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統道藏經目簡介
Synopsis of Zhengtong Daozang Contents
洞真
洞玄
洞神
太玄
太平
太清
正一
續道藏
太玄 部 数据
可复制下面数据, 保存到文本文件以供进一步处理。首行的数字对应道藏中的序号。
1009 玄精碧匣靈寶聚玄經三卷共23頁 簡稱《聚玄經》。撰人不詳。從內容看,似出於宋代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經為占卜書,屬六壬遁甲術,而雜以道教符篆。全書分二十四部,以四言寫成。首先論述八卦九宮乘除變化,其次分述諸星協贊、太乙九宮、九星值符、八卦值事、三奇八門、日時分野、風雲地理。大旨依河圖洛書列數,依干支記時。謂"八卦成立,九宮相隨,悔吝有亮.存亡預知"。其占法有禍福占、氣象占、風水占、兵占,宅占及日常雜占,並摻雜步罡踏斗、擒鬼捉神,甚位奇幻。 1010 太上洞玄靈寶三一五氣真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為南北朝道士所作;唐王懸河《上清道類事相》卷一引《皇人守三一經》,疑即此書。今本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經文稱軒轅黃帝往峨嵋山求見天真皇人,皇人授之存思服食要道。皇人稱人身之神、血、氣為三一;泥丸、絳宮、丹田(即人體上中下三丹田)為三一之宮;又稱五方之精氣為五牙,五牙即五氣。修道者若能依法存守三一,服食五牙,割慾絕粒,則能身壯年壽,卻邪成仙、故本書名曰"三一五氣真經"。經文中又言存守真一之道,其內容已見於《抱樸子.地真篇》。 1011 太上清靜元洞真文玉字妙經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出於南北朝隋唐道士之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經由九段玉訣及一首韻文組成,其內容為解釋"真文玉字",即解釋符文。書中僅存注解而無符文,注解文辭亦頗隱諱。大旨教人譯讀和書寫符字之法。又教人呼念神仙魔鬼之名,以除凶災。 1012 太上洞玄靈寶天關經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造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本書首先敍述宇宙生成過程,經歷太易、太初、太始、太素諸階段,然後天地生成。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父母,天地之本根,陰陽之祖首,萬神之帝君,"萬物莫不由之而生成也"。又稱上有四梵三界三十二天,下有洞淵九地。天地之間有四等人類,即慾界之人、色界之人,無色界之人及種人。經文宣稱:種人若能修習道法,則升入三清道境,永免輪回。世人朝真誦神,歸命十方天尊,可求長生。 1013 上清無英真童合遊內變玉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看,應為東晉南朝上清派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經言存思"無英真童"之法。無英真童是人體內神君之一,《上清大洞真經》中有存思此神之法。本篇所述道法則更為詳明。經文稱無英真童在人身中,思之即來,來即同遊,混合而變。存思之法。閉目向日月,靜候無英前來,見紅紫寶色中有百花紋,轉如車輪,以鼻引之貫入丹囚。令無英內遊身中,久之則可見無英形狀,成為上清仙真。 1014 上清神寶洞房真諱上經一卷共2頁 又名《青童道君列紀》或《太保玉經》。早期上清派經典之一,約出於東晉南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經假託金闕帝君授青童道君,後由魏華存授許遠遊。經文言存思身中洞房宮三真及諸神之法。其法閉目內視,思念腦部洞房宮三真,得日月結炁成符,揖之以採日精月氣。又稱人體內二十七真各有真諱,知此神寶真諱可身為神仙。書中列舉日月、五官、五臟諸神真諱,謂修道之士閉目內視存想,則諸神下降身中,與身中諸神結合,以致己身與天合一,壽無窮年。 1015 洞玄靈寶九真人五複三歸行道觀門經一卷19-930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為隋唐間道流模擬釋典而作。唐代《要修科儀戒律鈔》及《至言總》二書皆引《觀門經》,疑即本書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經載九位真人《行道任證頌》九首,倡導修持五複三歸觀門之道。所謂五複者,初察五知明十行有無妄門,次觀心智了無常生滅化門,三進修信惠淨業田複命寂門,四妙種玄混冥蒂洞真明門,五染契照道登通明真洞證門。據稱能修此五觀門者,則身心洞妙,具足圓成,出離無常,得真常道,然後三寶自然複歸矣。經文襲取佛教萬法皆空與止觀修持,而倡導成仙。 1016 太上長文大洞靈寶幽玄上品妙經一卷共4頁 簡稱《長文大洞經》。撰人不詳。從內容看,似出於晚唐五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為內丹經典,經文分十九章。內稱:人之形神精血皆為天地氣化所生。"神者為陰陽氣之用也,形者為神氣之宅也,陰陽魂魄為精血之神"。故唯有存神養氣,固血煉精,方可長生:煉氣養神之法稱作真一之法。經文曰:.但于身中煉丹田之氣壯,生自然之神全,于十二時中守天真之氣人丹田宮中,心無亂想,外無別意,不出不入,無來無往,神定自安,此是真一之法"。又論還丹之道,宣稱:"但將本元真氣自下返於上,謂之陰返陽也;卻將真元一氣自上還於下,謂之陽返陰也。六陰六陽會合黃庭,還歸丹田,神氣皆足,故為還丹也。"其說較為簡明。 1017 太上長文大洞靈寶幽玄上品妙經發揮一卷共6頁 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為《長文大洞經》之注解。作者認為原經所述內丹法"其義隱奧",恐後學者難以人作,故以三十日為制度,闡明每日煉丹功法。書分三十篇,每篇于原經之下加七言頌或四言讚語,解釋煉丹進程。以三十日為一小功,六十日為一大功,九十日為一周天,九年煉成,共計三百六十周天,方為氣足神全,大丹結化,得道成真。 1018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經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看,應為東晉南朝上清派道士所造。一卷。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經假託金闕上保檢仙司命楊君(楊羲)傳授,體例與《真話》相似。經文言存思之法。其法先精思澄觀,招光吸影入於兩瞳,焚香誦咒,存思北斗九星。又存思自身明堂宮中出紫炁,二目瞳子引導太一至天庭,人拜太一求長生,乘北斗遊行虛光。謂行此法九年。太一上帝即下降己身。 1019 上清太淵神龍瓊胎乘景上玄玉章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似為唐宋上清派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經宣稱:漢水真人蒙上清上玄玉女賜以神龍之珠,並得妙炁之符。得道升真之後,又對丹元講道傳經,並授龍珠和符策。經文稱:若依法燒香拜祝,明日看珠,則珠化為龍,負人上游九天。取龍炁煉形,可以出入龍之口鼻。若以黃筆書升龍符於青素之上,置鯉魚口中,則赤鯉化龍,載人上升成真。 1020 淵源道妙洞真繼篇三卷共19頁 原題"真元門生李景元集"。景元生平不詳,據書中引述北宋朗然子(劉希嶽)之語,蓋出於兩宋之際。原書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分三篇,皆有經有注。上中二篇言醫家臟腑經絡理論,以十二月建、十二辟卦、十二律、十二方、黃道十二宮、十二分野,分別配屬臟腑經脈。下篇經文以醫論仙,以內丹搬運黃河逆流之法附會醫家臟腑經絡說。注文增入儒家君臣父子、忠孝仁義之教。從內容文字看,本書蓋與宋金之際道教真元派有關。 1021 古文龍虎經註疏三卷共24頁 南宋王道撰。約成書於淳熙十二年。陳振孫《直齋書錄解題》已著錄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三卷,收入太玄部。據近人王明考證,《古文龍虎經》乃唐末五代道士偽造,假託其書為魏伯陽撰《參同契》之所本。但本書作者王道宣稱:《古文龍虎經》傳世版本謬誤頗多,作者據師傳真本校正其文,分章注解,並據《參同契》疏證其義。注文分經文為三十三章,認為煉丹之人應尋靈山,選福地,造丹房、建星壇、安爐鼎、鑄鼎室,結合真友,總攬紀綱。但注文所述丹法並非外丹黃白術,而係假借外丹術語以言內丹。作者極力強調真鉛真汞,非指五金八石、硝霜漿露,亦非陰丹及靜坐存思之術。而是採取太陰之精,誘會太陽之氣,使陰陽精氣歸於神室,結成金液還丹。書末附錄《攢簇周天火候圖》及《金火相交生藥圖》,指示"龍虎動靜,金木火功"。即內丹家合會陰陽之功法。 1022 古文龍虎上經注一卷附讀龍虎經一卷共7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文字看,似為宋元間道士所作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亦為《古文龍虎經》注本,將經文分作二十六章,隨文注解而較少發揮。大抵假《參同契》陰陽五行、卦爻變化之說解釋原經,申述內丹修煉之旨。原書末附錄《讀龍虎經》一篇,乃作者讀書筆記,摘出原經中若干詞句略加詮釋。 1023 讀龍虎經一卷 略 1024 周易參同契三卷共33頁 簡稱《參同契》。東漢煉丹術士魏伯陽撰,約成書於漢順帝至桓帝之間(126~167年)。葛洪《神仙傳》始稱:"(魏)伯陽作《參同契五行相類》,凡三卷。其說如解釋《周易》,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。"其書分上中下三篇,大抵附會漢代流行之黃老思想及《周易》象數學原理,以論述修仙煉丹之道。參同"大易"、"黃老"、"爐火"三家之理而契合為一,故名《參同契》。作者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,世間萬物之生成演化皆因陰陽消長,坎離(龍虎)交媾,氣運流轉而致。故煉丹求長生者,亦須掌握陰陽消長、五行生克、卦爻變化之理,從事爐火燒煉。