三者唯心可以動合變化。日月為天地之至精,坎離為人身之至藥,使坎離交媾日月于玄宮,而成真丹。又稱煉丹須於子前午後,行複卦之乾卦,自姤卦終坤卦,行至九年,丹成胎化,返本還元,遂為真仙。 228 九還七返龍虎金丹析理真訣一卷共3頁 原題"武昌程昭字士明述"。約成書於北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作者于卷首自稱:大宋壬申中遇四明山野客,請問金液還丹之理,道人一一解答,遂記成此書。書中引用魏伯陽、崔真人、青霞子、煙蘿子、元陽子之說,解釋混沌、兩儀、三五一、金水土之含義,以及修丹起首次序、燒丹之"三備"等。所述丹法為內丹,反對煎金煉石,外求丹藥。謂金丹起于太初,真鉛乃水之精,陰之體,陰極則陽生,變化萬物。鉛汞相親,陰陽相感,則丹生於混沌之中。 229 諸真論還丹訣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當係宋人編集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書中集錄還丹歌訣十八首,有青霞子《贊金碧龍虎經》、容成公《內丹歌訣》、曹聖圖《鉛汞歌》,以及無名氏《玉壺頌》十首、《贊魏伯陽參同契》等。歌訣多贊詠內丹而反對外丹。如容成公《內丹歌訣》注云:"精氣結即名曰內還丹"。又曹聖圖《鉛汞歌》云:"金石是頑物,焉得化金液?""人除氣補外,萬物總為客"。 230 真一金丹訣一卷共3頁 北宋王常編集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敘內丹法訣,作者自稱其丹訣出自唐代鍾離權、呂洞賓及施肩吾真人。分丹法為三種。其一為清虛無為煉神之法,乃神仙抱一之道,以目牛返性,混合道元為要。其二為胎息煉元氣複本還元之法,乃富國安民之道,以精神內守臍元為要。其三為全形之法,乃強兵戰勝之道,以金木間隔,龍虎交媾,煉黑水金丹為要。三種丹法之後有"煉神法"、"煉氣法"、"煉形法"三首歌訣。書末附《胎息節要》,論述胎息行氣要訣。 231 還丹秘訣養赤子神方一卷共2頁 南宋西山道士許明道記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卷首有作者短序,自稱淳熙年間(1174-1189)於桐柏山遇真師彭夢蘧,跪受金液還丹之道,因記述而成此書。書中言內丹修煉秘訣,分作神室、刻漏、時晷、迫二氣、會三性、簇五行、進火、溫水、脫胎、神化等小節。其說融合禪宗忘境頓悟之法,道教專心守一之術,倡導性命合修。以元精元氣元神為三性,心腎之間為神室,以二氣、金木為水火之機。篇末附師承傳派譜系,依次為張天罡、彭夢蘧、蕭應叟、許明道、林元鼎、其中張、彭二人皆為蜀人,其丹法與彭曉、何昌一等有淵源關係。 232 還丹眾仙論一卷共9頁 北宋抱腹山人楊在編集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卷首有作者序,自稱為汾陽河西人。曾遇明師授以丹決。於皇祜四年(1052)集成此書。書中首先集錄古來諸家煉丹要論,上自元始天尊、道君、老君、上皇,下及茅君、龍樹、陰真君、馬明生、魏伯陽、彭君、張天師、抱樸子、元陽子、孫真人、易玄子、日華子、狐剛子、呂先生、海蟾子等。凡三十餘家。其次列舉煉丹諸法,有辨井訣、居山法、造爐法、火候法、辨真鉛汞訣、辨華池匹配訣、辨伏鉛汞訣、辨入爐訣、砂中抽汞訣、出丹火毒訣;以及服食金丹應驗候、三屍去身候、換骨變顏候、出火毒法等。全書所述丹法以外丹為主,保存不少現已亡佚之古丹書要訣。 233 修丹妙用至理論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約成書於北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言煉丹理論及丹法,分為九篇。其篇日依次為:卦氣、火候、藥訣、正疑、甲庚、五行、藥證、具用、九轉。大略謂安立壇享爐鼎及煉丹火候,皆須模仿天地造化,萬物生成運轉之象數。又強調鉛汞藥物非世間凡物,乃出於天地之先。真鉛與真汞相親,陰陽交合,金丹乃成。其煉製以三年為期,一年為小還丹,二年為中還丹,三年為大還丹。書中引用張果、劉海蟾之語,兼涉內丹。 234 丹經極論一卷共4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看,似出於南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分《外藥火候》、《內藥運動》、《出神》三節,論述金丹派南宗內丹功法。其法以先天一氣為金丹之本,以性命雙修為煉丹之要。認為性乃陽中之陰,命為陰中之陽,性為用,命為體。性命陰陽二者相須,體用雙全,方為妙道。又分藥物為內外二種,外藥為金丹,內藥為金液還丹,二者造化雖同,而用功火候有所不同。以先天陽丹點化自身之陰汞,化為純陽,更假陰陽符火進退抽添,十月功足,形化氣,氣化神,神合道,則金丹煉成,自可變化不測。卷末附《悟真遺篇》詞四首、《還丹複命遺篇》詞五首,借禪宗術語以言性功。 235 金晶論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看,似出於北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書分上中下三篇,言內丹之道。其所謂"金晶"者,乃日精月華,亦即鉛汞。謂此物只在人身,為人之根本,乃下元正氣,又名姹女,亦稱玉液。金晶上朝離宮,入于華池,化為津液;下降丹田為血,血傳入骨為髓。髓滿人壯,髓盡人亡。慾求不老,還精補腦。牢固金晶,勿令走失,依時採捉,以火鍛煉,用河車搬載入腎堂,自成大藥,號曰七返靈砂,可以延年益命,乃至身超人聖,離凡脫俗。篇末附《金丹大藥金晶鉛汞龍虎真假歌》十一首,重申前論之意。 236 還丹顯妙通幽集一卷共3頁 原題"少室山潛真子述"。約成書於北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卷首有作者自序,稱此書模仿元陽子《金液集》而作。內載"顯妙通幽詩"三十首,以明金丹之道。其詩皆為七絕,所述丹法為外丹。謂龍虎、金水、鉛汞、陰陽、坎離、夫婦、男女,皆同出而異名,實指真鉛真汞,乃大丹之本。書後附《紫煙真人解大丹頌》七絕二十首,《沁園春解》詞十首、《何仙姑頌呂純陽沁園春詞》十一首。此三種丹訣皆述內丹,與潛真子詩宗旨不符,疑係後人附加。據《宋史.藝文誌》醫家類著錄,潛真子另撰有"神仙金匱服食方二卷"。該書《通誌.藝文略》亦著錄,但不題撰人。 237 元陽子金液集一卷共5頁 原題元陽子撰。元陽子疑即唐末道士羊參微。南宋《秘目》著錄作"元陽子金液歌一卷"。今《道藏》本收入洞真部方法類。書中集錄金液還丹詩三十一首,詠頌外丹。詩皆有注。其說以《道德經》、《參同契》為本,謂還丹唯以真陰真陽(即坎離中真鉛真汞)為藥,以神水華池為妙。又稱神水華池"其精凝白,似馬牙硝未伏火者。若經煉之後,呼為金液華池,名為真鉛,亦名白虎。若修之後,即汞無黑色"。又云:"還丹入口身自輕,能銷久病去妖精。" 238 還丹金液歌註一卷共3頁 原題"元陽子修,通玄先生注"。元陽子疑係唐人羊參微,通玄先生應為五代道士張薦明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著錄元陽子撰"金液還丹龍虎歌一卷",當即此書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元陽子歌為五言詩二十八句,詠頌外丹。大旨以龍虎鉛汞為丹藥,以水銀為丹基。詩云:"和氣和太初,初氣終歸一。母子本相生,相生又相失。"注文曰:"姹女水銀,玄陰水基,二氣相合一體,而成還丹。"此詩又見於元陽子撰《還丹歌訣》卷下。 239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三卷共16頁 簡稱《青華秘文》,北宋張伯端撰,門人王邦叔輯錄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編首有表奏,自稱以青華真人所授內煉丹訣撰為圖論,直泄金丹秘旨。全書分二十四節,有圖有論說,有詩有口訣,敘述內丹理論和功法,較《悟真篇》更為明晰暢達。大略以精氣神為綱,強調必用元精元氣元神為金丹大藥,以元神為煉丹主宰。又謂心為神之舍,為萬化綱維樞紐,性命皆在乎是。故學道先須了心見性,認識真心元神之性,去除慾神氣質之性,氣質之性盡而本元之性始見。了心見性之道唯在於靜,收視反聽,心靜神定,靜極生動,則自然氣服其竅。又稱煉丹下手功夫,以閉息為先,用神凝於精氣,俟精氣神合一而產元神。此乃始於有為而及乎無為,即先以命取性,後以性安命。性命雙修者,此之謂也。故此書丹法雖曰先命後性,而所重實在於性。有人懷疑此書為明代道士李朴野所著,而託名張伯端。 240 碧虛子親傳直指一卷共4頁 南宋道士方碧虛撰。或以為碧虛子即北宋道士陳景元,有誤。原書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卷首有作者序文,自稱遇海瓊先生(白玉蟾)授以道要,後又遇安然居土教授,始得海瓊妙旨,錄之以成此篇。其書言金丹派南宗丹法。以先天一氣為丹本,強調煉丹須依次第而行,從修命人手,若妄參禪學,只成頑空。又分別論述藥物、採取、乾坤升降、火候、成胎生嬰、移鼎溫養諸法要。 241 紙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共2頁 題"嗣全真正宗金月岩編,嗣全真大癡黃公望傳"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力.法類。本篇稱述紙舟先生所傳心印,言內丹。其說大略以全性本真為宗,謂全真之學直究玄宗,乃單明向上大道,"若人以心印空,覺悟本真,則真自全,金丹之道具而大要之基立矣"。又謂煉丹過程為"七返一亡真",即形神相顧,人道初真;形神相伴,名曰得真;形神相人,名曰守真;形神相抱,名曰全真;形神俱妙,與道合真;形神相舍,名曰證真;普渡後學,以真覺真。各以圖像表之,並釋以七絕頌詩一首。 242 陳虛白規中指南二卷共7頁 元朝道士虛白子陳沖素撰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上卷言內丹功法,依行功次序分為九節,即止念、採藥、識爐、入藥起火、坎離交姤、乾坤交姤、攢簇火候、陽神脫胎、忘神合虛。每節各有圖說及歌訣。下卷引張紫陽、馬丹陽等南北宗師之說,論述內丹三要,即玄牝,藥物、火候。認為玄關一竅即使氣歸神、收於念頭之法,共要旨在於元精與無氣為一,以元神居之,則三者聚為一。又強調煉丹以真性為主宰,"以靜為本,以定為基,一斡旋,頃刻天機自動,不規中而自規中,不胎息而自胎息,藥不求而自生,火不求而自出"。此說有取于全真教法。 243 大丹直指一卷共13頁 金朝邱處機撰,其後學弟子編刊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言內丹理論及行功方法。內稱:"金丹之秘在一性一命而已。性者天也,常潛於頂;命者地也,常潛於臍。頂者性根也,臍者命蒂也"。人心中藏正陽之精,名曰汞木龍,臍中藏元陽真氣,名曰鉛金虎。"先使水火二氣上下相交,升降相結,用意勾引,脫出真精真氣,結成大丹。非特長生益壽,若功行兼修,可躋聖位。"其修行步驟分為九節,即龍虎交媾,周天火候、肘後飛金精、金液還丹、太陽煉形、三田既濟、煉神人頂、煉神合道、棄殼升仙、超凡人聖。又分此功為三成法:僅煉"龍虎交媾"為小成法,可安藥延年;繼而煉至"太陽煉形",為中成法,可成地仙;繼而煉至"煉神入頂",為大成法,可成神仙。 244 玉谿子丹經指要三卷共18頁 南宋李簡易撰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卷首有景定五年(1264)作者自序,稱其祖玉溪叟(李觀)曾遇呂洞賓、劉海蟾、藍元道,本人亦數遇異人指授還丹之道,體驗既久,積稿成書。其書述金丹派南宗丹法。內稱:"修煉內丹之道,藥物不過鉛汞二物而已。然當先修人道,以忠孝為本,濟物為先。"全書卷上為《悟真篇指要》,論述九還七返、鼎器、真鉛汞、真土、刀圭、媒人、採取、融結、烹煉、金木交並、水源清濁、溫養、火候、沐浴、脫胎等事項。卷中有《長生久視之書》、《辨惑論》、《丹房法語》、《羲皇作用》等篇。卷下有《解張紫陽贈白龍洞劉道人歌》、《規中圖十二字訣序》、《解純陽真人沁園春並序》、《密吾詩》等詩文。書末附元至正十四年(1354)李簡易傳人王珪後記。又本書首有《混元仙派圖》,列舉唐宋內丹派師承譜系,可供研究內丹學宗派源流。 245 西山群仙會真記五卷共20頁 唐洪州西山道土施肩吾撰,三仙門弟子李竦編集。約成書于晚唐北宋之間。五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廣引《西山記》、《三清貞錄》等十餘種道書,以及葛仙公、呂真人之語,論述道教補養及內丹之法。全書共二十五篇。其篇目為:卷一《識道》、《識法》、《識人》、《識時》、《識物》;卷二《養生》、《養形》、《養氣》、《養心》、《養壽》;卷三《補內》、《補氣》、《補精》、《補益》、《補損》;卷四《真水火》、《真龍虎》、《真丹藥》、《真鉛汞》、《真陰陽》;卷五《煉法入道》、《煉形化氣》、《煉氣成神》、《煉神合道》、《煉道入聖》。作者反對胎息導引、外丹燒煉、佈施供養等旁門小術。主張修道者應以養形為先,其次以補益精氣神為基,形全氣壯,再煉內丹以求長生升仙。其養形補益之術,必須符合天地陰陽運化之度,把握四時五行王相生克之時機。其內丹術以真鉛汞為大藥,真鉛即腎中真氣,真汞即自身之真精。使陰陽水火上下相濟,而成金丹。內丹功成,則身外有身,超凡人聖。 246 會真集五卷共25頁 原題"超然子王吉昌撰"。約成書于金元間。五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本書主要論述內丹道法。卷一為圖說,內載太極圖、五行生數圖、四象生八卦圖等十餘幅圖,每圖後附論說。卷二、卷三為曲集,收入曲子九十餘首。卷四、卷五為詞集,收入詞七十餘首。其圖說詞曲,皆以闡述太極、五行和八卦運行變化之數為主旨,以供內丹修煉者取法。對五行八卦生成合會之數,解釋尤為精詳。認為五行生數始于水,其數一,其色黑,乃乾元之始,八卦之宗,即金丹之本也。煉丹者呼吸升降、採煉抽添、周天運轉等,皆須合於陰陽逆順之數。又稱內丹九轉功成,再煉神合道而徹了本元生滅之性.其說兼融全真道北宗與南宗張伯端之丹法。 247 啟真集三卷共15頁 原題金峰山通玄子劉志淵撰。此人係超然于王吉昌門徒.約為金元時人。原書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言內丹道法,上卷為詩,中卷為詞,下卷為論文。書中徵引張伯端、白玉蟾、馬丹陽、邱長春之語,兼融南北二宗丹法,而近于北宗馬丹陽。其說以識心見性為修煉首務,認為"不識此心,見此性者,是謂盲修瞎煉"。修持之要,唯在於正念實相,對景無心,解縛釋累,懲忿窒慾,使心息相依,忘形養氣,忘氣養神,忘神養虛。"勘破萬法皆空,諸相非實,一一妄緣,當體消亡,諸漏自盡。"其說有取於禪宗。 248 中和集六卷共42頁 元初李道純撰,門人蔡志頤編。六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本書為李道純詩文集,書中收錄論說十二篇,詩詞歌訣一百多首,外加《隱語》二篇,皆論述性命及內丹之旨。其說以三教合一為特色,認為儒釋道三教同源於太極。太極即天理,即人之元神真性。道教謂之"金丹",佛教謂之"圓覺"。太極動而生神氣,即人之性命也。性命二者,本一而用二,性無命不立,命無性不有。故修道者應性命雙修,先性後命,"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,後煉精氣神而保其身"。書中貶斥外丹服食、存思導引、吐納房中等方術為旁門外道,唯以內丹性命修煉為正宗。內丹法又分為漸、頓二種。漸法適宜根基淺薄者修持,從修命人手,循序漸進;頓法適宜夙有根基者修持,只須一直了性,則自然了命,是為最上乘之道。又謂內煉成丹者,即身心合而還其本初,陰陽合而複歸太極。其返本還元之次第,在於逆返天地萬物生化程式,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,煉神還虛,以至於粉碎虛空,與道合同。本書以天道而論丹道,其學自成一家,為元代道教思想史之重要文獻。 249 三天易髓一卷共4頁 元初李道純撰,混然子王道淵校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書分四篇。第一《儒曰太極》,以易經卦理解釋內丹火符。第二《金丹了然圖》,內載五絕詩九首,詠頌內丹功法。第三《釋曰圓覺》,以內丹心法解釋佛家《般若心經》。第四《陰符經直指》,以丹法注解《陰符經》。各篇皆標榜三教合一,宣稱:"釋曰玄珠,儒曰太極,道曰金丹,名三體一。"其說旨在"以儒釋之理證道,使學者知三教本一,不生二見"。 250 全真集玄秘要一卷共6頁 元初李道純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書分兩篇。其一為《注讀周易參同契》,即解釋張伯端《悟真篇》之詩。其二為《太極圖解》,即注解周敦頤《太極圖說》。其說上本《周易》,旁融佛道,倡導三教合一。宣稱:"易之道廣大悉備,以之學佛則佛,以之學仙則仙,以之修齊治平則修齊治平。"作者解釋易理,旨在說明人之身心本原,用之于修性煉丹。認為原始要終,返本歸元乃性命修養之要。其踐履之方,唯在以靜立基。故曰:"攝動心,除妄情,息正氣,養元精,自然於寂然不動中感通於萬物也" 251 谷神篇二卷共14頁 元朝玄巢子林轅撰述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卷首有大德八年(1304)作者序文,自稱曾遇至人指點修真之要,遂披覽群經,參尋眾論,積成此稿。其書為詩文集,內載論說三篇《大藥還丹詩》二十五首、《火候行持詩》五十三首、《水調歌頭》詞六首,末附煉丹圖四種。各篇皆論述內丹道法。其說以元氣為三才立命之基,人生之根本。認為人唯有薄名淡利,煉氣修丹,以保此身長生,返老還童,才是"了身第一藝"。貶斥盂軻、莊周皆不知元氣之真一;佛氏修性不知命,靜坐參禪,亦僅為鬼仙之道。特別強調現世保命長生,斥責佛教積功德,修來世之說是"空言邪見"。其獨宗元氣,力主現世長生之說,在元代丹書中甚為罕見。 252 金闕帝君三元真一經一卷共3頁 早期上清派經典,約出於東晉南朝。《紫陽真人周君內傳》著錄"金闕帝君守三元真一法",題東海小童(青童君)傳涓子,即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洞真部方法類。《雲笈七籤》卷五十亦節錄此書。經文言存守三元真一之法。三元真一即人體上中下三丹田之神。統轄體內三部八景二十四真人。經文稱:"上一為一身之天帝、中一為絛宮之丹皇,下一為黃庭之元王,並監統身中二十四氣,以應太微二十四真。"上丹田之神居腦部泥丸宮(兩眉間卻入三處處)、中丹田之神居絳宮(心臟)、下丹田之神居黃庭(臍下三寸處)。修道者若能知三一之名稱住所,專心思念存守三一,則可"氣結為精,精感為神,神化為嬰兒,嬰兒上為真人,真人升為赤子"。守之三月,神光化生身外,見,駕雲車羽蓋,白日升天。經中詳述春夏秋冬存思三一之法,及念誦之咒語。此道法源於《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》。 253 大洞金華玉經一卷共4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南北朝或隋唐上清派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經文言修持《上清大洞真經》之訣法。首先敘述傳授大洞經訣之科儀:其次載"上願玄母八間金華隱書"、"九天帝君十二上願"、"九靈神母八間神文"等三篇祝詞,謂受《大洞真經》時先誦此祝文,可解罪釋結,福及七祖,長生不死。再其次為"回風大混合帝一之道",即誦經思神之法術。內列舉思神圖九幅、咒訣及思神儀式,謂讀經患病者皆應常念"大洞帝一尊君"之名。再其次為"大洞內法存修雌雄真一十三圖",亦為存神法術,所思之神為人體內雌一、雄一真人,共十三他。