故本書中論述煉丹火候抽添進退,皆以漢代流行之卦氣納甲說、十二消息說、六甲孤虛說為本。其丹法後人解釋不一,或以為內丹,或以為外丹,或以為內外丹兼備。大抵以內丹說較為盛行。此書作為現存最早論述煉丹原理之著作,對後世影響甚大.被道教徒奉為"丹經之祖"。隋唐以降,為此書作注者甚多。現《道藏》太玄部收入《參同契》注本八種.一般認為後蜀彭曉所作《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》較為可靠。參見該詞條。 1025 周易參同契注三卷共22頁 原題"無名氏注"。其注本分章解經多與彭曉注本相同,又避宋太祖"匡"字諱,疑係北宋道士所撰。原本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以內丹法注解《參同契》。注稱:"又當明內丹以養己,使安靜於虛無之境。"正文後附《鼎器歌》,亦與彭曉注本相同。 1026 周易參同契三卷共13頁 原題"長生陰真人注"。仙書中引述隋朝蕭吉、唐初李淳風著作,故近人陳國符考證此書當為唐人假託東漢陰長生而作、《通志.藝文略》著錄"陰真君周易參同契三卷",即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三卷,收入太玄部。此書為《參同契》注本之一,以外丹說解釋經文。謂大丹分八種而三品最尊,上品為神符白雪九轉金液大還丹,中品為紫金丹砂。下品為紫金丹。此三品丹"鳥食成風,蛇鉺為龍,人服長生"。其煉丹法大抵以土為爐,置鼎器於其上,入藥固濟後升火燒煉。其煉丹程式為"朱化為汞。汞變為金,金變為砂,砂化為丹,故曰還丹"。亦即以天然丹砂燒煉後複變為金砂,還歸本體而成還丹。合丹之後。先啟告上清而後依法服食。 1027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三卷共26頁 五代後蜀道士彭曉撰。《通志.藝文略》、《晁志》及《宋史.藝文志》均著錄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為現存《參同契》最佳注本之一。書前有作者自序,概述魏伯陽撰《參同契》之旨意。宣稱:"參同契者,參,雜也;同,通也;契,合也。謂諸丹經與《周易》理通而契合也。其書假借君臣,以彰內外;敘其離坎,直指汞鉛;列以乾坤,奠量鼎器;明之父母,保以始終;合以夫妻,拘其交媾……,莫不托易象而論之,故名《周易參同契》云。"正文分原經為九十章,而以內丹法注解之。大率以乾坤為鼎器,陰陽為堤防,水火為化機,五行為輔助,真鉛為藥祖,互施八卦,驅役四時,得藥忘言,假《易》顯象。其行文曉暢,立論持正,對後世內丹家影響甚大。 1028 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一卷共4頁 五代後蜀道士彭曉撰。南宋《秘目》、《通志.藝文略》及《宋史.藝文志》均著錄彭曉撰《參同契明鏡訣》一卷,當即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以此書附錄于《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》之後,收入太玄部。書中有《鼎器歌》,歌詠煉丹所用鼎器制度。又有《明鏡圖》,其圖由八圈同心圓組成,依次標舉八卦、二十八宿、月象、十二消息卦、十二月、十二地支及四時、五行之名。旨在圖解《參同契》所述卦爻天象陰陽消長變化之說。 1029 周易參同契注二卷共31頁 原不題撰人名一近人陳國符據書中所出地名,考訂此書當出於唐朝或五代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以外丹法注解《參同契》。謂丹砂燒煉至紫赤色而成還丹,"色若不紫赤,不名為大藥"。又稱:"丹成,取一刀圭鼓成金。若不化五金,不可輒服,其丹生有毒,未有靈化。更依前燒之成金,有靈化,深紫色,始號為大還丹。服此一丸即口通神也。又將一刀圭化五金及一斤生汞,立成黃金,"可見此書丹法為外丹黃白術。 1030 周易參同契發揮九卷共70頁 宋末元初學者俞琰撰。明焦竑《國史經籍志》著錄。九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.另有《四庫全書》本,合為三卷。此書亦為《參同契,重要注本之一。作者指責彭曉割裂顛倒《參同契》原文。"遂合蜀本、越本、吉本、錢塘諸家之本互相讎校。以為定本"。作者又自稱感遇異人,指示先天真一之大要,開說後天火候之細微,遂參考劉海蟾、張伯端、薛道光、陳泥丸等前人著述,撰成《發揮》:故本書主要依據宋代金丹派南宗之內丹理論.並結合宋儒《易》學.注解發揮《參同契,旨意.謂金丹力一陰一陽,為一太極而已,以一身之水火圈陽發明丹道。書末附尋《贊序》,稱頌(參同契)"詞陋而道大,言微而旨輝"(王卡) 1031 周易參同契釋疑一卷共9頁 宋末元初學者俞琰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摘錄(參同契》諸版本中異字異詞或詞句顛倒之處,相互參校考釋,判明正誤。所校諸版本除彭曉、朱熹、張伯端、詹谷、劉永年、王保義、陳致虛等人注本之外,亦有不標出處之佚本。大抵貶彭曉而推崇朱熹,其說未必可靠。 1032 周易參同契解三卷共26頁 南宋道士陳顯微撰。約成書于寶慶年間(1225-1227)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注解《參同契》,謂金丹之道象乾坤以為體,法日月以為用。其說以乾坤為人身之天地,坎離為人身之日月;乾坤升降為候,坎離配合為機。又援引陳摶、劉海蟾、張伯端等人內丹著作,屬宋代金丹派南宗。 1033 周易參同契三卷共15頁 又稱《古本周易參同契》。明正德年間出現的《周易參同契》改編本,改編者為杜一誠。其特點是將《參同契》看成魏伯陽、徐景休、淳于叔通三人所著。依文體將《參同契》拆開,四言者稱魏之經,五言者為徐之注,賦辭及歌為《三相類》,為淳于叔通的補遺。按魏伯陽著《參同契》的記載首見於葛洪《神仙傳》,但《道藏》中託名陰長生注本序稱:"蓋聞《參同契》者,昔是古《龍虎上經》,本出徐真人。……後因越上虞人魏伯陽造《五相類》以解前篇,遂改《參同契》。更有淳于叔通補續其類,取象三才,乃為三卷。"這樣《參同契》的作者遂有三人,而徐真人居於最前。《道藏》容字型大小無名氏注本《序》則稱該經為淩陽子傳與徐從事,徐從事傳于淳於君,複再為魏所得。宋代通行彭曉注本,則視《參同契》為魏著。明代杜一誠改編《參同契》傳世,稱為石函古本。明楊慎在蜀中得到後,肯定為古文本。此後,"古文"本即傳於世,並得到一部分學者和煉功家的肯定。蔣一彪、李光地、袁仁林、劉一明、仇兆鼇等相繼為之作注或序。從明萬曆之後直到清代,《古文參同契》為《參同契》傳注本的一大系統.有相當大的影響。(劉仲宇) 古文參同契集解明蔣一彪集解。三卷。本書經文採用楊慎所《序》而實為杜一誠所改編的《古文參同契》,並採集彭曉、陳顯微、陳致虛、俞琰四家之注。但四家之注割裂後置於新編定的經文段落下,故常致注家之意不能貫通。某些地方原注稱"魏君曰",但原文被改作徐景休著,引注時亦竄改成"徐君曰"。此本儘管有缺點,但其書影響頗大。四庫館臣在此書《提要》中對之頗有指責,但說:"自(楊)慎以後,世遂別有此(古文)本,諸家所注,往往沿之,亦遂不可磨滅。"故仍將之收入《四庫全書》子部道家類。自蔣一彪割裂諸家注以就"古文"本後,繼之者亦不乏其人,如仇兆鼇《古本周易參同契集注》即是沿著蔣氏做法而又自成系統的。 1034 易外別傳一卷共8頁 宋末元初學者俞琰撰。約成書於至元甲申年(1284)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另有《四庫全書》本一卷。此書以宋代儒家之圖書《易》學解釋道家內丹之說。作者自稱遇隱者傳授讀《易》之法,盡得邵雍《先天圖》環中之秘。遂撰成此書,詳言丹道之大綱要領。書中列舉太極圖、先天圖、先天六十四卦直圖、地承天氣圖、月受日光圖、先天卦圖、後天卦圖、乾坤坎離圖、天地日月圖、八七九六圖、水火金木圖、乾坤交變圖、坎離交變圖、屯蒙反對圖、既濟未濟反對圖、萬殊一本圖等,共計十六圖。又節錄邵雍《皇極經世書》,引述《參同契》、《陰符經》、《黃庭經》等道書,以及朱熹、程頤、張載等宋儒之說,詮釋上述圖像之意。大抵發揮宋代《易》學太極生兩儀四象,六十四卦爻象變化之說,以之解釋內丹家坎離交媾,周天火候之學。因內丹之學並非《易》學正宗,故名之曰"易外別傳"。 《道藏》本此書末附俞琰所撰《玄牝門之賦》及《水中金詩》,述玄牝(上下丹田)為大丹之根本,水中金(精氣)為還丹大藥。《四庫全書》將此詩賦收入俞琰所撰《玄學正宗》之中。 1035 玄牝之門賦一卷共2頁 暫無內容。 1036 易筮通變三卷共13頁 元初道士雷思齊撰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另有《四庫全書》本,亦為三卷。此書分五篇:《蔔筮》、《之卦》、《九六》、《衍數》、《命蓍》。各篇分別考證蔔筮之淵源,解釋"之卦"及陽爻、陰爻之意義,說明"大衍之數五十"及揲蓍成卦之方法。大抵為考釋《周易》占筮方術之書,故名《易筮通變》。《四庫提要》稱讚此書"多出新意,不主舊法"。 1037 易圖通變五卷共15頁 元初道士雷思齊撰。書成於大德庚子年(1300)。五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另有《四庫全書》本,亦為五卷。此書分五篇,考辨河圖像數之學。作者貶斥東漢鄭玄首開河圖、洛書之詭說,北宋陳摶妄析河圖,劉牧、李覯等人妄計河圖之數五十有五,愈說愈迷。作者潛心研究《易》學多年,乃撰此書,以與四方千載學者同究真是。書中認為:河圖之數以天一為坎、地二為坤,天三為震、地四為巽,天七為兌、地六為乾,天九為離、地八為艮。其數實為四十,而以五、十為虛數,會通於中。《四庫提要》稱:"其說雖與先儒不同,而案以出震齊巽之義,亦頗相吻合。" 1038 金鎖流珠引二九卷共136頁 原題唐李淳風注並序。然唐宋公私書目皆無著錄,疑係宋元道士偽託之作。原書二十九卷,並序文一卷,合共三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分為七十八篇,融會上清、正一派符篆法術,假託為上清金闕帝君等神仙降授。書中列舉若干符篆、禹步之圖,詳述步綱踏斗、存神誦咒、醮祭日月星辰,飛符上章、召役六甲、為人收鬼去邪、斷瘟除病、制伏虎豹龍蛇,以至於行水縮地、出沒隱現等法術,無不詳載。大抵以上清派飛步星斗及正一派驅邪治病之術為主。故書中往往假託總真大仙王方平、司命李仲甫、茅盈、許玉斧及張道陵、趙升、王長等人撰述。全書搜羅宏富,卷帙龐雜,蓋經眾手纂集,非一人一時之作。 