據稱爆行此道九年,可白日升天。本書道法源於《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》,參見該辭條。 254 太微靈書紫文琅玕華丹神真上經一卷共2頁 早期上清派經典之一,約出於東晉南朝。原為《太微靈書紫文上經》中一篇,後分出單行。《真誥》卷五稱:"仙道有琅殲華丹,服之化為飛龍。"陶弘景注云:"在《靈書紫文)中。"今《道藏》本一卷。收入洞真部方法類。經文假讬為太極左仙公(葛玄)上啟金闕帝君而撰集,並傳付方諸青童君。內言煉製與服食外丹之法。其法以丹砂、雄黃、白石英、空青、紫石英、硝石、硫黃、雲母、胡粉、戎鹽、雌黃等十四種藥物配合搗制,入神泥釜中燒煉百日,收取釜上三十七色飛華,即成"琅殲華丹"。服用此丹可致頭生七色之氣,面有金華玉映,唾地化為飛龍,"千乘萬騎,飛行上清"。此丹成後若再煉百日,則成為"黃水月華丹"。飲食此丹可分形變化,浮游太空。黃水月華丹再煉百日,則成白水玉膏狀,中有明珠三枚,名曰"徊水玉精丹"。食明珠一枚則身生水火,唾氣成玉,化形為日,"天帝下迎,乘景上清"。又取黃水、徊水丹熬煉七沸。則成"水陽青映液"。飲之身有青光,口吐紫煙,飛升上清。又取琅玕丹一枚投於液中,加鉛汞,可煉成白銀;投入三枚則煉成紫金。是為早期道教煉服金丹黃白之術。 255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經一卷共4頁 早期上清派經典。約出於南北朝。《三洞奉道科戒》著錄"上清太上玉京九天金霄威神玉咒經";《上清道類事相》卷三引《太元上經》,皆指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洞真部方法類。經文載兩篇咒語、三種真符。即"威神王大祝法"、"威神內祝法"、"玉景上元大虎符"、"豁落七元符"、"太微天帝君金虎真符"。據稱咒語中隱含金霄威神王及六天大鬼、北帝魔王等鬼神之內名。存思威神王並念誦其咒語,則千妖竄跡,萬鬼匿形。佩帶三種真符,亦可滅魔誅鬼,"威制天地,呵護群靈,控駕景龍,位司高仙"。 256 洞真太微黃書九天八籙真文一卷共2頁 又名《玄都交帶文》。早期上清派經典,約出於東晉南朝。原為《洞真太微黃書》八卷之第八篇,後分出單為一卷。《三洞奉道科戒範》著錄"上清太微黃書八筆真文",即此書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《無上秘要》亦節引此經。經文稱昔西王母以此經授西城王君,王君授許遠遊(東晉道土許邁)。內載篆書真文二百字,又有交帶文二百字(即篆書真文之釋文)。據稱修道者若能恒誦此交帶文,可使猛獸妖邪不敢侵犯;若佩之左肘,則可遊六國,制天下,厭萬兵,得見金闕皇君,役使鬼神。是為上清派誦咒佩符以辟邪厭勝之術。 257 太玄八景籙一卷共14頁 早期上清派符籙,約出於南北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經文假託為元始天尊授金闕後聖帝君和無極道君。內載八景符籙。所謂八景者,即人身上中下三部各有八位真神,分別治理人身上中下三元之生氣。本書詳載此三部八景神之靈符、姓名、服色、咒詞及其統轄仙官乘騎之數額,又載三部雲篆真文各三十二字、青赤黃白黑五靈魔王之姓名符書。據稱修道者依法思神服符,則三部八景真神自然現形,千乘萬騎運致景雲,載人飛升上清。 258 陶真人內丹賦一卷共6頁 原不題撰人。據考應為唐末五代道士陶植撰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著錄"金丹賦一卷",疑即此書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本篇有賦有注。賦詞意義隱晦,大略言物外之人法效兩儀,取象八卦,混陰陽之變化,順日月之躔度,交媾水火,降伏龍虎,九還七返,遂生黃金白雪,服之可延齡不死。注解較為詳明,主要引用《參同契》、《金碧經》及李淳風、吳筠、還陽子等人之言,說明金丹藥物火候之義,並解釋賦文之"幽詞"秘義。其說為外丹,而書名題作"內丹賦",名不符實,應為"金丹賦"。參見《金丹賦》詞條。 259 擒玄賦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出於北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本篇言內丹術,分作還丹、道生一、道源、龍虎、秋石、河車、五行、胎息,盜機等九節。對內丹之根源、藥物,採取之機,鍛煉之要,皆有闡發。謂金丹以神氣為宗,決龍虎於震兌,配水火於子午。研升沉於八卦,究順克於五行。賴黃君以匹配,仗金白而作用。固守精神,專持子母。守中元,抱一氣,還反歸本,九轉功成。可以住世長年,返老卻少,乃至升仙。 260 金丹賦一卷共6頁 原題"大道弟子馬蒞昭注"。此人似為唐末五代道教信徒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卷首有馬範昭序文,自稱偶遇《金丹賦》,不知誰所著,為之注解,而成此篇。按本篇所注《金丹賦》,內容與《陶真人內丹賦》大致相同,但文句較《內丹賦》多出近一倍,文字亦頗有出入,蓋係同書之不同版本。馬氏注解較為明白,主要引證《金碧經》、《參同契》、《太易誌》、《日月混元經》等丹書,以外丹法解賦。其丹法以朱砂、水銀為主要藥材,煉製須法則二儀,取象八卦。以坎離二卦,真陰真陽之氣為丹本,奪天地陰陽運行造化之機,成神丹自然之道。又謂煉丹鼎器須法人腦宮之像,心為丹之樞紐,守三歸一,專心尤二,蘊妙而虛,則玄功生焉。此說又似為內丹。 261 谷神賦一卷共2頁 原題"天水逸人大信注"。約出於北宋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著錄"穀神賦一卷,趙大信撰",當即此書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本篇賦文以老子"穀神不死"之說為本,論說養生之道。宣稱"養神在心,不死在我",穀能自養,神則歸竅,則一氣長存,生可常永。養神之道,在收心攝目,絕愛去慾,守一靜專。賦文每句之下,皆有七絕詩一首作為注解,共計詩五十一首。詩意大抵以養神為內丹之要,以先天穀神為內丹之本,其說與金丹派南宗頗為不同。 262 修真十書雜著指玄篇八卷共28頁 編者不詳。約成書于宋末元初。原書八卷,收入《修真十書》(載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)。此書為道教內丹煉養著作選集,共收錄兩宋內丹派著作十二種。其卷目及內容如下:第一種《白先生火候圖》一卷,南宋白玉蟾撰,圖解內丹火候。卷末附葉和叔、廖正等人後序三篇,題曰《金丹捷徑》、《金丹論》、《修真論》。第二種《還源篇》一卷,北宋石泰撰,內載五絕詩八十一首,述內丹原理及功法。第三種《紫庭經》,南宋陳楠撰,為七言長篇歌訣,頌詠內丹要旨。另有《陰符髓》、《內三要》、《外三要》三篇,據《陰符經》而論內丹機要。第四種《修仙辨惑論》、《穀神不死論》、《陰陽升降論》、《丹房法語》,四篇皆為白玉蟾撰,論述南宗丹法綱要。第五種《金丹四百字》,北宋張伯端撰,南宋黃自如注,解釋內丹術語及功法要訣。第六種《謝張紫陽書》、《謝仙師寄書詞》,白玉蟾撰。第七種《垂世八寶》,假託晉許遜述,實為宋元淨明派道士所作,言修身處世法則。所謂八寶即"忠孝廉謹寬裕容忍"八字。第八種《醉思仙歌》十三首,無撰人名,詠內丹升仙。第九種《丹訣歌),假託鍾離權贈呂嵓,策勵一志修丹。第十種(丹髓歌,三十四首,北宋末薜道光撰,詠內丹原理及採藥抽添要訣。第十一種《修真十戒》,撰人不詳。第十二種《衛生歌》,西山先生撰,詠頌攝養衛生之術。 263 修真十書金丹大成集五卷共23頁 南宋蕭廷芝撰。書成于宋末。五卷,收入《修真十書》(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)。另有《道藏輯要》本。此書為內丹詩文集。書中首先列舉無極、無心、玄牝、既濟、河車、周天火候、大衍數等圖像,每圖後附論說,旨在圖解丹道及功法。其次為《金液還丹論》、《金丹問答》等文,闡述內丹之學。又有詩詞百餘首,亦多詠內丹。作者蕭廷芝乃張伯端嫡傳後學,彭耜弟子。其丹法屬南宗清修派,大略以性命雙修,先命後性為特徵,融合禪道。又受兩宋儒家理學影響。如本書首列無極圖,即北宋周敦頤太極圖,其說引周氏《太極圖說》及南宋張栻之語,論述內丹返還原理。 264 修真十書鍾呂傳道集三卷共26頁 原題鍾離權述、品{嵩,高改為品}集、施肩吾傳。約成書于唐末五代。《道藏》本三卷,收入《修真十書》(洞真部方法類)。此書內容為鍾離權傳授呂洞賓丹法之問答記錄。書中駁斥種種"旁門小法",唯以內丹修煉為正道。分別論述真仙、大道、天地、四時、五行、水火、龍虎、丹藥、鉛汞、抽添、河車、還丹、煉形、朝元、內關、魔難。證驗等丹法要旨。其說大略以天地之道為宗。謂人身與天地類同,故修道者應效法天地陰陽升降之理、五行生克之則、日月交合之度;取腎水中所藏先天元陽真羔以為丹本,以真陰真陽交媾合和,以陽煉陰,三田返複,使精合於氣、氣合於神、神合於道,則金丹成就,陽神超脫而成仙。其修煉程式分匹配陰陽、聚散水火、交媾龍虎,燒煉丹藥、肘後飛金精、玉液還丹、玉液煉形、金液還丹、金液煉形、朝元煉氣、內觀交換、超脫分形等十二科。是書乃唐宋間最為系統之內丹著作,鍾呂金丹派教義法術之宗源。 265 修真十書雜著捷徑九卷共22頁 編者不詳。約出於宋元之際。九卷,收入《修真十書》(載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)。此書為兩宋內丹派著作選集,所收詩文以論述內丹及煉養修真法術為主。其篇目頗多,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:第一《翠虛篇》,北宋陳樸撰,述九轉金丹內煉秘訣,每轉皆有歌訣、頌詞及注釋。第二類為五代煙蘿子著述,包括《體殼歌》、《呂公縛心猿詩》、《養生息命詩》、《內鏡圖論》、《內觀經》、《存守九宮訣》、《三丹田論》、《外丹內丹論》等。此諸篇多論臟腑丹田。第三《養生篇》,撰人不詳,內載六言絕句八十一首,述內丹及養生要旨。第四《西嶽竇先生修真指南》,題林屋逸人述,言內丹修真要旨。第五《天元人藥鏡》,唐崔希範撰,言內丹人藥法。第六《勸道歌》,南宋曾糙撰,言養生修丹之道。後附王承緒、郭邛唱和歌詩六首。第七《臨江仙》詞,曾糙撰,述導引行氣法。第八《滿庭芳》詞十二首,何鈕翁撰,詠內丹修真之術。第九類包括《太上傳西王母握固法》、《三茅真君訣》、《呂真人小成導引法》、《養生延壽論》、《天地交神論》、《六字氣歌訣》、《至游居士座右銘》等詩文歌訣十四篇,皆不題撰人,論述導引、行氣,存神、咽液等養生方法及禁忌。 266 修真十書悟真篇五卷共39頁 北宋張伯端撰。書成于宋神宗熙寧八年(1075)。傳世注本甚多,以《道藏》洞真部所收《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》、《道藏精華錄》第七集所收《悟真篇正義》最為精祥。是書以詩詞歌頌文體闡發內丹修煉理論及方法,認為修煉內丹乃修仙之主要途徑。據張氏自序,其書分正編與附錄兩部。正編有詩詞九十三首,言"養命固形之術",即內丹修煉之"命功"。其法以人體為鼎器,以身中精氣神三寶為大藥,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而結成金丹。附錄收入歌頌詩曲雜言三十二首,借用佛教禪宗"明心見性"之說,闡述"達本明性之道",即內丹修煉之"性功"。認為通過心性修養,可以達到虛寂無為,返本還原,與道體合一之境界。故是書所述丹法以性命雙修,先修命後修性為特徵。北宋以後金丹派南宗之內丹理論及修煉方法受此書影響甚大,歷代道士皆推崇此書為內丹經典著作。 267 修真十書玉隆集六卷共22頁 編者不詳。約成書于宋末元初。六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為彙輯道教內丹著作的大叢書,全書由十部專著或雜著組成,總計約有六十餘種丹書。所收著作大多為兩宋鍾呂金丹派南宗道土之作,亦有唐人所撰修真煉養之書,以及金末全真派道士著作。其書目及內容如下:第一書《雜著指玄篇》八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二種,其作者有張伯端、白玉蟾、石泰、薜道光、陳楠、西山先生等人。第二書《金丹大成集》五卷,南宋蕭廷芝撰,有內丹詩文數篇。第三書《鍾呂傳道集》三卷,唐宋五代道士施肩吾傳,內載鍾離權授呂洞賓丹法。第四書《雜著捷徑》五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餘種,其作者有煙蘿子、曾糙、陳楠、林屋逸人等。第五書《悟真篇》五卷,張伯端撰,葉士表、袁公輔、無名子等人注解。第六書《玉隆集》六卷,第七書《上清集》八卷,第八書《武夷集》八卷,皆為南宋白玉蟾撰,收入白氏散文數十篇,詩詞二百餘首。第九書《盤山語錄》一卷,金末元初道士王志謹撰,言全真道功行修持之要。第十書為《黃庭經》圖注,收入唐人胡愔《黃庭內景六腑圖》一卷,以及梁邱子《黃庭內景五經注》三卷、《黃庭外景玉經注》三卷。 268 修真十書上清集八卷共25頁 編者不詳。約成書于宋末元初。六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為彙輯道教內丹著作的大叢書,全書由十部專著或雜著組成,總計約有六十餘種丹書。所收著作大多為兩宋鍾呂金丹派南宗道土之作,亦有唐人所撰修真煉養之書,以及金末全真派道士著作。其書目及內容如下:第一書《雜著指玄篇》八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二種,其作者有張伯端、白玉蟾、石泰、薜道光、陳楠、西山先生等人。第二書《金丹大成集》五卷,南宋蕭廷芝撰,有內丹詩文數篇。第三書《鍾呂傳道集》三卷,唐宋五代道士施肩吾傳,內載鍾離權授呂洞賓丹法。第四書《雜著捷徑》五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餘種,其作者有煙蘿子、曾糙、陳楠、林屋逸人等。第五書《悟真篇》五卷,張伯端撰,葉士表、袁公輔、無名子等人注解。第六書《玉隆集》六卷,第七書《上清集》八卷,第八書《武夷集》八卷,皆為南宋白玉蟾撰,收入白氏散文數十篇,詩詞二百餘首。第九書《盤山語錄》一卷,金末元初道士王志謹撰,言全真道功行修持之要。第十書為《黃庭經》圖注,收入唐人胡愔《黃庭內景六腑圖》一卷,以及梁邱子《黃庭內景五經注》三卷、《黃庭外景玉經注》三卷。 269 修真十書武夷集八卷共25頁 編者不詳。約成書于宋末元初。六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為彙輯道教內丹著作的大叢書,全書由十部專著或雜著組成,總計約有六十餘種丹書。所收著作大多為兩宋鍾呂金丹派南宗道土之作,亦有唐人所撰修真煉養之書,以及金末全真派道士著作。其書目及內容如下:第一書《雜著指玄篇》八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二種,其作者有張伯端、白玉蟾、石泰、薜道光、陳楠、西山先生等人。第二書《金丹大成集》五卷,南宋蕭廷芝撰,有內丹詩文數篇。第三書《鍾呂傳道集》三卷,唐宋五代道士施肩吾傳,內載鍾離權授呂洞賓丹法。第四書《雜著捷徑》五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餘種,其作者有煙蘿子、曾糙、陳楠、林屋逸人等。第五書《悟真篇》五卷,張伯端撰,葉士表、袁公輔、無名子等人注解。第六書《玉隆集》六卷,第七書《上清集》八卷,第八書《武夷集》八卷,皆為南宋白玉蟾撰,收入白氏散文數十篇,詩詞二百餘首。第九書《盤山語錄》一卷,金末元初道士王志謹撰,言全真道功行修持之要。第十書為《黃庭經》圖注,收入唐人胡愔《黃庭內景六腑圖》一卷,以及梁邱子《黃庭內景五經注》三卷、《黃庭外景玉經注》三卷。 270 修真十書盤山語錄一卷共13頁 編者不詳。約成書于宋末元初。六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為彙輯道教內丹著作的大叢書,全書由十部專著或雜著組成,總計約有六十餘種丹書。所收著作大多為兩宋鍾呂金丹派南宗道土之作,亦有唐人所撰修真煉養之書,以及金末全真派道士著作。其書目及內容如下:第一書《雜著指玄篇》八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二種,其作者有張伯端、白玉蟾、石泰、薜道光、陳楠、西山先生等人。第二書《金丹大成集》五卷,南宋蕭廷芝撰,有內丹詩文數篇。第三書《鍾呂傳道集》三卷,唐宋五代道士施肩吾傳,內載鍾離權授呂洞賓丹法。第四書《雜著捷徑》五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餘種,其作者有煙蘿子、曾糙、陳楠、林屋逸人等。第五書《悟真篇》五卷,張伯端撰,葉士表、袁公輔、無名子等人注解。第六書《玉隆集》六卷,第七書《上清集》八卷,第八書《武夷集》八卷,皆為南宋白玉蟾撰,收入白氏散文數十篇,詩詞二百餘首。第九書《盤山語錄》一卷,金末元初道士王志謹撰,言全真道功行修持之要。第十書為《黃庭經》圖注,收入唐人胡愔《黃庭內景六腑圖》一卷,以及梁邱子《黃庭內景五經注》三卷、《黃庭外景玉經注》三卷。 271 修真十書黃庭內景五藏六府圖一卷共9頁 編者不詳。約成書于宋末元初。六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為彙輯道教內丹著作的大叢書,全書由十部專著或雜著組成,總計約有六十餘種丹書。所收著作大多為兩宋鍾呂金丹派南宗道土之作,亦有唐人所撰修真煉養之書,以及金末全真派道士著作。其書目及內容如下:第一書《雜著指玄篇》八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二種,其作者有張伯端、白玉蟾、石泰、薜道光、陳楠、西山先生等人。第二書《金丹大成集》五卷,南宋蕭廷芝撰,有內丹詩文數篇。第三書《鍾呂傳道集》三卷,唐宋五代道士施肩吾傳,內載鍾離權授呂洞賓丹法。第四書《雜著捷徑》五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餘種,其作者有煙蘿子、曾糙、陳楠、林屋逸人等。第五書《悟真篇》五卷,張伯端撰,葉士表、袁公輔、無名子等人注解。第六書《玉隆集》六卷,第七書《上清集》八卷,第八書《武夷集》八卷,皆為南宋白玉蟾撰,收入白氏散文數十篇,詩詞二百餘首。第九書《盤山語錄》一卷,金末元初道士王志謹撰,言全真道功行修持之要。第十書為《黃庭經》圖注,收入唐人胡愔《黃庭內景六腑圖》一卷,以及梁邱子《黃庭內景五經注》三卷、《黃庭外景玉經注》三卷。 272 修真十書黃庭內景玉經註三卷共25頁 編者不詳。約成書于宋末元初。六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為彙輯道教內丹著作的大叢書,全書由十部專著或雜著組成,總計約有六十餘種丹書。所收著作大多為兩宋鍾呂金丹派南宗道土之作,亦有唐人所撰修真煉養之書,以及金末全真派道士著作。其書目及內容如下:第一書《雜著指玄篇》八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二種,其作者有張伯端、白玉蟾、石泰、薜道光、陳楠、西山先生等人。第二書《金丹大成集》五卷,南宋蕭廷芝撰,有內丹詩文數篇。第三書《鍾呂傳道集》三卷,唐宋五代道士施肩吾傳,內載鍾離權授呂洞賓丹法。第四書《雜著捷徑》五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餘種,其作者有煙蘿子、曾糙、陳楠、林屋逸人等。第五書《悟真篇》五卷,張伯端撰,葉士表、袁公輔、無名子等人注解。第六書《玉隆集》六卷,第七書《上清集》八卷,第八書《武夷集》八卷,皆為南宋白玉蟾撰,收入白氏散文數十篇,詩詞二百餘首。第九書《盤山語錄》一卷,金末元初道士王志謹撰,言全真道功行修持之要。第十書為《黃庭經》圖注,收入唐人胡愔《黃庭內景六腑圖》一卷,以及梁邱子《黃庭內景五經注》三卷、《黃庭外景玉經注》三卷。 