1039 真誥二○卷共120頁 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編撰。約成書于梁武帝天監年間(502-519)。據《舊唐書.經籍志》及《新唐書.藝文志》著錄,原本為十卷。今《道藏》本分作二十卷,收入太玄部。此書為東晉南朝上清派重要經典著作。相傳晉哀帝興寧三年(365),南嶽魏夫人及上清諸仙真下降,以上清諸經及仙真傳記、修行雜事等傳授道士楊羲。楊先用隸書寫出,再傳許謐、許翽父子二人書寫。其後三君所造上清經訣在江東各地廣為流傳,難免真偽混雜。南朝宋齊道士顧歡曾搜集整理楊、許手跡,編為《真跡經》,仍有漏失偽謬。陶弘景以顧氏《真跡經》為底本,參考自己從各地搜訪所得上清經訣及有關見聞,更加增刪注解,編成此書。因書中所載上清經訣假託為真人口授,故名《真誥》。 原書正文七篇。其中前五篇(第一運題象、第二甄命授、第三協昌期、第四稽神樞、第五闡幽微),據稱皆為三君在世時真人所告。分別記述眾仙真會見三君,勸導修道學仙,曉喻禍福命運,解說方術要訣,告之仙山洞府之奇妙及真仙位業,鬼神宮府之名稱及職司氏族等等。第六《握真輔》篇,纂集三君在世時筆記及往來書信。第七《翼真檢》篇,為陶弘景自撰。概述《真浩》全書篇目要旨、編纂體例,詳記東晉以來《上清經》出世及傳播源流,以及楊羲、二許之家世生平。全書徵引巨集富,內容涉及道教神仙信仰、歷史人物、教義經典及存神養生之眾多方術,是為有關早期上清派教義及歷史之集大成著作。後世道教深受其影響,歷代道書多引用此書。 1040 道樞四二卷20-610 宋代道士曾糙編撰。約成書于南宋初紹興年間。據陳振孫《直齋書錄解題》著錄,原分為二十卷,一二二篇。今《道藏》本則為四十二卷,一O八篇。收入太玄部。此書輯錄歷代道教修煉方術著作,摘錄其精要。所錄道書上起漢魏,下至北宋:其道術以唐宋內丹術為主,兼及存想、坐忘、守一、導引、按摩、沐浴、咽液、朝真、拜祝、虛心、服氣、胎息、煉精、服食、外丹、去三屍、呼魂魄等等。凡大小道術,莫不備載;各家各派,兼收並蓄。每篇題下,先以四言韻語提綱挈領,點明旨要。正文中夾雜曾糙之注解或評議,廣征博引,見地不凡。是為研究南宋以前道教修煉養生方術之百科全書。 1041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五○卷共382頁 唐太僕令王冰編注,北宋林億等奉敕校正。原本為二十四卷,或作十二卷,有宋元明清及近代刊本數十種。《道藏》本分作五十卷,收入太玄部。按《黃帝內經》為現存最早之醫家經典,約成書于秦漢之際。原書據《漢書.藝文志》著錄為十八卷,其中九卷即為《素問》。該書分八十一篇,以論述中醫學基礎理論(陰陽學說、臟腑經絡學說等)為主,兼及衛生保健,疾病診治及針灸等內容。唐人王冰因原書版本紕謬,篇目重疊,次序顛倒,文意懸隔。乃重新編次整理,削繁補缺,並加注解,發揮五運六氣之說。王冰注本凡24卷,其中文字錯誤及竄改妄增古書之處不少。北宋嘉佑中年(1056~1063年),林億等奉敕校正《素問》。取漢唐古醫書校正王注本謬誤六千余字,增加注釋二千餘條,使經書恢復舊貌。其後歷代刊刻《素問》。大抵皆以此本為準。 1042 黃帝內經靈樞略一卷共3頁 編者不詳。約出於北宋。《通志.藝文略》著錄"內經靈樞略一卷",當即此書。今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太玄部。此書為《黃帝內經靈樞》之刪節本。分別節取《靈樞經》原書中《天年》、《訣氣》、《大惑論》、《憂恚無言》等四篇,更換篇名,摘錄精要,重新改編成書。 1043 黃帝素問靈樞集注二三卷共73頁 南宋史崧段釋。約成書於紹興乙亥年(1155)。原書二十四卷。或作十二卷,有宋刊本、仿宋本、《四庫全書》本等版本《道藏》本二十三卷,誤題作"黃帝素問靈樞集注"。收入太玄部。按《黃帝內經》乃古代醫家經典,約成書于秦漢之際。該書據《漢書.藝文志》著錄有十八。其中九卷為《素問》,另九卷即《靈樞》或名《針經》)。其書分八十一篇,假託黃帝與岐伯問答,體例與《素問》相同。書中所言醫術,尤重於針灸經絡之學。故第三篇《九針十二原》,開宗明義,首先論述針刺原理。其餘各篇分述人體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及針刺治病、保固臟腑等醫術。《靈樞》在隋唐北宋時流行不廣。南宋初史崧參考諸書,校正家藏舊本《靈樞》九卷,並加音釋,改作二十四卷。後人刊刻《靈樞》,多以此本為準。 1044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五卷共26頁 編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宋代。五卷。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載《刺法論》、《本病論》二篇,言臟腑經脈、刺法氣運、陰陽虛實等醫家理淪,並雜入道教存想、閉氣、外丹等道術。按此二篇原屬《黃帝內經素問》第七卷,早巳缺佚。唐人王冰所撰《素問次注》,此二篇有目無文。北宋林億等校正王氏注本,指出:"今世有《素問》亡篇……仍託名王冰為注。辭理鄙陋,無足取者"。可見此二篇當係唐宋間偽託之作。 1045 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三卷共23頁 編撰人不詳。約出於宋代。五卷。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載《刺法論》、《本病論》二篇,言臟腑經脈、刺法氣運、陰陽虛實等醫家理淪,並雜入道教存想、閉氣、外丹等道術。按此二篇原屬《黃帝內經素問》第七卷,早巳缺佚。唐人王冰所撰《素問次注》,此二篇有目無文。北宋林億等校正王氏注本,指出:"今世有《素問》亡篇……仍託名王冰為注。辭理鄙陋,無足取者"。可見此二篇當係唐宋間偽託之作。 1046 素問六氣玄珠密語一七卷共85頁 原題"啟玄子述"。啟玄子即唐人王冰。南宋《秘日》及《通志.藝文略》均著錄"玄珠密語蔔卷",不題撰人。北宋林億等校正王冰《素問次注》,指出:"幹氏《玄珠》世無傳者,今有《玄珠》十卷、《昭明隱旨》三卷.蓋後人附托之文也。"可知此書當係北宋人假託王冰之作,現有丁禹生家藏舊抄本,共十卷三十篇。《道藏》本則為十七卷二十七篇,收入太玄部。又《四庫全書》本,篇卷數與《道藏》本相同。書前有序文,謂此書乃玄珠子口授之密言,故名《玄珠密語》。其書大抵以《素問》為依據,闡述發揮五運六氣之說。所謂"五運六氣",指陰陽五行與人體五臟六腑之對應關係,以及一年四時臟腑中陰陽五行之氣運轉變化規律。古代醫家據此理論攝生養性,防治疾病。但本書中罕言治病之方,而雜入占卜祥瑞之術,非純為醫家之言。故《四庫總日》以此書人數術類。 1047 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七卷圖一卷共76頁 簡稱《難經句解》。南宋李駉注。約成書於鹹淳五年(1269)。七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按《黃帝八十一難經》相傳為戰國時名醫扁鵲(秦越人)所撰。據近人考證,當為秦漢醫家經典,最晚在東漢末已成書。該經分八十一難,假託黃帝解釋醫學疑難問題。經中保留諸多古人醫學經驗,尤側重於論述經脈理論。三國時吳太史令呂廣始為此經作注,隋唐史志亦著錄此經。南宋李駉又據前人注本加以注解。其注融會諸家之說,而斷以己意。對榮衛部位、臟腑脈法、經絡腧穴。論之尤詳。編末附《黃帝八十一難經注義圖序論》一篇,綜述大法,並指摘楊玄操注本之有害義理者。此書現僅存《道藏》本,甚可珍貴。 1048 鬼谷子三卷共30頁 相傳為戰國時蘇秦假託其師鬼谷先生而作。但《漢書.藝文志》中僅著錄"蘇子三十一篇",而無《鬼谷子》之名。《隋書.經籍志》始著錄《鬼谷子》三卷,有晉皇甫溫及樂壹兩家注解。《道藏》太玄郎收入此書三卷。其上卷中卷有《捭闔》至《符言》等十二篇;下卷包括《木經陰符》七篇及《持樞》、《中經》二篇。共二十一篇。大抵論述縱橫捭闔及權謀詭變之術。歷代學者多斥其卑陋。《四庫提要》則稱:"其文之奇變詭偉,要非後世所能為也。" 1049 天隱子一卷共2頁 原題唐上清十三代宗師司馬承禎述。《通志.藝文略》及晁公武《郡齋讀書志》、陳振孫《書錄解題》均著錄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前有司馬承禎序文曰:"天隱子,吾不知其何許人。著書八篇,包括秘妙,殆非人間所能力學"。此八篇蓋為作者假託天隱子,以言道家修煉要旨。第一《神仙》,論述修我虛氣,勿淪世俗,為修煉總綱。第二《易簡》,論述簡易無為之修煉原則。第三《漸門》,論述修煉步驟,分為"五漸"之門。第四《齋戒》,論述五漸之首,即澡身虛心,節食調中,摩擦暢外。第五《安處》,論述五漸之二,即身居靜室,南向而坐,東首而寢,陰陽適中,明暗相平。第六《存想》,論述五漸之三,即收心複性,閉目存神。第七《坐忘》,論述五漸之四,即遺形忘我,彼我兩忘,了無所照。第八《神解》,論述五漸之尾,即萬法通神。據稱以上五漸乃漸次成仙之路,又名信解、閉解、慧解、定解、神解。依次修煉至神解,即通神成仙。此書行文簡潔明暢,其旨義與司馬承禎所撰《坐忘論》相為表裏。 1050 素履子三卷共6頁 唐人張弧撰。《通志.藝文略》及《宋史.藝文志》均著錄此書一卷。今《道藏》本三卷,收入太玄部。書分十四篇,依次為履道、履德、履忠、履孝、履仁、履義、履智、履信、履禮、履樂、履富貴、履貧賤、履平、履危。作者自序曰:"夫《素履子》者,取《周易.履封》'初九素履,往無咎'。以純素為本,以履行為先;雖衣布素,須履先王之政教"。故此書大旨以抱樸守素,踐履忠孝仁義等儒家倫理為主。《四庫提要》稱讚其書詞義平近,"要皆本聖賢垂訓之旨,而歸之于正,蓋亦儒家者流也"。 1051 無能子三卷共11頁 唐人無能子撰。其姓名不詳,書成於光啟三年(887)。《新唐書.藝文志》已著錄此書。原書分三十篇。今存《道藏》本三卷,三十四篇,收入太玄部。另有明清版本十餘種。諸版本篇目混亂,雜人後人增竄之文.近人王明整理此書,撰有《無能子校注》。本書上卷論理,中卷論史,下卷記述作者所見所聞及昆弟朋友問答之言。作者自序稱:"其旨歸於明白然之理,極性命之端。自然無作,性命無慾。是以略禮教而外世務焉"。書中猛烈抨擊唐末亂世紛爭"乃聖人之過",提倡修煉性命,自然無為。大抵以虛心坐忘,服氣養生之術追求個人虞仙解脫,亦包含兼濟天下之志。 1052 玄真子外篇三卷共8頁 唐人張志和撰。據陳振孫《書錄解題》著錄,原書有十二卷,南宋時已殘缺,僅存三卷。今《道藏》本三卷,收入太玄部。又《四庫提要》著錄此書一卷。書分三篇,上卷曰《碧虛》、中卷曰《鷙鷥》、下卷曰《濤之靈》。