273 修真十書黃庭外景玉經註三卷共10頁 編者不詳。約成書于宋末元初。六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為彙輯道教內丹著作的大叢書,全書由十部專著或雜著組成,總計約有六十餘種丹書。所收著作大多為兩宋鍾呂金丹派南宗道土之作,亦有唐人所撰修真煉養之書,以及金末全真派道士著作。其書目及內容如下:第一書《雜著指玄篇》八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二種,其作者有張伯端、白玉蟾、石泰、薜道光、陳楠、西山先生等人。第二書《金丹大成集》五卷,南宋蕭廷芝撰,有內丹詩文數篇。第三書《鍾呂傳道集》三卷,唐宋五代道士施肩吾傳,內載鍾離權授呂洞賓丹法。第四書《雜著捷徑》五卷,收錄內丹煉養著作十餘種,其作者有煙蘿子、曾糙、陳楠、林屋逸人等。第五書《悟真篇》五卷,張伯端撰,葉士表、袁公輔、無名子等人注解。第六書《玉隆集》六卷,第七書《上清集》八卷,第八書《武夷集》八卷,皆為南宋白玉蟾撰,收入白氏散文數十篇,詩詞二百餘首。第九書《盤山語錄》一卷,金末元初道士王志謹撰,言全真道功行修持之要。第十書為《黃庭經》圖注,收入唐人胡愔《黃庭內景六腑圖》一卷,以及梁邱子《黃庭內景五經注》三卷、《黃庭外景玉經注》三卷。 274 真氣還元銘一卷共6頁 原題強名子注解。約成書於五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卷首有作者序,自稱于梁貞明年間(915~920年),從仙人受屈伸吐納練形之術,後撰成此篇。其銘文為四言體,每句有注。主要論述吐納、導引、服氣、咽液等養生方法。認為氣乃精神之本,性命之源,神明之主。人有衰夭死亡,乃喜怒亂氣,五慾外馳所致。若能無思無為,返一守和,則萬物自歸。又述吐納、導引之行功要訣。 275 還丹歌訣二卷共8頁 原題"元陽子集"。元陽子似為晚唐道士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著錄"元陽子還丹訣二卷",當即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收入洞真部方法類。此書為諸家還丹歌訣之選輯。上卷輯錄《古神仙身事歌》、《吳真君歌》、《真曉真人訣》、《魏真人歌》等歌訣十首。下卷為元陽子所撰《還丹金液歌》。諸歌訣宗旨大多相同,皆詠頌外丹。以真鉛真汞、華池神水、陰陽合互而結丹為要。 276 金液還丹百問訣一卷共10頁 唐末李光玄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書中稱李光玄於少室山遇玄壽先生,請問還丹之事、因記錄而成此書。其書言外丹術,解答藥物、術語、煉製方法等問題。認為還丹以"真一為基,鉛汞相依,黃芽是本"。黃芽者,乃坎離相孕,金水相生,陰陽相交,鉛汞造氣所成之物。又稱四黃八石五金皆非還丹至藥,朱砂水銀亦不成大藥。李光玄另撰有《海客淪》一書,內容與本篇大致相同,但文字較多。 277 上乘修真三要二卷共9頁 原題"圓明老人述"。此人疑即馬鈺再傳弟子高圓明,係金元間全真派道士。原書二卷,收入(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卷上載《三法頌》十二首,每首有一圖,言收心煉性之法。卷下收入《周易參同大道》、《乾坤體用正道》等十二篇章,每章皆有卦象、圖、詞、曲、訣.論述內丹原理及功法。其丹法為全真派以性兼命之'一元頓教",以頓了心性為要。又強調修煉者應精持戒律.割斷俗緣,忍讓慈悲,先人後己,行三千功滿。其說源出馬丹陽。 278 乾元子三始論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看,乾元子似為唐代道士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本篇襲取《周易乾鑿度》之說,論述天地萬物生成之序。認為天地起於無形無象之"太易",太易一變而為太初,再變而為太始,三變而為太素。太初為氣之始,太始為形之始,太素為質之始,三者合稱為三始。"萬物莫不由此三始而煦育焉"。天地之陰陽變化,終而複始,故曰自強不息。 279 至真子龍虎大丹詩一卷共3頁 北宋道士周方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書中有七律詩三十二首,詠頌龍虎大丹,其說似屬內丹。卷首有天聖四年(1026)盧天序,概述丹法要旨。序云:"乾坤為鼎,天地為爐,坎離為至藥之宗,鉛汞作大丹之體。須憑四象,又按三才,法戊己成其真形,駕河車運為正質。發則陰陽交媾,勝則日月盤旋……水火結伏,龍虎相乘,刻漏無差,金丹成矣。"詞旨頗為隱晦。 280 破迷正道歌一卷共2頁 原題"正陽真人鍾離權述",約成書于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眾術類。本篇為七言歌詩,凡一千七百餘字。歌詠內丹,斥責服餌、胎息、行氣、採補、辟穀、存思、符咒、科儀、縮龜煉乳,識心見性、瞻星禮鬥等皆為旁門小道,唯以修煉金液還丹(內丹)為正道。其道以先天一氣為本,使金木交並,鉛汞交結,龍虎交合,子母相會,神氣歸根,合於混沌未分之本真,則成金丹。歌中對內丹藥物、採取、煆煉、火候之要及景象效用,皆有所述。宋元內丹家頗受本篇影響。 281 太玄朗然子進道詩一卷共4頁 北宋道士劉希岳撰。《宋史.藝文誌》著錄作"朗然子詩一卷"。今《道藏》本收入洞真部眾術類。卷首有端拱戊子年(988)作者自序。書中載七律詩三十首。其詩歌詠內丹長生之道,指斥世人追逐名利、念戀財色之迷惑。所述內丹之道,大略以存精保氣,致三田氣貫、泥丸穴通為要。詩云:"夾脊雙關至頂門,修行徑此為根。華池玉液頻須煉,紫府元君遣上奔。常使氣沖關節透,自然精滿穀神存。"篇未有題跋,略述朗然子生平。 282 了明篇一卷共4頁 南宋毛日新編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眾術類。卷首有乾道四年(1168)編者序文,內稱毛日新遇宋先生,以所著歌詞傳付,毛遂編成此集。書中收錄詩歌三十首,詞二十六首,皆詠頌內丹之道。大略以保全精氣神,使泥丸穴通,陰盡陽純,煉氣成神為丹法之要。並詳述煉丹氣象及自我感覺。 283 明道篇一卷共6頁 元朝道士王惟一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眾術類。卷首有大德甲辰年(1304)作者自序,謂著詩八十一首,《西江月》詞十二闕,以明內丹之道。卷末附《金丹造微淪》一篇、《得道歌》一首。本篇所明內丹之道,以先性後命、無為自然為要。宣稱:"大抵金丹之要,必也遠聲色,克己私,屏人我,全忠孝,正心誠意";"乙太虛為鼎器,以烏兔為藥材,以無為自然為火候,以清靜沖和為溫養,以身外有身為脫胎,以打破虛空為了當"。其功法不用年月日時,不論火候抽添,唯以凝然靜定,一念不生為要。其說融會三教心性理論,屬元代全真派丹法。 284 真仙秘傳火候法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出於南宋內丹派道之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眾術類。全書分《時中火候》、《行水》、《方便真人露火機》三篇,論述內煉金丹之火候法度。其丹法假借易象爻辭,日月盈虧,陰陽升降,以為火候抽添之紀綱。宣稱;"煉丹之要,當以真鉛真汞為基,火候為本。"所謂火者,乃君臣民三火.聚而為火,散而為氣,名曰三昧真火。以每年十一月甲子日起火,煉至九個月換鼎。或於每日子時之後、午時之前行火。書中又詳述端坐閉息、彎背湊頸,搖肩塞耳,拄舌咽津等功法,疑為男女合修之術。 285 三極至命筌蹄一卷共12頁 南宋王慶升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眾術類。此書係內丹雜著,內容可分為圖釋、論說、頌贊歌訣三部分。首列圖像。有奇耦、無極、太極、兩儀、四象、八卦、皇極、混元三寶、九宮用中、十幹納甲等十七幅圖,每圖後附,七律一首以為注釋,大抵假借卦象易理以論述內丹性命之道。其次為《五車三乘》、《三要總敘》、《三關總敘》、《九鼎總敘》等論文。論釋三乘五車、三要、三關、九鼎等內丹術語。最後為讚頌歌訣,有《述贊純陽真人霜天曉角》、《陰符破迷贊》、《古仙真訣集句》、《修真六用》、《五空頌》、《修丹十戒》等十餘篇。作者自稱其丹訣得自白玉蟾門人桃源子,然所敘丹法實自成一家。 286 析疑指迷論一卷共6頁 元朝道士逍遙子牛道淳撰。約成書於大德三年(1299)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眾術類。書分為《析疑》《指迷》二篇。前篇論心性道物,後篇論性命內丹。其要旨為指示全真性命之理、修行之序,以破學人之疑迷,故名"析疑指迷"。作者認為人之心性"元無一物。等同太虛,本來清靜",為萬法之本,名之曰"全真"。心性以虛寂為體,覺照為用,體即用,用即體,"體用俱忘,全真而已"。明心見性之要,在於一念起時,頓然回光,返本還元。內丹之道亦以修心為上,"若一念不生,即脫生死"。又稱修道者若甯心於虛極之鄉,息慮於無為之域,心寂然不動,則精自秘而化為氣,氣化為神,神化為虛。全書發揮全真道性命之說,乃元代丹書中較為重要者。 287 修真精義雜論一卷共8頁 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撰。本書原為司馬承禎《服氣精義論》之一部分,即泫書九篇中的後七篇。今《道藏》本分出單為一書,收入洞真部眾術類。本書七篇目次及內容為:《導引論》,言行氣導引之法;《服藥論》,言服食草藥以安和臟腑、治潤氣液之法;《符水論》,言吞符誦咒治病益氣之法;《慎忌論》,言養生禁忌,認為人之飲食起居應符合陰陽氣運;《論》,言宣行經脈,安和臟腑,保養精氣之法;《服氣療病論》,言氣功治病之法;《病候論》,言據精神氣色之症候診斷內病之法。各篇多先依從《黃帝內經》等醫書,論述衛生保養之道,其次詳述攝養治病之法。是為唐代道教氣功養生術之重要著作。參見《服氣精義論》詞條。 