其書模仿《莊子》、《列子》,多假設寓言問答,以假設寓言問答,以論述天地造化,有無、方圓、大小等哲理問題。其大旨歸本於道家虛無玄妙之說,而又吸收唐代道教重玄思想。如書中解釋"玄真"之旨意曰:"無自而然,是謂玄然;無造而化,是為真化。之玄也,無玄而玄,是謂真玄;無真而真,是為玄真。"此說與成玄英解釋老莊之旨意類同。 1053 劉子一○卷共2頁 又名<劉子新論》。據余嘉錫考證,應為北齊劉晝所撰,唐人袁孝政注解。其版本較多。《道藏》本十卷,收入太玄部。書分五十五篇。大抵融會儒家及黃老之學,論述舉賢任能,治國修身之道。其《九流》篇有云:"今治世之賢,宜以禮教為先;嘉遁之士,應以無為是務。則操業俱遂而身名兩全也。"是為全書要旨。唐衰孝政注解頗為疏陋,近人楊明照有《劉子新論注》,較舊注為勝。 1054 山海經一八卷(存卷一至一三一六至一八)21-728 傳說出於上古唐虞之際。據近人考證,應成書于戰國或秦漢之際,非一人一時之作。西漢劉歆整理編定為十八篇,晉人郭璞為之注解。現存歷代刻本甚多。《古今逸史》、《四部叢刊》、《四部備要》等叢書皆收入此書。《道藏》本十八卷,收入太玄部,其中第十四、十五卷缺佚。此書是我國古代神活地理名著。原書包括《五藏山經》五篇、《海內經》、《海外經》、《大荒經》十三篇。主要記述五方四海內外山川地理、風土民情、草木禽獸、物產礦藏,以及神話巫術傳說等等。其行文敍事"詭誕汗誇,多奇怪傲儻之言"。自秦漢以來,此書廣為流傳。道流文士創作神仙傳記及志怪傳奇小說,多取材於此書。明人胡應麟稱之為"古今語怪之祖"。自郭璞之後,歷代校注此書之學者極多。清人郝懿行《山海經箋疏》、近人袁珂《山海經校注》,堪稱最佳注本。 1055 雲笈七籤一二二卷共849頁 北宋道士張君房編集。據《宋史.藝文志》及《文獻通考》著錄,原本為一百二十卷。今《道藏》本一百二十二眷,收入太玄部。據編首張君房自序及《文獻通考》卷二二四引《宋三朝國史志》稱:北宋大中樣符五年(1012),張君房奉命主持編修《道藏》。至天禧三年(119)春編成《大宋天宮寶藏》,凡四千五百六十五卷,寫錄成七藏進獻。君房又撮其精要。輯為《雲笈七籤》百二十卷,進呈真宗皇帝夜覽。全書內容包括道教經教宗旨、仙真值籍、煉形養生方術、內外丹法、方訣符圖、守庚申、屍解等雜術,以及讚頌詩歌、神仙傳記等等。共分為五十二部類。大多摘錄或全錄道書原文,分類編纂而木加論說。所引道書達七百餘種,敍事約萬餘條。君房自稱:"習之可以階雲漢之遊,覽之可以極天人之際。"《四庫提要》亦稱讚此書"類例既明,指歸略備,綱條科格無不兼賅。《道藏》菁華,亦大略具於是矣"。是為研究北宋以前道教經典教義及其方術、歷史之重要資料。 1056 至言總五卷共21頁 原題"會稽禹穴道士范修然撰"。據日本吉岡義豐考證,約成書于中晚唐。五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《雲笈七籖》卷三五亦摘錄本書。書分五篇,分別彙輯道教修煉方術。卷一《齋戒》,言上清、靈寶、洞神、太一、旨教、塗炭六等齋法要旨及有關禁戒。卷二《養生》,言靜心修性、臟腑保養、服藥神枕等攝生方術。卷三《禁忌》,內載憂畏鬼神及飲食起居之禁忌。卷四《運氣》,內載諸家服氣導引之法。卷五《補導》,內載諸家按摩方法及賞善罰惡之功過格,,全書廣征博引,其內容多與《齋戒錄》、司馬承禎《服氣精義淪》、孫思邈《枕中記》等唐代道書類同。 1057 太玄寶典三卷共9頁 暫無內容。 1058 道體論一卷共11頁 原題"通玄先生述",此通玄先生疑即五代道士張薦明。亦有人認為此書為唐代道士張果或司馬承禎所作。宋《崇文總目》及《通志.藝文略》均著錄此書,但不題撰人姓名。現存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太玄部。此書分為《論老子道經》、《問道論》、《道體義》三篇。皆自設問答,闡述"道體"之義。其思想觀點及論證方法。與唐初道教重玄哲學相通。作者從有無、同異、生化等不同角度,反復推論道德、道物、名實、空有、假實、無名與有名、虛寂與混成等哲學範疇之相對統一關係。認為道是萬物之本體,萬物與道同中有異,二位一體,即一不二。書稱:"物以道為體,道還以物為體";"就物差而辨,道物常異;就體實而言,物即是道,道即是物"。道體非有非無,無始無終,妙絕形名而圓周萬類;能包萬物,能生萬物,而包無所包,生無所生,非與萬物相待者也。故道體與萬物是一非一,是二非二,能雙非之.亦能雙是之,而非之與是,皆不得道體。所謂無名亦不得體,有名亦不得體,有無亦不得體,無有無亦不得體,"不在四者,不離四者,乃可得耳"。但此所謂得者,亦竟無所得,"得無所得而不離四得矣"。此說顯然吸收佛教中觀派雙是雙非,離四句,絕百非而歸無聽得之辨證邏輯。書中最終以"兼忘二邊,雙泯有無"。為悟得道體之宗極玄旨,其說雖本於莊子之"坐忘",亦有取於佛氏"雙忘"之義。是為研究唐代道教哲學之重要資料。 1059 坐忘論一卷共7頁 唐朝上清宗師司馬承禎撰。《新唐書.藝文志及《宋史.藝文志》均著錄此書一卷,《通志.藝文略》著錄作三卷:今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太玄部。《雲笈七籖》卷九四亦收錄此書。書分七篇,依次為:《敬信》、《斷緣》、《收心》、《簡事》、《真觀》、《泰定》、《得道》。書末附《坐忘樞翼》,總括其旨。全書以老莊清靜坐忘之說為本,吸取佛教止觀定慧雙修之旨,論述道教修心養神,契真合道之理趣及方法。大抵以無物無我,一念不生為要旨。謂修道者首先須誠信重敬,斷絕俗緣,收心離境,不逐外物,不受外名,虛心安心,則道自來居。其次須簡事真觀,了知吾我與萬事悉空,除去心病色想,安分隨緣,樂天知命。據稱久習此道,可致"形如槁木,心若死灰,無感無求,寂泊之至。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,故曰泰定"。書中又稱:"勤行空心穀神,唯道來集。道有深力,徐易形神,形隨道通,與神為一。形神合一,謂之神人。"又稱:"凝神寶氣,學道無心,神與道合,謂之得道。"得道之人形體永固,變質成神,煉神人微,與道冥一。"散一身為萬法,混萬法為一身,智照無邊,形超靡及。總色空而為用,含造化而成功",是為修真契道之最高境界。全書言簡意深,為唐代道教重玄哲學之名著,對後世道教修煉思想有重要影響。 1060 大道論一卷共8頁 原題周固樸撰,其生平不詳。書中引唐末杜光庭《道德真經廣聖義》,似出於五代或宋初。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太玄部。此書以老莊及《西升》、《內觀等道經為本,廣論大道義理及修心體道.養生治國宗旨。全書分十八篇。其說大略以"重玄"為宗,謂大道虛無自然,通於萬物,乃萬物之妙本:虛無者,離名絕義之謂也:故體道者不可滯空執有,面應有無齊泯.心境雙忘。以至於悟道求道之心識亦忘,則與道契合。又稱道外無心,心外無道,即心即道。一切世法皆因心而生滅,滅心則契道,縱心則危身。故修道即是修心。無心、定心、息心、制心、正心、淨心、虛心,是為修心七要。又論述煉形保生,須神氣雙修,以陽煉陰,陰盡陽純而成仙證真。又謂無為是治國之本,大道為仁義之本,其說本於老子。 1061 心目論一卷共1頁 唐道士吳筠撰。原書收于吳筠《宗玄先生文集》卷中。《道藏》本又分出單為一篇,收入太玄部。本篇假設心目辨論,論述"動神者心,亂心者目"。謂人目光外馳,受物色誘惑,致使心亂神勞形弊。煉養形神者應守靜契無,"睹有而如見空寂,聞韶而若聽穀音";窒慾解紛,靈府常靜,則神生而形和。 1062 三論元旨一卷22-907 原不題撰人名。據卷首序文及書中內容看,作者似為晚唐五代時岩泉隱居之士。原書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分《道宗》、《虛妄》、《真源》三章,論述修心契道,見性成真之旨。大抵以唐代道教重玄哲學為宗。謂大道自然無為,湛爾常存;道心性三者為一,"即心是道,心之與道,一性而然"。故修道之要在於修心見性,清靜無為,遣滯破執,"無執之妨,則真常之性見"。修心契道之次第方法稱作"三定四等"。一日安定,攝心歸一;二曰滅定,灰心忘一;三日泰定,悟心真一,謂之三定。修時由粗而細,由細而微.極微至妙,妙極合道,謂之四等。若能澄心靜觀,了達空惑。則真知真性自見,不為緣境所攝,"因有為而達無為.因有生而達無生"。無為自然,是為大道妙用。書中又論述修氣煉形之法與修神煉心之關係。謂神能運氣,氣能資神,修道者應神氣雙修。"修神而不修氣者,滅度之法也。修氣而不修神者,延年之法也。兼而通修者,學仙之法也,大修神以煉心為首,納氣以導引為先;導引暢於太和,煉心通於眾妙",則真道成矣。 1063 皇極經世一二卷共454頁 北宋儒家學者邵雍撰。《宋史.藝文志》著錄。有《四庫全書》本等多種版本。《道藏》本十二卷,收入太玄部。書分《觀物篇》、《觀物外篇》二部。大旨以先天象數學為本,廣論天道性命,世事迴圈,修身治國之道,以及動植飛潛萬物生長演化之理。作者認為太極即道,為天地萬物之大本,性命之根宗。太極不動而發之為神,神生數、數生象、象生器。一陰一陽交泰推蕩,演為四象八卦,變為六十四卦。天地萬物之變化消長,皆可由卦象易數之變化推演而得之。掌握卦象易數加減乘除變化法則,即可觀古知今,預測未來。是為邵雍先天象數學之要旨。相傳邵雍之學源于北宋道士陳摶,與古代儒家《易》學旨趣有異,故朱熹稱之為"易外別傳"。其說對宋元儒家理學、道教內丹學及蔔筮術士均有重要影響。故雖為儒家之作,亦收錄于《道藏》。 1064 靈棋本章正經二卷共31頁 簡稱《靈棋經》。據俞嘉錫考證,應為東晉襄城寺僧法味所作。《隋書.經籍志》著錄"十二靈棋蔔經一卷"。今《道藏》本二卷,收入太玄部。其書題作"晉駕部郎中顏幼明注,宋禦史中丞何承天續注"。顏、何二人皆為南朝人。本書經文言靈棋占卜之術。其法以特製棋子十二枚,書以"上中下"字樣,每字四枚。焚香祝禱後,拋擲十二棋子,根據落地時上中下字依次布列成卦;再查閱經文繇辭解釋,推占吉凶休咎。其經文列舉課卦名稱及四言卦辭,共有一百二十四卦,卦辭皆模仿《周易》而作。顏何二人注文,主要解釋卦辭所主人事吉凶,其解說亦仿效《周易》。注文後又有"解曰",論述卦象之理,較注文更為明晰。全書前後又有唐人李遠、韓運、南宋張栻及無名氏所撰序文,考訂本書源出傳承及占卜方法、儀軌。可知《道藏》本當刊成於南宋。 1065 伊川擊壤集二○卷共101頁 北宋邵雍撰。《宋史.藝文志》著錄。《道藏》本二十卷,收入太玄部。另有《四庫全書》等版本。書為邵雍詩集,共收詩一千四百餘首。大體依寫作年代編排,起自皇祐元年(1049),訖於其臨終前所撰《病亟吟》。邵雍之詩味薄意淡,多於詩中闡述哲理,開宋儒哲理詩之風氣。其中部分詩歌受道教內丹派影響,言心性修養以合天理。如云:"天心複處是無心,心到無時無處尋。若謂無心便無事,水中何故卻生金"。又云:"天心月窟閑來往,三十六宮都是春"。