288 清微丹訣一卷共4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元代清微派道土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眾術類。本書言清微派內丹修煉法。分為四章,即《清微隱真合道章》、《入室功夫章》、《臨壇召合章》、《發用章》。末附內煉符圖七種,清微派丹法特點,是以內煉金丹與外用符法相結合。其內丹修煉程式雖分作煉精成氣,煉氣成神,煉神合道三段,但具體功法與全真派丹法有所不同。又稱清微道法之要"非專于符,非泥於咒",而是先以我之正氣合雷將之靈,以天之鬥罡與我身之鬥罡合而用之,"我稟陰陽二氣,出則轟天震地"。又謂"德者道之符,誠者法之本",行道者先須正己誠意,神氣沖和,始可行法。 289 先天金丹大道玄奧口訣一卷共4頁 北宋末上谷總管霍伯玉撰述,其子霍濟之刊行,書成於南宋寶佑丁巳年(1257)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眾術類。卷首及卷未有序跋,謂霍伯玉從其岳父處得金丹圖,後又遇武當山赤腳陳真人授以月.訣,遂合之而撰此書。其子霍濟之繼承父志,編次刊行。書中有《歸根圖》、《金丹藥物直指圖》,據稱此圖經林靈素鑒定,即陳摶之心書。又有《口訣直指》、《金丹大道指述頌》十二首。圖書及口訣頌詩皆敘內丹之道,重點論述藥物、火候。其說以人身先天鉛汞為仙藥之本,使二物交媾合和而歸於中,並採天地戊己之氣以補自身之不足,然後"便可下手進功,此之謂火候"。火候即人身中五行與天地相會還元之生氣,聚散于中道。其丹法應屬金丹派南宗。 290 金液大丹口訣一卷共4頁 原題"沖虛妙靜甯真于鄭德安序"。約成書于宋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眾術類。據卷首鄭德安序稱:從其師白衣道者得授金丹口訣,遂撰此書。其書有內丹口訣《太一含真火符直指》、七言詩《一稱金》十七首、《西江月》詞六首,以及《安樂歌》、《歸真篇示後學》、《抽添詩》等。其丹訣及詩詞論述內丹下手功夫、玄關一竅、藥物川源、火候秘旨、進退抽添、沐浴溫養、脫胎神化之要旨。丹法屬南宗先命後性之法。以坎離中鉛汞二物歸於土釜,黃婆媒合團圓而成丹。義重視心性修煉,認為修真須先窮理盡性,以至於命,仙佛聖人皆由此心而得道,此心悟之者聖,迷之者凡。 291 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一卷共6頁 元金月岩編,黃公望傳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眾術類。此書編輯抱一子三峰老人所傳內丹修煉口訣、煉功圖及七絕詩。內稱學仙之士先須識性命根源,而性命有假有真。假性命者,乃人心腎中神氣,修煉之訣,只在臍下丹田內安心定意:久之則可出陰神,止能投胎奪舍,為清虛之鬼,是為小成之法。真性命者,乃坎離中真鉛真汞,修煉之訣,在小成法基礎上,於子時採藥行火,抽鉛添汞,真氣自下丹田沖人上丹田,修成則陽神出現,是為天仙大成之法。關於三丹田、三火、三關搬運、坎離鉛汞戊己土等,書中皆有較詳明之敘述,並有尾閭骨圖及七絕詩十六首以明丹道。 292 黃帝宅經二卷共6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出於唐宋間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眾術類。本書論述卜宅之法。謂家宅"乃是陰陽之樞紐,人倫之楷模"。若家宅安則家族昌吉,不安即門族衰微,故須考察家宅之陰陽休咎。其法術分宅院四面為二十四路,配以天干地支、八卦九宮方位,以相其吉凶。相宅之要在於陰陽平衡,陰陽得則吉昌,偏陰偏陽則凶。凡慾移居,須向福德之方;凡慾造宅,須順十二月之生氣,若修造時沖犯土氣,即有災殃。書中有相宅圖二幅,詳述二十四路、十二月建造之吉凶禁忌。又有所謂五虛五實之法,謂宅大人少、門大內小等為五虛,令人貧耗,五實則令人富貴云云。 293 黃帝龍首經二卷共7頁 撰人不詳。約成書于漢魏六朝。《抱樸子.遐覽篇》已著錄《龍首經》。《隋書.經籍誌》及新舊唐誌均著錄"黃帝龍首經二卷"。今《道藏》本亦為二卷,收入洞真部眾術類。經文前有序,謂黃帝將乘龍升天,召三子授以經訣,三子拜受而起,龍忽騰翥,仰視猶見龍頭,因名其書為"龍首經"。此經為古代占卜書,內載七十二項占卜吉凶之法術,上下卷各三十六占。其占卜事項有:占歲月利道吉凶、占嫁娶祠祀吉日、占家內吉凶、占諸郡縣有無盜賊、占病人生死、占遠行吉凶、占田蠶五穀好惡、占六畜放牧自亡、占奴婢是否利主、占攻仇鬥隙吉凶、占懷孕男女、占怪祟惡夢等等。其占卜方法屬六壬遁甲類,以年月日之干支及所值星宿相配,根據其間陰陽之沖和生克,斷定人事吉凶。書中有注解,注文引《神樞》、《金櫃》、《光明符》、《式經》、《集靈記》等,皆為古代占書。 294 黃帝金匱玉衡經一卷共200頁 撰人不詳。唐初釋法琳《辨正論》著錄"黃帝全櫃",疑即此書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眾術類。奉書內容詞語,多與《黃帝龍首經》相似,亦為漢魏六朝道教占卜書。經文分《金櫃》、《玉衡》二章,每章各有十節經文。其內容為占卜時日吉凶之法術,大略以時辰日期之陰陽生克,預測人事之吉凶休咎。如《金櫃》第一經曰:"日辰陰陽中有相克者為用,是謂人不入。"又如《玉衡》第四經宣稱:四離之辰(即四時八節之日),上望見月,是謂不詳。其他各節經文皆與此相類。 295 黃帝授三子玄女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《隋書.經籍誌》著錄"玄女式經要法一卷";蕭吉《五行大義》引"玄女拭經",疑即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洞真部眾術類。此書內容詞語,與《黃帝龍首經》相似,亦為漢魏六朝古占卜書。經文言占卜日辰吉凶之法,共十四條。所占之事多與選擇婚嫁日辰有關。如第一條占與人期會之吉日良辰,第二條占索求聘物,以下各條皆占娶婦嫁女之日辰吉凶。從內容文字看,此經似有缺佚。 296 太上登真三矯靈應經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.從內容文字看,似出於宋代。一卷。收入〈道藏〉洞真部眾術類。此經言三蹻之術.三蹻即龍蹻、虎蹻、鹿蹻。其術淵源甚古,《抱樸子.遐覽篇〉已著錄"龍蹻經"、"鹿盧蹻經"。本書所謂龍蹻者,指煉身為氣,與道合真,足下生雲,可漫遊洞天福地;虎蹻者,聚為形而散為風,可乘風往來;鹿蹻者,能助人日行千里,採食靈芝。是為道教分形變化,縮地飛行之術。書中詳述修煉方法,如擇日齋戒,立壇上供、吞印念咒、存想龍虎鹿現形而乘騎飛行等。 297 通占大象曆星經二卷共18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唐宋間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天文類著錄"通占大象曆星經三卷",當即此書。今們苴藏》本殘存二卷,收入洞真部眾術類:又《四庫提要》著錄天一閣舊藏本六卷:此書言天文占星之術。書:扣列舉四輔、六甲、鉤陳、天皇、柱下、尚書、內廚、天文、北斗、華蓋等一百五十多星座圖像,分別敘述各星之位置、職掌、運行軌道、光度變化,以及所主人事之吉凶。著重占驗星象所主天下治亂興衰、人君之安危,以及君主行為所致星象變異。例如大火星人紫微宮中,主天下大亂,帝王失位。天子不愛百姓,則北斗第三星(璣星)變暗;天子施政不合四時之令,則北斗第四星(權星)變暗。 298 靈臺經一卷共7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唐宋間。南宋《秘目》曆算類、《通誌.藝文略》歷數類,均著錄"靈台編一卷",當即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洞真部眾術類。經文原本為十二章,《道藏》本缺前八章,僅存後四章。即《定三方主》第九、《飛配諸宮》第十、《稱星曆分》第十一、《行年災福》第十二。其書言算命術,屬紫微鬥數類。大略依人之生辰定其三方主,又以二十八宿加臨十二月,配身宮、命宮、德宮、財帛宮、壽命宮等二十餘宮,以推算人生之貧富壽夭及流年吉凶。 299 秤星靈臺秘要經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據卷首序文,作者應為唐昭宗乾寧(894~897)年間人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道家類著錄竇子通撰"靈台秘寶符書一卷";《宋史.藝文誌》雜家類著錄扶風隱者撰"通幽子靈台隱秘寶符一卷",疑即此書。今本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眾術類。此書言禳災算命之術,內容可分為兩部分。前半篇首先論述五行生克,並載各種禳解法術,如禳災星法、禳火法、禳土法、禳木法、禳暗曜法等。後半篇星命曆演算法術,有歌訣二首。其一《洞微限歌》,根據人生所稟星命推算吉凶禍福。其二《洞微大數休咎歌》,根據生辰五行推算命運。 300 廣黃帝本行記一卷共4頁 唐朝閬州晉安主簿王瓘撰。《新唐書.藝文誌》著錄"王瓘《廣軒轅本行記》三卷",即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前兩卷已佚,僅存原書下卷,收入洞真部記傳類。此標籤題為"修行道德",主要記述軒轅黃帝晚年尋真訪隱,得道成真之故事。書中稱:黃帝治理天下已定後,周遊四方,尋訪真人隱士,見紫府先生受《三皇內文》,見中黃子受《九茹之方》,見黃蓋童子受《神仙芝圖》,又受《九轉丹訣》于玄女,受《龍蹻經》于甯封先生,問長生久視之道于廣成子、天真皇人。其後黃帝修道著書,最後鑄九鼎,煉丹服食,乘龍升天,受封為太一真君。其後世子孫相承,凡1250年。書中所記之事,主要取材於《莊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列仙傳》、《山海經》、《史記》、《靈寶五符經》、《五嶽真形圖》等史籍道典。