後世道教丹書常引證其詩以釋內丹。蓋邵氏雖為北宋名儒,然其學說師承有本於道教,故《道藏》收入其書。 1066 太上修真玄章一卷共2頁 撰人不詳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全書分十章,言內丹家修煉性命之道。其說祖述張伯端金丹論,兼採宋儒之性氣說,殆出於宋元道士之手。大旨以人身性命原理為立論之本。謂神為性,氣為命,頂門泥丸為性根,臍中丹田為命蒂。性命皆有先天與後天之分。修道者于性命不可偏廢,修性不修命則形難固,修命不修性則神不明。故須性命雙修,而性先命後。又稱:"煉金丹者以形譬鼎器,氣喻藥物,神喻火功。"修煉之要在於忘機絕慮以定鼎器,攝心歸一以採藥物,神不外馳以調火功。"忘形以養氣,忘氣以養神,忘神以養虛,形神俱妙,與道合真。"所謂忘者,非懵然無知,而是圓活澄湛,內外貞白,"縱之不逸於外,制之不拘於內,胸次間常虛豁豁地",是謂真忘。總之以虛心無心為要,能虛無其心,"一念不動,",則神歸氣複,自然相應。"迨夫脫胎神化,身外有身,聚則成形,散則成氣,則與虛無同體矣。"其說頗受司馬承禎、吳筠等唐代道士影響。 1067 化書六卷共6頁 五代道士譚峭撰。六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《續道藏》亦收錄此書,較《道藏》本多目錄一卷。此書為唐末五代道教哲學思想名著。全書分道化、術化、德化、仁化、食化、儉化六卷,凡一一O章。大抵以老莊思想為本,而兼融儒學。作者認為:天地間萬物生生不已,變化無窮,循環往復,皆不離其道本。道以虛無為體,純一為德。故世人修道養生,理身治國,皆須順應物化之理,歸根返樸,虛心合道。書中所述養生修煉之道,主要發揮莊子齊物坐忘之論。謂萬物一物也,萬神一神也;"萬物可以虛,我身可以無。以我之無合彼之虛,自然可以隱、可以顯、可以死、可以生、而無所拘"。故修道者應物我俱忘,虛心合道。"忘形以養氣,忘氣以養神,忘神以養虛。虛實相通,是謂大通"。此即莊子所說混同物我,冥一天人,同于大通之超越境界。書中所述帝王治國之道,則以道德為本。作者猛烈抨擊統治者以欺詐刑賞治國,重稅剝奪民食,苦役窮民之力。致使純樸泯滅,道德淪喪,民多饑困,此乃不平之甚,不義之甚。作者因此主張恢復純樸道德之治,行節儉均食之政,以救天下之戰亂窮困。此即道家所謂純儉治世之道。其說雖本于老莊,但亦反映五代戰亂時期普通民眾之願望。 1068 海客論一卷共7頁 唐末五代渤海國人李光玄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稱渤海國海客李光元入中華訪道,初遇道人授以服氣導引之術,繼遇元壽先生授以還丹之道,遂撰成此論。按《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收入李光玄撰《金液還丹百問訣》一卷,其內容與本篇基本相同,但文字多出三頁,當為同書之不同版本。參見該詞條。 1069 悟玄篇一卷共4頁 元朝道士余洞真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言內丹功法。作者自稱"于古杭得師傳以陽煉陰之術",因撰成此書。其書分形化、氣化、坐工口訣、火燥水濫、沐浴、玄關一竅、藥物、火候、中宮、抱一等章節。謂煉丹者先須認識生身之處,立為丹基。其次須顛倒五行,依次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,煉神還虛,最終"粉碎虛空為了當"。其下手之法為瞑目坐忘。"外忘其形而不著物累,內忘其心而不著事,若存其中,似存不存,以守不守"。久之則心靜念定,陽氣自生,從腰間尾閭順夾脊上升至頂,二氣交合,降於舌端,咽人中宮。每日行此功法三四遍。"初關(煉精化氣)百日,沐浴一月,中關(煉氣化神)百日,沐浴同前;上關(煉神還虛)百日,火候數窮。脫胎神化,抱一養童,九年行滿,白日上升。"書中引述張伯端、石杏林、白玉蟾之語為證據。其丹法蓋屬金丹派南宗。 1070 太虛心淵篇一卷共3頁 撰人不詳。似出於宋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前半篇為序說,後半篇載五言絕句四十三首,以解釋序說之意。主要論述觀心見性之遭.謂我性既肇,稟受無殊,圓明澄瑩,惡種不萌。唯逐緣滯因,貪戀塵慾,意昧識迷,乃背生趣死。若能澆善根,洗諸垢,以心觀心,以性觀性,內觀我心無心,外鑒物形無形,令一性淨潔明白,無掛無念,圓若秋月,湛若白雲,得空空不住,實實無相,便可人淨境,明見大道。此書受《清靜經》及佛教心性說影響,顯而易見。 1071 玄珠錄二卷共14頁 唐道士王玄覽撰,弟子王大霄編集。約成書于高宗武後之時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輯錄王玄覽語錄一百二十餘條,主要論述道物、空有、心性等哲理問題,而歸旨于修心體道。其說受《海空經》影響。如作者論道物關係,謂道體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,物體非真非妄而亦真亦妄。可道與常道相因生滅,而其生無所生,滅無所滅。道生萬物如以印印泥,泥中無數字,而本印字不減,泥中之字與本印字同。故知:"道能遍物,即物是道;物既生滅,道亦生滅。"書中又稱:"諸法皆無自性,隨離合變為相為性"。法無自性故能變化,雖變化無窮而終不離相性。故道性與諸法眾生之性不一不異、亦即亦離。道體雖空而不空,空能應物;眾生無自性故空,而常能與道相應。故曰:眾生稟道生,眾生非是道,"以非是道故,所以須修習"。"道性眾生性,二性俱不見。以其不見故,能與至玄同"。由此作者從道與萬物眾生之辨證關係,論證了眾生須修道亦能得道。書中又論心物關係及修心之道。謂萬物皆不離心識,在心識中。心無自性而能應一切法,生一切知。求心如剝芭蕉,剝至無皮無心處,便是真心。能知真心本無心,雖無心而能應物生知,便得解脫之道。故曰:"心生諸法生,心滅諸法滅。若證無心定,無生亦無滅。"又云:"莫令心不住,莫令住無心,於中無抑制,任之取自在,是則為正行。"所謂正行,即唐代道教重玄派修心定性之法要。 1072 雲宮法語二卷共7頁 元人汪可孫撰。書成於大德戊戌年(1298)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分七品,即先天品、後天品、養生品、明善品、持用品、道微品、神化品。各品分別輯錄三教有關性命之語,略作解釋發揮,旨在融會儒釋道性命之說而糾正其流弊。作者認為:"儒者以養性率性為先,知命立命為務",故功極於參天贊化;"彼道釋明心見性,修命複命,至於妙有真空,與道合真。"又稱:"吾儒之道由正心誠意而得,佛老之道亦由正心誠意而得也。人慾盡淨,天理流行,即一念不生,全體自見之大機括。"作者之意,蓋慾立足儒家而彙通佛道。 1073 華陽陶隱居集二卷共13頁 南朝陶弘景撰。據《隋書.經籍志》著錄,有《陶弘景集》三十卷,又《內集》五卷。其書陸續散佚。今《道藏》本二卷,係明朝傅霄編集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輯錄陶弘景所撰文章詩賦數十篇。其中《尋山志》、《水仙賦》、《華陽頌》等篇及詩歌四首,抒發作者忘卻名利,寄情山水之懷,仰慕莊列乘風飛舉,逍遙太虛之境界,歌詠茅山勝景及居山隱修生活。書啟九篇,係作者與梁武帝評論魏晉諸家書法優劣得失。《答朝士訪仙佛體相書》一篇,論述仙道佛法對形神關係之不同觀點。書序五篇,綜述《登真隱決》、《藥總訣》、《肘後百一方》、《本草集注》及《相經》等書旨意。碑銘五篇,記述葛玄、許謐等前代道士生平及道教遺跡。陶弘景學識淵博,神思飄逸,其詩文皆淡雅清麗,可諷可誦。非唯道流之秀特,亦六朝文學上乘之作。 1074 宗玄先生文集三卷共20頁 唐代道教學者吳筠撰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本書為吳筠詩文集。卷首有唐禮部侍郎權德輿序,簡述吳筠生平,據稱吳筠所作詩文"合為四百五十篇"。現《道藏》本僅存五言古詩一O八首,賦八篇,論文三篇。其詩賦多贊詠隱士逸人之高風亮節。詠物抒懷,闡揚玄道。或抨擊佛教敗壞世風,"侮君親,蔑彝憲";"噬儒吞道,抑帝掩王"。其論文三篇為全書精華。第一《神仙可學論》,論述常人可通過學習而成仙證道。謂清心寡慾以養生,保精養氣以和神,則神仙可致。又謂忠孝廉貞之人"死而不亡",雖肉體己死而道義常存。可見作者融合儒道兩家之人生觀。第二《心目論》,假設心目辨難,以明"動心者神,亂心者目"。謂人目光外馳,受物利誘惑,以致心亂神勞而形弊。應守虛契無,窒慾解紛。使內心清靜,則神生而形和。第三《形神可固論》.淪述攝生長生之術。分為守道、服氣、養形、守神、金丹等五章。其說亦以清心和神,保精固氣為主旨。吳筠是唐代道教名學者,以才情著稱。其詩文或鋪陳敷彩,或典雅清新,敍事論理皆文情並茂,堪稱佳品。 1075 宗玄先生玄綱論一卷共10頁 唐代道教學者吳筠撰。《新唐書.藝文志》已著錄。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太玄部。本書是唐代道教重要理論著作。卷首有天寶十三年(754)吳筠所撰《進玄綱論表》,卷末附禮部尚書權德輿所撰《吳尊師傳》。正文分上中下三篇,綜述道教理論樞要,故名《玄綱論》。上篇《明道德》,凡九章,闡釋"道德"大旨。渭道乃"虛無之系,造化之根,神明之本,天地之源";德乃"天地所稟,陰陽所資"。又稱:"通而生之謂道,畜而成之謂德"。天地人物及靈仙鬼神,皆以道德為生成之大本。人雖本道稟德而生,然性動生情,情反於道,故壽夭生死皆不能自主。若能黜嗜慾,隳聰明,無為無慮。至靜虛極,超乎動靜,神氣形全,則與道為一,與造物者為儔,超脫生死之累。又稱為政之道須"內道德而外仁義,先素樸而後禮智"。或者以為道家輕仁義、薄禮智而專任清虛,乃世儒不達玄聖之深旨也。中篇《辨法教》凡十五章,述學道成仙之要旨。謂仙道"皆以至靜為宗,靜思為用,齋戒為務,慈惠為先"。然後吐納導引,怡神潤骨,以陽煉陰,使陽盛陰消。雖形動不妨心靜,雖無為而不可不察。又須積陰功,改陽過。五慾無動乎心,衣食任乎自然,餐吸元和,晝夜不寐,白可得道成仙。下篇《析凝滯》,凡九章,假設問答,以解析對於修煉成仙之各種凝滯。謂成仙與否,惟在學道之能否專精,宿稟仙骨者雖為官治世,亦可成仙。忠孝廉貞,有大功及物者,自得上擢天職。又主張修性與煉形不可偏廢。謂獨以得性為妙而不知煉形者,"所謂清靈善爽之鬼,何可以高仙為比哉!"此蓋暗斥佛教之說。 1076 南統大君內丹九章經一卷共2頁 原不題撰人名。據卷首"吳筠"序文稱,此經乃李謫仙所授。序作於元和戊戌年(818),是年吳筠已死四十年。可知序文乃中唐道士偽託,李謫仙疑即孟謫仙之誤。《通志.藝文略》著錄此經一卷。今《道藏》本一卷,收入太玄部。經文分九章,言內丹。