記事最後止于大唐廣明二年辛醜歲(881年)。 301 穆天子傳六卷共11頁 西晉太康二年(281),汲縣民盜發戰國時魏襄王墓,得竹簡數車。經整理成書,其中有《周穆王傳》。該書記載周穆王遊歷天下,北絕流沙,西登崑崙,會見西王母故事。西晉中書監苟勖為之作序,稱此書"雖其言不典,皆是古書,頗可觀覽"。東晉郭璞為之作注,"頗引志怪之談"。此書遂成為晉代著名誌怪小說之一,後世流傳甚廣。道教神仙傳記,頗取材於此書。現存明刊本、《四庫全書》本皆為六卷。《道藏》本合為二卷,收入洞真部記傳類。 302 漢武帝內傳一卷共11頁 舊題漢班固撰。經後人考訂,應出於魏晉間文士之手。餘嘉錫《四庫提要辨證》認為即晉人葛洪假託班固而作。《隋書.經籍誌》著錄此書三卷,新舊《唐誌》均著錄為二卷。現存文淵閣本、《漢魏叢書》本、《四庫全書》本,皆有刪節脫漏。唯錢熙祚《守山閣叢書》本校刻最精。《道藏》本分此書為二種,即《漢武帝內傳》一卷、《外傳》一卷,收入洞真部記傳類。內傳記述漢武帝求仙故事。謂漢武帝好長生之術,常祭名山大澤以求神仙。元封元年七月七日夜,西王母降臨漢宮,授武帝《靈光生經》、《五嶽真形圖》,又命上元夫人授武帝《六甲靈飛左右策精之文》等十二篇經書。後因武帝淫色恣性,殺伐不休,不從王母之言和上元夫人之誡,所授經書盡被燒毀。書中又記載武帝死後神異之事,以及神仙歌曲數首,上元夫人所授十二篇目及武帝隨葬書目七種。此書內容文體及所述經書名目,皆類似東晉上清派道士所造神仙傳記,如《南嶽魏夫人傳》、《清靈真人裴君傳》,以及《真誥》、《登真隱訣》等書。疑係晉代土族道教徒所造。 303 漢武帝外傳一卷共6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東晉南北朝道土所作。原為《漢武帝內傳》之續篇,唐初《藝文類聚》、《初學記》等書已引其文。《道藏》本分出單為一卷,收入洞真部記傳類。書中記述東方朔、拳夫人(即鉤弋夫人)、稷邱君、淮南王、李少翁、公孫卿、魯女生、封君達、李少君、東郭延、尹軌、薊遼、王真、劉京十四人神異故事。此十四人皆為漢代至魏晉間著名神仙方士,或與漢武帝有關之人物。書中故事上要取材於《十洲記》、《神仙傳》、《漢武帝故事》等魏晉誌怪小說。後世道教神仙傳記亦常引用此書。 304 列仙傳二卷共13頁 舊題西漢劉向撰。經後人考訂,應為東漢或魏晉方士所作。餘嘉錫《四庫提要辨證》認為此書盛行於東漢,"蓋明帝以後,順帝以前人之所作"。晉葛洪《神仙傳序》首先提及此書。現有《四庫全書》本等各種版本。《道藏》本二卷,收入洞真部記傳類。本書為現存問世最早的道教神仙傳記,內載上古三代至秦漢神仙七十二人事蹟,起自神農時雨師赤松子,止於西漢時方士玄俗。每傳後附讚頌一首,係後人所加。晉以後此書流傳甚廣,歷代道教仙傳多取材此書,文人亦多用其中神仙事蹟以為典故。 305 續仙傳三卷共22頁 五代南唐國溧水縣令沈汾撰。北宋《崇文總目》已著錄。原書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記傳類。《雲笈七籤》卷一一三亦節錄其文。書中主要記述唐朝及五代道士修道成仙之事蹟。上卷載修道飛升者十六人,有玄真子(張志和)、藍採和、謝自然、戚逍遙等人。中下二卷載修道隱化者二十人,有孫思邈、張果、司馬承禎、閭邱方遠、聶師道等著名道士。書中所記人物故事雖難免傳聞虛誇之辭,但亦有所根據,不盡為子虛烏有。 306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五三卷共305頁 簡稱《仙鑒》。元朝浮雲山聖壽萬年宮道士趙道一編集。全書包括正編五十三卷、續編五卷、後集六卷,總計六十四卷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記傳類。編首有作者自序,內稱:儒家有《資治通鑒》,佛教有《釋氏通鑒》,"唯吾道家獨缺斯文"。作者有感于此,遂集錄古今得道仙真事蹟,編成此書,以補道家之缺。正編五十三卷,共收入得道仙真七百四十五人,上起軒轅黃帝,下至北宋末年。凡史傳道書中有較多資料可據者,如黃帝、尹喜、張陵、葛玄、陶弘景、呂洞賓、陳摶、林靈素等,皆有詳盡記述。續編五卷,收錄南宋金元道教人物三十四人,其中又以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及其七大弟子之傳記為主。後集六卷,主要記述歷代得道女仙事蹟,共收錄女仙一百二十人。本書所錄仙真事蹟,據稱皆搜之群書,考之經史,訂之仙傳而成。雖不免傳聞附會之辭,然大多言之有據,非出杜撰,故可供研究道教史者參考。 307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篇五卷共34頁 簡稱《仙鑒》。元朝浮雲山聖壽萬年宮道士趙道一編集。全書包括正編五十三卷、續編五卷、後集六卷,總計六十四卷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記傳類。編首有作者自序,內稱:儒家有《資治通鑒》,佛教有《釋氏通鑒》,"唯吾道家獨缺斯文"。作者有感于此,遂集錄古今得道仙真事蹟,編成此書,以補道家之缺。正編五十三卷,共收入得道仙真七百四十五人,上起軒轅黃帝,下至北宋末年。凡史傳道書中有較多資料可據者,如黃帝、尹喜、張陵、葛玄、陶弘景、呂洞賓、陳摶、林靈素等,皆有詳盡記述。續編五卷,收錄南宋金元道教人物三十四人,其中又以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及其七大弟子之傳記為主。後集六卷,主要記述歷代得道女仙事蹟,共收錄女仙一百二十人。本書所錄仙真事蹟,據稱皆搜之群書,考之經史,訂之仙傳而成。雖不免傳聞附會之辭,然大多言之有據,非出杜撰,故可供研究道教史者參考。 308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集六卷共41頁 簡稱《仙鑒》。元朝浮雲山聖壽萬年宮道士趙道一編集。全書包括正編五十三卷、續編五卷、後集六卷,總計六十四卷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記傳類。編首有作者自序,內稱:儒家有《資治通鑒》,佛教有《釋氏通鑒》,"唯吾道家獨缺斯文"。作者有感于此,遂集錄古今得道仙真事蹟,編成此書,以補道家之缺。正編五十三卷,共收入得道仙真七百四十五人,上起軒轅黃帝,下至北宋末年。凡史傳道書中有較多資料可據者,如黃帝、尹喜、張陵、葛玄、陶弘景、呂洞賓、陳摶、林靈素等,皆有詳盡記述。續編五卷,收錄南宋金元道教人物三十四人,其中又以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及其七大弟子之傳記為主。後集六卷,主要記述歷代得道女仙事蹟,共收錄女仙一百二十人。本書所錄仙真事蹟,據稱皆搜之群書,考之經史,訂之仙傳而成。雖不免傳聞附會之辭,然大多言之有據,非出杜撰,故可供研究道教史者參考。 309 疑仙傳三卷共10頁 原題隱夫玉簡(王簡)撰。約成書於五代或北宋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著錄作三卷。今《道藏》本合為一卷,收入洞真部記傳類。卷首有作者短序,謂此書所錄人物故事,皆偶聞于朋友間,不敢便以神仙為名,故目之曰《疑仙傳》。全書記述李元、賣藥翁、負琴生、葛用、東方玄、吹竹女等二十二入神話故事,多為唐開元以後人物。故事情節類似唐代傳奇小說。 310 華陽陶隱居內傳三卷共4頁 唐人賈嵩撰。南宋《秘目》、《通誌》及《宋史.藝文誌》均有著錄。原書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記傳類。此書為南朝齊梁著名道士,華陽隱居先生陶弘景之傳記。卷首有賈嵩自序,謂前人所撰陶隱居傳記,或失之簡略,或有遺缺。故作者據《真誥》、《登真隱訣》及先生文集,揣摩事蹟,撰成內傳,以彰君子辟世之道。全書前二卷為傳記。上卷記述陶弘景家譜世系,以及其早年生平和出仕事蹟,止於南齊永明十年(492)。中卷記述陶弘景辭官後隱居茅山,修道著書事蹟,至梁大同二年(948)先生逝世為止。卷末附錄陶弘景所著書目及佚事。下卷收錄文人名士為陶弘景撰寫的碑文、墓誌銘、像贊及應酬詩文。其中竄入北宋宣和年間加封陶弘景之詔書,當係後人所加。 311 桓真人昇仙記一卷共5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.當係南北朝或隋唐初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。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記傳類。本篇記述桓真人升仙之事。桓真人即桓凱(一作桓法凱),據稱為西蜀華蓋山仙君李桓之弟子,後拜梁朝著名道土陶弘景為師。本書中首先假設仙君與桓凱問答,講述修道成仙之術。認為人身中具備天地萬物之象,有三萬六千精光神、一萬二千魂魄神。人首泥丸宮(在兩眉問卻入三寸處)中有長生不死大君。修道者若能行"默朝上帝"之法,常存神於泥丸之中,即能長生不死,白日升天。後來仙君又命桓凱去茅山華陽洞師事陶弘景,執燒香汲泉之役十二年。于梁武帝天監元年(502)應詔飛升天庭。按桓凱雖為陶弘景弟子,但本書中卻對陶頗多批評,認為陶雕琢文詞,窮究典籍,好述異事,佛道兼修,雖心念甚高,望登雲天,但實少真功,徒勞陰力,故不得升天。 312 周氏冥通記四卷共24頁 梁朝陶弘景撰。《隋書.經籍誌》著錄作一卷。今《道藏》本四卷,收入洞真部記傳類,另有《四庫全書》本。書中記述梁朝周子良通神感靈之事。卷一有周氏略傳,稱周子良字元和,祖籍汝南,寓居丹陽,南齊建武四年(497)生,年僅十二即拜陶弘景為師,受經篆符圖。十九歲時忽通真感靈,常在夢中與仙真相見,並密受冥旨。次年即病死,僅二十歲。本書即以日記形式,記述周子良與諸仙真交往密談內容。所記事件有數十條,大致為神仙告誡子良修道要訣,仙界異聞,曉喻禍福分挺,並傳授經篆丹方。全書內容文體,皆與陶弘景所著《真誥》相似。 313 紫陽真人內傳一卷共6頁 簡稱《周君傳》。原不題撰人。據陶弘景《真誥》卷十四,應為東晉上清派道士華僑所撰。新、舊《唐誌》及《通誌》均著錄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洞真部記傳類。《雲笈七籤》卷一O六亦節錄其文。本書主要記述紫陽真人周義山得道成仙之事蹟。據稱周義山字季通,生於西漢元鳳元年(西元前80年)。少好仙道,樂施財濟貧。後遇仙人蘇子玄,授以存守三一之法。周君又遊行天下名川大澤,先後遇衍門子、趙他子、黃先生、上魏君等三十餘位仙真,分別以《龍蹻經》、《三皇內文》、《大洞真經》等三十餘種經文丹方,符策和法術傳授周君:於是司君修行一百一十餘年。乃乘雲駕龍,白日升天,受封為紫陽真人。全篇之末附錄周紫陽所受經書目錄。對研究考訂早期上清派經典可作參考。 314 茅山志三三卷共155頁 元代上清派第四十五代宗師劉大彬編撰。書成于天曆元年(1328)。原書凡十二篇、十五卷。今《道藏》本分作三十三卷,收入洞真部記傳類。茅山在今江蘇南部,相傳西漢時已有三茅真君在此隱遁,修煉成仙。自東晉南朝以來,茅山一直為道教上清派之本山。號稱第八華陽洞天。山中宮觀道館林立,經書文物及前人遺跡甚多。本書分十二篇詳記其歷史及文物遺跡。第一《誥副墨》篇,錄漢哀帝至元仁宗歷代帝王之詔浩及道土所上表奏。第二《三神記》篇,載三茅真君世系及傳記。第三《括神篇》,記述山水洞岩,壇石橋亭。第四《稽古篇》,記載天市壇石、雷平池、茅君丹井、昭明太子讀書台、隱居先生幽館,桐柏先生墓等古跡二十三處。第五《道山冊》,著錄茅山所傳上清大洞經書符篆之目錄。第六《上清品》,載魏華存、楊羲、許穆等茅山上清派七位祖師傳記,以及茅山歷代宗師之姓名簡歷,至四十五代宗師劉大彬為止。第七《仙曹署》篇,記載華陽洞天三宮五府諸仙真職司及重要事蹟。第八《採真遊》篇,記述歷代入山修道而有卓越言行者之姓名和事蹟。第九《樓觀部》,記茅山宮觀道院。第十《靈植檢》篇,記靈芝奇藥及名花異木。第十一《錄金石》篇,輯錄梁、唐、宋、元歷朝碑文。本書收錄資料詳備,編輯條理清晰,讀之可見元以前茅山上清派之歷史全貌。 315 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七卷共31頁 元朝全真派道士苗善時編撰。七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記傳類。純陽帝君即全真道祖師呂洞賓,號純陽。元武宗至大三年(1311)詔封為"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"。本書為呂洞賓神化傳記,作者根據有關經書文集和唐宋史傳,摭收實跡,削去浮華,編成一百二十化。每一化記述呂洞賓故事一則,並附讚頌詩文。卷一至卷二凡七化,記述呂洞賓家世及悟道、受道之事。卷三至卷七共一百十三化(內缺第二十六至三十三化),主要記述呂洞賓成道之後隱化顯神,警世濟世,點化世人成仙或戲弄財主惡人故事。受其化度者甚多,其中包括曹國舅、何仙姑、邵雍、韓綺、施肩吾、王重陽等儒道名士。全書文筆類似唐宋傳奇小說。 316 太華希夷志二卷共10頁 元朝河中府知事張輅編撰。書成於延祐甲寅年(1314)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記傳類本書為希夷先生之傳記,"希夷先生"即五代宋初著名道士陳摶。曾隱居華山修道多年。作者因欽佩其高風峻節,故採集古書所錄或諺語之談,編此《太華希夷誌》以記之。上卷主要記述陳摶早年家世生平,入道經歷,以及其拒絕周世宗,宋太祖和宋太宗詔請,不求仕祿而隱居修道之事蹟,敘事至陳摶遷居華山為止。下卷記陳摶遷居華山後,為人預言休咎,與隱土李琪、呂洞賓麻衣道者等人交遊之事。卷末附錄陳摶後學弟子種放、穆修、李之才、邵雍、魏野等人言行事蹟。全書敘事較《宋史.陳摶傳》更為詳備。 317 西嶽華山誌一卷共9頁 金朝道士王處一撰。此人字子淵,號蓮峰逸士,與全真派道士王處一同時同同名,但字型大小不同。原書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記傳類,卷首有金世宗大定癸卯年(1183)劉大用序,內稱:友人王子淵早有修道之志。兒女婚娶方畢,即慾棄家入華山修煉乃取舊藏《華山記》,參閱本郡圖經及有關華山之典籍,採拾附益而成此書。書中對華山之峰穴林穀、岩龕池井、溪洞潭泉、宮觀寺廟,藥爐神壇、林木古柏,以及諸神靈降現之處、仙真修煉事蹟,皆有所記述。《四庫提要》稱此書"皆載華山神仙故事,蓋道藏之余文,非地誌之正體,故隸之道家類焉"。 318 凝陽董真人遇仙記一卷共5頁 原題祿昭聞編撰。約成書于金末元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記傳類。書中記述董真人遇仙得道之事。董真人本姓術虎,名守志,字寬甫,號凝陽子,女真人(金人)。金正隆五年(1160)生,正大四年(1227)卒。據稱他早年多病,後經鍾離權、呂洞賓、劉海蟾等三位仙人點化,授以符水丹藥,病癒後即悟道出家,漫遊秦隴間。其後三仙又教以內丹修煉之訣,自此功行益進,終於登真。此董真人當係金朝全真派道士。 319 諸師真誥一卷共6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應為元末明韌道士所造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讚頌類。書中羅列道教諸天尊神靈及真人祖師之名號、真誥,共四十一條。其中包括元始天尊號、上清號、泰清號、彌羅號、天皇號等神靈名號十七條。又有三官誥、祖天師誥、仙公誥、三茅真君誥、全真五祖誥等祖師真誥二十四條。名號真誥皆用於道門法事,唱誦神真師尊之名號以表達志心歸禮之意。每位神真師尊名號之前,皆以駢體短文讚頌其道行德化和神功妙跡。由此書可知明代道教所尊奉之神靈真人。 320 金籙齋三洞讃詠儀三卷共8頁 原題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張商英奉救編修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讚頌類。卷上為宋太宗禦制《步虛詞》十首、《白鶴贊》十首、《太清樂》二十首。卷中為宋真宗禦制《步虛詞》十首、《玉清樂》十首、《太清樂》十首、《白鶴贊》十首、《散花詞》二十首。卷下為宋微宗禦制《玉清樂》十首、《上清樂》十首、《太清樂》十首、《步虛詞》十首、《散花詞》十首、《白鶴詞》十首。以上各類唱讚歌詞共一百六十首,皆行金籙齋時所用,表達思慕神仙之意。其詞藻雅麗,可歌可誦。按《通誌。藝文略》著錄《太宗禦制金籙齋道詞》一卷、《真宗禦制金籙齋道詞》一卷、《微宗禦制金籙齋道場詞》一卷,當即本書。 321 黃帝陰符經頌一卷共3頁 原題"元陽子頌",元陽子蓋係唐代內丹派道土。《通誌.藝文略》著錄元陽子《頌陰符經》一卷,當即是書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讚頌類。是書經文取三百字本,分作三章。作者于每句經文之後,係以七言四句頌詩一首,其頌詩皆以修煉內丹之旨解釋發揮經義。 322 太上昇玄消災護命妙經頌一卷共2頁 唐代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讚頌類。卷首有作者自序,稱讚《升玄護命經》義理玄深,並撰五言頌詩數首以發揮經義。按原經已襲取大乘佛教中觀理論,講述有無、色空之說。司馬承楨頌詩則更進一步,取佛教天臺宗心性之說釋經。謂太上於此經中為眾生直指心源真性,此真性乃隨身自有,勿須外求。若不執有無,雙泯空色,六根清靜,性不染物,則"忘形歸恍惚,神鬼不能窺"。 323 生天經頌解一卷共2頁 金元時道士王吉昌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讚頌類。此書為《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經》之注解。注文以七絕頌詩體寫成.逐句解說經義。大抵以性命雙修為宗旨,宣揚清靜修心,並涉及內丹修煉。其說本于全真教義。 324 三洞讃頌靈章三卷共16頁 撰人不詳。書中提及宋末元初道士沖妙先生(蔣宗哎),當係元代上清道士編集。原書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讚頌類。此書輯錄道門法事所用各種讚頌,凡九十八條。皆為韻語詩惕,四言、五言或七言不等。其中卷上收錄二十九條,主要讚頌元始天尊、五方五老、四方玉晨君等神靈。卷中題曰《應用讚頌》,有啟壇、解壇、請師、送師、請真、送真、明燈、燃香、投簡、焚詞等讚頌,共五十六條。卷下收入讚頌十三條,有三契頌、大洞經贊、元皇天帝贊、血湖真經頌、拔罪心印妙經偈頌等,以讚頌經文為主。全書讚頌之內容,或頌揚神真,或宣演道要,或勸善戒惡,或勸誦道經。 325 宋真宗御製玉京集六卷共23頁 簡稱《玉京集》。北宋真宗皇帝禦制。南宋《中興館閣書目》著錄此書二十卷。今《道藏》本僅殘存六卷,收入洞真部表奏類。書中彙集宋真宗上奏三清、玉皇、聖祖(趙玄朗)、太祖皇帝等天神祖宗之表章、青詞,共一百五十七篇。表奏內容有謝祥瑞、謝雨祈雨、謝秋成、謝偃兵、祈除蟲蝗火災、祈晴、謝道場、謝聖祖降臨、奏上聖號、謝天書降,以及年節冬至謝表等。此書為研究宋真宗祟奉道教之重要史料。 326 太上濟度章赦三卷共200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當出於唐代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表奏類。上卷、中卷輯錄奏章三十二篇,有延生解厄章、謝土安宅章、謝罪祈雨章、祈嗣章、祈祿章、攘火災章等,用於各種齋釀祈禳法事。另有祈攘通用諸章官式十六條,用於祈請神靈保蠶、保胎、逐盜、保六畜、除官訟、除顛邪、保遠行、解冤愆等等。下卷收入玉清大赦,青玄大赦、玉皇上帝徽號寶赦等三種啟奏文,用於修齋度亡,祈請神靈赦免死者罪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