所述丹法實為集神存想,謂"集神以為道,神集則內丹成,存其形。"修持者先須去亂聲,絕淫意.扣天鼓,瞑目存想太陽,於三元三七日齋心朝斗.于庚申之夜存思身中諸神上朝太上道君.心仲七星之光面存想左龍右虎。又須積善以修陽德,導引以通血氣,避雷電風雨之陰忌,則自然神集而靈,氣清而輕。"神集氣清,是謂守形,是謂全生。'書末附"吳筠"後序,謂此經乃茅山老叟所傳茅君命術。從經中所述丹法看,確為唐代茅山上清派存神內修方術。 1077 純陽真人渾成集二卷共11頁 舊題唐末道士呂岩撰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本書為呂岩(呂洞賓)所撰詩集。據書前金朝清真道人何志淵序稱:于藏室中發現呂岩詩章二百餘首,編為二卷,"以其渾然天成",故名曰《渾成集》。其詩歌多抒寫仙人逍遙世外,遊戲人間之樂趣。宣揚人世無常,勸人看破名利,修道求仙。又多言修心煉性,謂"真性之來得自由","一念不起,萬緣何生?虛無浩浩,月白風清"。又有《最玄吟》二十六首,專門詠述內丹功法。又有劍仙詩,抒寫道人除惡安良之豪情。如云:"髭頭血滴眼如環,吐氣雲生怒世間,叵耐不平千種事,須期一訣蕩凶頑"。可見其豪爽之氣。從全書內容看,大旨與金元全真派道士所撰詩文集相似。 1078 晉真人語錄一卷共5頁 金朝全真派道士晉真人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內容包括晉真人語錄、重陽祖師《修仙了性秘訣》、《答馬師父十四問》、《玄門雜寶十八問答》,以及詩詞頌數首。編者蓋系馬丹陽弟子。其詩文語錄皆論述全真教旨,簡明扼要。書中稱:"全真者,合天心之道也。神不走,氣不散,精不漏,三者俱備,五行都聚,四象安和,為之全真也。"又謂成仙證真者須真功真行俱全。"若要真功者,須是澄心定意,打疊精神,無動無作,真清真靜,抱元守一,存神固氣,乃真功也。若要真行,須要修仁蘊德,濟貧拔苦,見人患難常懷拯救之心,或化誘善人人道修行,所為之事先人後己,與萬物無私,乃真行也。"內修真功。外踐真行,是為王重陽所傳全真派修道之綱領。書中所述道法,乃全真道性命雙修,先性後命之內丹法。又引王重陽祖師《修仙了性秘訣》,告誡修仙之士:慎口防心,煉心調息,謙和柔弱,莫入歧途,勿行採戰禦女,"但會無為之初始,自覺神氣而沖和,自然丹爐而藥就"。是為研究早期全真道學說之重要資料。 1079 丹陽真人語錄一卷共5頁 金朝全真道宗師馬鈺撰述,弟子王頤中編集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輯錄馬鈺語錄五十餘條,皆宣揚全真教旨,倡言性命雙修之內丹道。其說以清靜無為為宗。謂道家千經萬論,"可一言以蔽之曰清靜"。清靜者,清其心源,靜其氣海。學道者于十二時中常清常靜,不起纖毫塵念,"但自澄心遣慾,萬緣不染,神氣沖和,便是道也"。又稱:"學道者無他,務在養氣而已。夫心液下降,腎氣上升,至於脾,元羔氤氳不散,則丹聚矣。"總之,修真之要妙在養氣全神,須當屏盡萬緣,表裏清靜,久久精專,神凝氣沖,三丹圓備,則神與道合,成仙證真。又稱學道須斷酒肉,除色慾,雲遊乞食,安貧忍辱,慈善謙卞,行住坐臥皆存心於道,不可須臾離道。此全真家風,乃"鍾呂自親傳"。書中多記述馬鈺行道誨徒瑣事,間附王重陽、邱長春之言行。 1080 無為清靜長生真人至真語錄一卷共12頁 簡稱《至真語錄》。金朝全真道宗師劉處玄(號長生子)撰述。約成書於泰和壬戌年(1202)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乃劉處玄門人"徐李二師"編集,收錄劉處玄語錄八十條,宣揚全真道旨。大抵以道性長存為本,清靜無為為宗,假陰陽五行之說,解釋生死、苦樂、善惡、禍福、是非、貴賤、賢愚、道俗之義,意慾超越陰陽五行而抵達長生無死之域。謂道生於天地之先,性生於萬物之外;道運陰陽而生萬物,性烹鉛汞而煉其形。"陰陽散而道常在也,萬物朽而性常存也。"又稱有為之道、德、善皆是偽而有盡,無為之道、德、善則是真而無盡。故修道者須去有為而為無為。懲忿窒慾,無貪無著,則真性不昧,神超生死,得常道真我。書中又屢言輪回報應,勸人行善戒惡,以免死後輪轉惡報。 1081 盤山樓雲王真人語錄一卷共15頁 金末元初全真道士王志謹(號棲雲子)撰述。約成書于丁未年(1247)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:此書乃王志謹門人"劉公"記錄,論志渙編次,收入王志謹語錄九十餘條。書言全真道煉心修性之真功真行。其說以《清靜經》為本,兼攝禪宗心性論。謂修道之人先要明瞭自己本分事。所謂"自己本分事",即自我形骸底一點靈明主宰,是從道裏稟受得來,"自古及今,清靜常然"。其次要通明教化,遣除偏執成見,識別萬緣虛幻,使本源清靜,真宰自明。故曰:"心不逐物,謂之安心,心不愛物,謂之虛心。心安而虛,便是清靜,清靜便是道。"又稱:"凡人之心,不肯刳情去執,棄妄除邪,逐境遷流",以至於萬劫不復。須粉碎頑心,方可受用元本真靈,證道合真。其證道之要在對境無心,不染不著,在一切境事上皆不動心。"事不礙心,心不礙事",常應常靜,則與道合。書中又屢言輪回報應,告誡修道者常思己過,勿矜己能,韜光晦跡,安貧守樸,"苦己利他,暗積功行"。又兼述王重陽、馬丹陽、邱長春之言行數則。是為研究全真道教義之重要資料。 1082 清庵瑩蟾子語錄六卷共29頁 元朝全真道士李道純(號瑩蟾子)撰述,弟子柴元皋,趙道可等人編集。約成書於至元戊子年(1288)。六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收錄李道純講道語錄及詩詞丹訣,分別由柴元阜等六位弟子每人編成一卷。其語錄主要論述修煉心性與金丹之道。謂修煉心性不在多聞廣學,只要潛運默會,仔細參詳。中下之士須先窮物理,窮理盡性,以至於命。"上智之人則不然,但窮得一理盡,萬理自通,盡性至命一時都了,如禪家戒定慧一同也。"其說融攝禪宗、理學之心性論,而歸本於道教性命雙修。其金丹說則祖述張伯端,分丹法為頓漸二種。謂漸教起手之初,先煉精化氣,漸次煉氣化神,然後煉神還虛。"頓教則不然,以精氣神謂之元藥物,下手一時都了。"又分煉丹大藥為九事,並解釋內丹術語數十條。全書闡明三教合一之旨,謂道家之金丹,與儒家之太極、佛家之圓覺,皆體同名異,"只是本來一靈而已"。援引儒佛人道,為此書之顯著特點。書中思想觀點與李道純《中和集》相表裏,同為元代道教重要理論著作。 1083 上清太玄集一○卷共73頁 金朝全真道士侯善淵(號太玄子)撰。十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收錄侯善淵所撰論文六篇,銘文二十一篇,詩詞千餘首。其論文銘文皆闡述道德清靜之玄理,以老莊思想為本,兼融儒理佛法。大旨以重玄為宗,謂太易之先寂寥杳冥。真精感激,元氣流通而萬物化生。大道無形無名而無不形名,無為而無不為,無所不包;無所不化,是謂大通。有無動靜體用相須,非有非無而有無自應,非動非靜而動靜自隨。"有無相濟,動靜問源,靜之曰道,動之曰神"。道為佛儒仙所同奉,神乃人鬼星所共稟。入道修真,當以清靜為門,棄慾絕塵,積功累行,勤善不爭,釋偽存真。"宗崇三寶,考敬二宗,戒除嫉妒,解釋貪嗔,逢三教而勿生彼我,遇四眾而共結良因"。是為修道之要。其詩詞多言存養精氣神以修煉內丹之道。大抵以陽煉陰,坎離交並,三田返複,煉合精氣神而成金丹。而以清靜身心,絕慮忘機為下手功夫。又宣揚百年短暫,苦海深沉,勸人拋妻舍家,離酒色財氣,割名韁利索,斷攀援愛念,及早省悟回頭,做個逍遙客。又屢言三教歸一,宣稱;"如來妙法談真性,太上玄機說大丹,孔子五常明日用,三乘漫混一太虛間。" 1084 洞淵集九卷共20頁 北宋仁宗時道士李思聰編撰。九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前有皇祐元年(1249)作者《進洞天海嶽表》、《乞進洞天海嶽名山圖狀》。請求進獻玉清璿璣圖、洞天五嶽圖、蓬壺靈瀆圖、名山福地圖、金液還丹圖等六圖及臥披圖十軸。並稱諸圖皆"纂為畫圖、贊之詩序"。現《道藏》本僅存贊序而圖畫缺佚。此書纂集道書中有關三界三清,洞天福地及天地星宿神靈之說。卷一為《三界詠序》,綜述諸圖所畫三清旋象、五嶽洞天勝概及海上神山、閬苑之仙景。又有《三清詠敘》,敍述三清名號及其傳降經篆事蹟,並列舉紫微北帝諸神。卷二至卷六,分別敍述諸洞天福地、江河湖海水府、道教二十八治之地位、景物及其仙蹤靈跡。卷七至卷八分別敍述日月五星、北斗七元及周天二十八宿等星君名號及其職司。最後第九卷為《上清三十二天帝宮神》,分別敍述三界三十二天諸天帝神君名號及其職司。全書內容大致與《雲笈七籤》卷二四至二八相同。是為研究北宋道教神話境界及神靈信仰之重要史料。 1085 洞淵集五卷共35頁 金末元初全真道士長筌子撰。五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收錄《至一書》上下各三十六篇,文賦三十一篇,詩詞百餘首。其《至一書》多引老莊之言,闡述道德重玄之旨。大抵上篇言冥漠幽曠,虛寂自然之道,下篇則言清靜無為,治世修身之德。謂大道重玄照曠,謂之混冥,化生品物,應感群情,為天地之父母,萬物之靈樞,陰陽之綱紀,"今古無窮而常自然"。又稱:"清靜無為而天下自正";清心寡慾,"驚畏防患,是為保身全真盡年之道也"。其文賦多抒寫避世隱居,逍遙林泉之閒情逸趣。感歎功名皆夢幻,人間是苦海,不如棄世修真,排斥浮華,蕩滌情愛,"內抱虛尤,外絕非是,人世頓捐,飽諸玄旨"。又論明心見性,內煉金丹之要。謂達者居塵出塵,在慾無慾,"觸目盡皆法界,何方不是禪那"。其說頗似禪僧。全書筆調清雅而苦歎良多,作者蓋為金末亂世中棄儒學而遁入玄門者。 1086 玄教大公案二卷共20頁 元朝全真道士苗太素撰述,弟子王志道編集,約成書於泰定甲子年(1324)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模仿禪宗公案,論述道教性命修煉旨要。書前有金陵道士柯道沖、逸民唐道麟、行台監察禦史王從義,以及苗太素弟廣王志道等四人序文。正文內容則分兩部分。其一為"升堂明古",凡六十四則。分別摘錄《道德經》、《文始經》、《南華經》、《沖虛經》、《度人經》、《周易》之語,以及呂洞賓、張伯端、周敦頤、王重陽、白玉蟾、三茅君等前人語錄,然後加以解釋論斷,並附偈頌。其二為"入室三極",凡二則,直陳性命修煉之要。全書大旨宗承宋元金丹派三教合一,性命雙修之說。認為修道者應兼顧息心明性、養氣修命,性命雙修。若只知修性而不修命,則為偏執一端之"癡禪客"。性命修煉之大要,在於忘情除念,安神調息,返歸真無妙有融一未始之玉虛妙體、清靜道身。所謂真無即本然慧性,妙有即真空慧命,是性命之根。故書中稱:"《南華》五未始,從頭追到底。此念自心生,一心從性起;性依命根牛,性命同一體。妙有融真無,玄玄玉虛體。"又稱:"理窮則性盡,理即心也。故心虛明則性寂朗。"心虛明如寶鑒,物來則照,物去則空。悟此虛空,則忘物省事,反情息心,自然一性圓朗。此說融合禪宗、理學之心性論,而又與之有所不同。 1087 玄宗直指萬法同歸七卷23-911 元代全真道士牧常晁撰,黃本仁編集。七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收錄牧常晁詩文,大致可分為四類。其一為論說類,包括《無極太極圖序》、《三教同源譬說》、《萬法歸一圖說》等,共三十五章。其二為問答類,包括問金丹性命約八十條。問太極四十餘條。其三為詩偈類,包括金丹詩六十六首,禪宗公案三十條,雜頌詩詞約三百餘首。其四為勸戒類,包括勸報父母十恩及人天十善。全書大旨以合三教,齊萬法為宗。謂中庸、真常、常住為三教之極,皆指千古不易之至理。儒釋道三家"同一太極共一性理,鼎立于華夷之間,均以教育為心"。作者主張融會三教性理之說,而歸本于性命雙修。認為"無極"純然是理,有是理而後有是氣,理氣混沌,是名"太極"。太極生三才立萬物,理氣為性命之本,"與三才萬物相為而無終"。又稱無極乃"太極之真無",太極乃"無極之妙有";真無為性理之始,妙有為氣命之始。大道以無為體,以有為用,體用歸一,理氣相依,有無動靜而成變化之道。又稱修煉分性命二宗。性宗以清虛寂靜為本,忘情去慾為宗,以戒定慧為第一義;命宗以無為自然為本,專氣抱一為宗.以精氣神為第一義。然而戒定慧與精氣神相依不離:"戒以養精,定以養氣,慧以養神";"戒定慧依精氣神而立,精氣神依戒定慧以全"。故修道者應性命雙修。又書中論修煉金丹,重在身心清靜。認為"六根清靜,方寸澄澈,便是真丹"。其丹法分頓漸兩種,以存神養命人手者為漸法,以清淨虛無從修性直人者為頓法。全真道所修為頓法,與釋氏相類。書中極力論證佛道二教同軌,"佛性不異金丹";"仙道不死,釋道不生,一死一生,是為泥丸"。總之,三教合一,理氣混融,性命雙修,戒定慧與精氣神並重,是本書主要論點。 1088 上陽子金丹大要一六卷共69頁 元代道士陳致虛(號上陽子)撰。約成書於至元改元之歲(1335年)。原本十卷。今《道藏》本分作十六卷,收入太玄部。此書為元代內丹派重要論著。全書分九篇:一《虛無》、二《上要》、三《妙用》、四《須知》、五《積功》、六《累行》、七《發真》、八《越格》、九《超宗》。各篇廣泛論述內丹源流旨要,丹功法訣,兼述明心見性之道。其內丹說宗承張伯端、白玉蟾等南宗祖師,以先天真一之氣為丹本。謂先天氣在外者為黑鉛,在內者為黑汞,修煉者於癸生之時,急採坎中黑鉛納入離中,。以離中真火煆煉,返歸純陽,則金丹功成。金丹者,不外乎坎離二物,而坎離只是真陰"後聖玄元太上老子"。太上為東華帝君之師,從東華帝君經鍾離權、呂洞賓、王重陽等人代代相承,傳至陳致虛。《鍾呂二仙慶誕儀》列舉奉請祖師之法事科儀及賀表,送神文等。所請祖師有太上老桔以下得道仙師尹喜、河上公、安期生、馬鳴生、陰長生、徐從事、魏伯陽、葛仙公、許真君等人;又有東華帝君以下全真道北宗五祖七真,南宗張紫陽至白玉蟾等五祖;以及陳致虛先師宋德方至趙友欽、劉穀雲等人。由此可見元代全真道北宗與鍾呂金丹派南宗合流之概況。陳致虛實兼承南北二派之代表人物。 1089 上陽子金丹大要圖一卷共4頁 暫無內容。 1090 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一卷共3頁 暫無內容。 1091 上陽子金丹大要仙派一卷共3頁 暫無內容。 1092 原陽子法語二卷共10頁 明初道士趙宜真(號元陽子)撰,門人劉淵然編集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輯錄趙宜真所撰詩歌偈頌四十八首、題辭二篇、論說一篇。其詩文多言仙道性命修煉,兼融淨明、全真二派教義。倡言三教合一,福慧雙修,自利利他,彼此皆濟。其論丹道則主張內外丹兼修。謂內丹者.自性法身本來具足,不假于外,自然之真;其進修之功則攝情歸性,攝性還氣。有偈云:"攝情還性歸一元,元一併忘忘亦去,囊括三界人虛空,粉碎虛空絕命伍。"又謂外丹者,色身未免敗壞,必資外藥點化成真;其服煉之功則取日月之精華,奪乾坤之造化,刀圭人口,情慾頓消,骨肉都融,以臻形神俱妙,白日沖舉。內外二丹功用雖異,而造道則一。又認為善惡因果報應灼然可信。自稱早年從李尊師(李玄一)問道,師命以日記為煉心人道之門,積功日久,豁然貫通,"心與理融,天人合德,方知所渭修心即修道也"。 1093 金丹直指一卷共4頁 南宋道士周無所住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卷首有淳柘庚戌年(1250)作者自序,自稱從張伯端徒裔方碧虛、林自然得金丹之道,證驗有效,遂撰此篇。原書前半篇有頌詩十六首,分別頌述內丹玄關一竅、真土、陽晶、玄牝、龍虎、鉛汞、真爐鼎、真藥物、斤兩、抽添,火候、法度、沐浴、工夫、溫養。後半篇為《或問》,自設問答解釋前十六頌。其內丹說雖出自張伯端門派,但以煉性養神為本,以無為清靜為要。謂性即命,命即性,性命同出而異名,盡性乃至於命。但能清靜無為,湛然若存,則形神俱妙,與道合真。又稱玄關一竅指人念頭起滅處,不可以有心求,不可以無心得,須不著有無,"絲毫不動露真空,個中便是真宗祖"。又稱"真土"乃中道異名,得其中者性命混一,湛然圓明,謂之陽晶。念中無念謂之降龍伏虎,擒汞制鉛。一念未萌即真爐鼎。外應諸緣,內心無端,即真藥材。動靜相忘,不靜中靜,不動中動,卻為真火候。乃至工夫口訣,沐浴溫養,亦無非清靜守中而已。作者又力倡三教合一。認為道家所說無名之道即佛家真空,道家煉丹修性即佛家參禪頓悟。佛道修煉皆悟心養神,其實一致。"神即心,心即道,道即禪也"。天下無二道,聖人不兩心,三教皆是無為之道,道同而教不同耳。此說與北方全真派幾乎完全相同。 1094 道禪集一卷共3頁 金末元初全真道士于志坦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有七絕詩頌七十四首,皆言參禪悟道,明心見性之旨。多引用禪宗公案典故,如夢中說夢、頭上安頭、頂門開眼、石女吹笙、露地白牛、虛實打破等等。其旨意境界,亦與禪宗詩偈相似。大略謂人心自淨,佛性固有,本來具足,不假外求。"身中自有仙佛界,照透十方在目前。"其修持法重在悟空,宣稱;"心境雙忘萬境彰","悟來物物契真常","湛然照透真空界","心空觀透自如來"。但亦不可執著虛空,意念真如,而須虛空粉碎,言意都絕,方為上乘。故曰:"昨來打破太虛宮,認得從來舊主翁,卻把虛空收拾住,依然放在杳冥中。"知真空不空,即能隨機應物,日用平常皆得自然,此即是道,不勞他求、本書堪稱全真派融合道禪之代表作。 1095 還真集三卷共26頁 元末明初全真道土王道淵撰。三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:卷首有洪武壬申年(1392)張宇初序,爾贊此書"信達乎還丹之旨"。書中所收王道淵詩文,皆論述內丹,以上卷所收《金丹妙旨》最為系統。其丹法主性命雙修,大略以先天三寶(元精、元氣、元神)煉合後天三寶(交感精、呼吸氣、思慮神),使精全氣全神全。謂"修仙之法無他,全此三者而已"。其下手工夫,當于心靜無慾之時內觀養性,"迴光返照、綿綿若字,如雞之抱卵,如龍之養珠,自然神禦於氣,氣養於神。混融於心,太虛同體"。又當於冬至癸生之時閉關守功,抽坎填離。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,使"一氣周流,三元歸體,真火煆煉,結成金胎空氣,謂之符火還丹。久久行之,漸凝漸結:太虛同體,與道合真矣"。卷中卷下收錄論說五篇,詩詞歌訣二百餘首,亦多言內丹。以精氣神、身心意"三全合真",性命混成為還丹秘要。謂還丹之道,不過以神氣混合而複歸本來性命之全體。懲忿窒慾即丹家取坎填離,水火即濟之道。又稱聖人心與道合,雖夢非夢,凡人心貪著事,神染於慾,夢幻顛倒。人性"本自圓成"而無不善,因稟受氣質不同而有善惡之分,若能了悟本性則"萬法昭然"。書中亦倡言三教合一,謂三教之道本來同祖,"其實不離乎一心之妙也"。部分詩詞描寫全真道家風,頗為傳神。王道淵丹法與李道純相近,皆為南北宗合流之全真丹法。 1096 道玄篇一卷共5頁 元末明初全真道士王道淵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全書分大道、玄極、賦命、明理、妙用、人物等五十五章。發揮老子學說,兼攝儒理佛法,闡論修身治世及長生久視之道。其說以大道為宗,謂大道無極,虛而無體,動而生物,以立其體。"形者道之室,神者道之機,萬物各有太極動靜,與道而不離:'天下未有無理之物,無道之鄉。萬物形異而神同,雖有生死往來聚散,而其神朗耀虛空,不生不死,不聚不散."善任道者存其體,順其用,攝動複靜,返情歸性,性虛合真"。施之于政則無為自然而民白化,用之於身則精氣神全而命自固。唯聖人能行中庸之道,隱心於罔象,任事而不膠,圓轉而不執,執中而天下萬物無所不中。書中又倡言忠孝綢常,以公心輔助人主.君臣當相親如母子:上下相通,則家國之道常泰。(王卡) 1097 隨機應化錄二卷共14頁 元末明初全真道士何道全撰述,門人賈道全編集。約成書于洪武辛巳年(1401)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前半部收錄何道全雲遊諸方時隨機應答之語錄、詩詞近五十則,後半部分收錄何道全詩詞歌贊近五十首。其應答對象或僧或道,文辭俚俗而理趣較深。所說皆為全真教旨,與王重陽等全真祖師格調相近。大略以功行雙修,福慧雙全為玄門綱宗,以明心養性為修行旨要。其見性參玄之說,頗近於撣。謂慾見本來面目,須屏息諸緣,六根清靜,纖毫不立,寸絲不掛。更須向境物上磨煉心地,於一切處輕快過去,不滯著諸緣,"應事若風鳴萬籟,鑒物似月照千江"。定處不動,不定處也不動,方入無心三昧,真靜真定。又謂修行應體用相兼,"道之用要安人利物,道之體須無為清靜"。對道教煉氣保精術及內丹命功亦有闡釋,謂初學之人可習養身安樂四法,以卻病延年。內丹以乾坤為鼎爐,精氣神為藥物,以靜定、慧照為水火,和合三寶,久煉成丹。其詩詞多詠物之作,吟詠火筋、竹杖、燈扇、餅粟等物,皆寓以全真教旨。此書對研究明初全真道頗為重要。 1098 修煉須知一卷共7頁 編者不詳。似出於元末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係內丹說輯要。分運火行持、朔望弦晦、防危護失、卯酉刑德、沐浴心慮、生殺爻銖、修真七事,凡七章。各章分別纂集魏伯陽、鍾離權、呂洞賓、張伯端、白玉蟾、馬丹陽、趙友欽、陳致虛等人言語,以論述內丹要旨。所引諸家以陳致虛《上陽子金丹大要》最多。疑為元末陳致虛門人所編輯。 1099 玉室經一卷共2頁 原題"德州草渾李成之述"。其生平不詳。從經文內容看,似出於宋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以卦象論內丹,分禁戒、爐鼎、日月、四象、長黃芽、論日月、風雨、戊己、禍福、乾坤、人室、通玄,凡十三章。各章皆甚簡略而辭旨隱晦。大抵假乾坤陰陽、坎離日月以論內丹原理。謂陰陽交泰而產黃芽于三丹田,象天地人三才云云。 1100 真人高象先金丹歌一卷共2頁 北宋高先(字象先)撰。《宋史.藝文志》,著最高先《大道金丹歌》一卷,即此書。有《道藏》本,收入大玄部。高先歌是一首長篇七言古詩_氣勢雄渾。係作者于大中祥符七年(1014)在京乘醉答諸宮高員外而作。開篇首先自述早年明經業儒,來京應試。後因驚駭鬢髮華變,感悟浮榮之不足慕,遂學仙修道。偶於靜坐存思中神遊上清,遇見西華夫人,指點長生之要。謂真一之道,須先敲戊己門,得黃芽根,求之於罔象,歸之于絳宮,九十日功成而得仙不死。又推崇《參同契》為"萬古丹經王",斥責世人存想烹煉,坐忘孤棲,皆非至道。其歌中有"許碏長尋偃月爐,遊遍雄都並會府"之句,所述丹法似為男女雙修之陰陽丹。 1101 金丹真一論一卷共8頁 原題百玄子撰。其生平不詳。從書中內容看,似出於唐末五代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援引《參同契》、《陰符經》及馬明生、陰長生、元陽子、青霞子等諸家丹訣,論述外丹法要。書中稱還丹稟源於真一之氣,營丹之士莫不求乎真一之源,故名《真一論》。作者認為道即是水,水數屬一,含氣混真,配位得合真鉛,故煉丹須先定神水,後議真鉛。神水即汞,須得真鉛制之。金丹唯以真汞真鉛之華氣凝結而成。煉丹須法乾坤卦象,順陰陽之則,符日月之度。行火應逐月符節,陰陽各半,互相受用。氣行一周,丹轉一次。一日十二時內,亦須進退升降,隨卦變通,憑漏刻,順五情而進水退火。始自虛無,從無入有,又從有返歸於無。返還數終,則神丹自現。人得服之,流入百脈,駐顏卻老,更資陰騭,直候上升,則我命在我不在天矣,書中對安爐立灶,配合藥物,火候法度等。皆有較詳論述。是為一部較為系統之外丹論著。(王卡) 1102 金丹四百字一卷共4頁 北宋張伯端撰,南宋黃自如注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《修真十書》卷六亦收錄此篇,文字與《道藏》本略有出入。本篇前有作者自序。正文為五言詩歌,凡四百字。序文及歌訣皆述內丹法要,其旨趣與張伯端所撰《悟真篇》相同。書中稱:以火煉金,返本還源,謂之金丹。煉丹之要,在於以形神契合坎離二卦,抱一守中,煉元養素,採先天混元之氣,攢簇五行,和合四象。使心肝脾肺腎之五氣朝元,精氣神之三華聚頂,從而精神魂魄意堅固不漏,相與混融,化為一氣,無形無狀,名曰虛無。無中生有,產就嬰兒,結成金丹。總之以元精元氣元神為本,而鉛汞調合,水火運用,皆有斤兩法度。更須知身中玄牝一竅,藥物、火候、沐浴、結胎、脫體,皆在於此。然此一竅之方位,須賴心傳口授而得知。歌訣全篇詞旨頗為隱晦,黃自如注解較為詳明。書末附黃氏後序,作于淳佑辛丑年(1241) 1103 龍虎還丹訣頌一卷共2頁 北宋初道士林太古撰,穀神子注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本篇中收林太古《還丹訣頤),有七言絕句六十四首,詠述外丹要旨。謂還丹之要在於華池,藥物根本唯仗龍虎,龍虎即鉛汞。以龍虎互用為藥,陰中抽陽,陰精返元,陰陽交感,結成大藥。服之使人超凡出塵,脫胎成仙。煉時須法乾坤二卦運用水火,其玄中細微,"只在坎離返複用",煉至千日而功畢丹成。書中對從一月至十月之煉丹過程和要點,皆有詩訣頌之。又數勸世人絕名棄利,求玄煉丹。穀神子注解簡潔明白,多引證魏伯陽、元陽子、青霞子、陶真人等。可知此穀神子亦當為宋初人。 1104 龍虎元旨一卷共3頁 原不題撰人。據篇末跋文稱:東嶽董師元於貞元五年(789)受丹法于羅浮山隱士青霞子,開成五年(840)傳授成君。可知此篇當出於晚唐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本篇包括論文及七言歌訣七首,論述外丹藥物及法度火候等要旨。書中稱龍虎即鉛汞二物,為還丹主要藥材,另需以曾青為氣,雄黃為史。汞砂鉛金分別取象震離兌坎四卦,盡歸中宮戊己土而產黃芽,乃名還丹。煉丹須依陰陽消息,五行生克之理,合天地之大道。汞鉛二藥得天地之元氣,水火銷鑠,石沉金浮,君臣相返,然後陰陽相須,君臣相得。又須應六十四卦以分藥物銖兩,依一蔔二月陰陽消長而定煆煉火候。還丹煉成,服之可曆千年而不死。書中多引魏伯陽、狐剛子、青霞子等人丹訣。 1105 龍虎還丹訣一卷共6頁 原題金陵子述。出於唐代。宋《崇文總目》及《通志.藝文略》著錄作四卷。今《道藏》本合為三卷,收入洞神部眾術類。此書言外丹黃白術。書稱鉛汞為丹藥之本,又名青龍白虎。煉丹先須辨識真鉛真汞,金石情性,然後運火燒煉,方可有成。故本書上卷先講述辨識水銀及砂中抽汞之法,又述辨識真鉛之法。其次為《龍虎還丹訣》,謂朱砂內含水銀,陽中有陰,象離卦;黑鉛內含銀,陰中有陽,象坎卦。煉丹須依法採鉛制汞,方可成丹。書中又載用丹砂、真鉛及其它藥物煉丹之方法。有金花還丹方、黃花丹陽方、點丹陽方等。卷下則有伏丹砂成紅銀法、青結紅銀法、石膽紅銀法、土綠結紅銀法及結砂子法、去紅銀暈法等。 1106 內丹秘訣一卷共3頁 編纂人不詳。似出於北宋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選輯內丹歌賦七篇。其一《內丹賦》,撰人不詳。以華美之辭敍述內丹修煉及其神功。其二《陰丹詩》,撰人不詳。係五言古詩,歌詠房中術。其三《海蟾子還丹賦》,劉海蟾撰,敍述內丹旨要。其四《至真歌》,撰人不詳。為一首長篇七言古詩,詠述內丹要旨。其說以神氣為丹本,謂"神是性兮氣是命,神不外馳氣漸定"。又稱修煉先須玄應無心,處處無為,動靜兩忘,專氣致柔,神安氣住,自結聖胎。此歌或題為《靈源大道歌》,為早期丹訣中精品。其五《牛頰先生贈馬處士歌》,暢敘牛頰先生與唐末處士馬自然相逢狂歡,別後逢鍾離權、呂洞賓、劉海蟾、陳七子等人,為之指示道要。謂金丹之要在於"向恍惚中求取物,杳冥中求取精,形神洞達,與道合真"。貶斥參禪念佛及旁門左道。其六《青城山后岩棲穀子靈泉井歌》,道士棲穀子撰。其歌以靈泉井比喻內丹,頌其神用。其七《金虎白龍詩》,原題"張果述"。包括七絕詩二十一首,詠述煉鉛汞二物成丹之妙用。以上七篇,皆為唐宋間鍾呂金丹派重要丹訣,對宋元內丹家頗有影響。 1107 漁莊邂逅錄一卷共4頁 南宋道士自然子吳悮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本篇為煉製外丹之記錄。作者自稱乾道八年(1172)與虞仲謀、劉先生邂逅相逢于漁莊,三人結為丹友,試煉金丹,由作者記錄以傳將來。書中首先解釋金液大丹之名,其次分章論述煉丹五轉之要。第一轉配合陰陽,名曰太初;第二轉混沌胚渾,名曰太極;第三轉二儀剖判,分別陰陽;第四轉攢簇五行,變化四神;第五轉變化盡由中宮土德。最後附錄草衣子火候訣及頌詩二首。書中對煉丹理論、要點,過程、禁忌等,均有較詳明記述。大抵謂金丹之要在神水華池,得神水而後生白金,白金返黃金,黃金返紫金,紫金流液熏結而成丹。所用藥物有水銀、丹砂、曾青、膽礬、雄黃、雌黃等。以煉水銀而返為丹,故名還丹。煉製過程先須配合陰陽,觀天地之元氣,採日月之精華,依卦爻而運水火,按時日而易歲月。俾陰陽而成黑鉛,以鉛人鼎中,澆之以汞,自然金花外出。又以丹砂飛出水銀,合二物研磨沐浴,成就"四神",再煉之化為真土,即出金華。據稱若功行足全,服此藥可舉宅升天。乃至九轉功成,'一粒之丹可使雞餐成鳳,犬餌成龍,點金石則化為至寶云云。 1108 金丹正宗一卷共4頁 原題"五陵玄學進士胡混成編"。約出於南宋初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本篇論述內丹。謂先天祖氣為金丹之本,藏于人身玄關一竅。俗人因五情六慾迷亂而耗散先天祖氣,修真之士則返後天而複還先天,遂成神仙。其修煉工夫,分為立爐鼎、聚藥物、行火候三要。"聚先天祖氣為藥物,守玄關一竅為爐鼎,以元神妙用為火候。"下手之初,應先斷諸念,無染無著,物我兩忘,專氣致柔,至寂然不動之境,然後于玄關一竅中存定真息真羔,使氣息不離,合為一處,則藥物歸爐,火候可行。於是順元神妙用自然運行之真火,周流旋轉于玄關之外,漸煉漸結,成就聖胎。本書盡辟前人丹書中紛繁名相,總結丹法為立鼎、聚藥、火候三要;於煉丹火候則盡棄前人周天卦象之譬喻,唯強調元神妙用之氣自然往來,此為其獨具之特色,書末附四言短頌十二首,分別詠述鼎器、藥物、火候、立基、聚藥、鍛煉、抽添、結胎、沐浴、胎圓、溫養、脫胎,鉤提全篇要旨。 1109 還丹複命篇一卷共4頁 北宋末道士薜道光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輯錄作者所撰《還丹複命篇》、《丹髓歌》二篇。前者撰于靖康丙午年(1126),包括五言絕句十六首、七絕三十首、《西江月》詞九首;後者則由三十四首短歌組成。兩種丹訣,皆論述內丹原理及採藥、抽添、火候之要,宗承張伯端《悟真篇》,多以龍虎鉛汞、夫婦交合喻內丹,詞旨隱晦。作者在《還丹複命篇序》中,自稱于宣和庚子年(1120)遇至人,得金丹口訣曰:"大道之祖不出一氣而成變,喻之為日月,名之為龍虎,因之為陰陽,托之為天地。一清一濁,金木間隔於戊己之門,一情一性,陰陽會聚於生殺之戶,採二儀未判之氣,寺龍虎始媾之精,人于黃房,產成至寶。別有法象樞機,還返妙用。長生秘訣畢於此矣。"後人或以為薜道光所述丹法為男女雙修,然細玩其詞,實主清修。其說大略以一氣含靈為丹本,真鉛真汞為藥物,陰陽配合、龍虎交媾為煆煉,凝神入氣穴為下手工夫。就丹法而言,《丹髓歌》所述較《複命篇》更為明白。 1110 爰清子至命篇二卷共7頁 南宋道士王慶升撰。二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編首有淳佑乙酉年(1249)作者自序,聲稱依至人所授金丹口訣,撰成此書。全書分為四篇。第一《至命篇》,引述張伯端《悟真篇》詩數首,解釋內丹安爐立鼎、火候法度、野戰守城、沐浴脫胎之節次。並附先後天四象圖、安爐立鼎圖、排符進火圖、九轉成力圖等圖像。第二《人道詩》,為七絕詩十九首。詠歎"浮世功名水一漚,數來誰得百年留",勸人尋求真道。並斥責自命清虛之士及執著採陰旁門之小人。第三《注沁園春》,對呂洞賓《沁園春》詞逐句作注。謂孝悌忠恕神智禮義仁信為十善業,可見金丹派南宗之倫理觀念。第四《注北斗真形咒》,文句甚短。謂真形為心神,靜為性而動為情,雖聖賢異類,此心神不明不滅,故為真。 1111 翠虛篇一卷共7頁 南宋道士陳楠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本書輯錄陳楠所撰詩文。包括《紫庭經》、《大道歌》、《羅浮翠虛吟》三首長篇歌訣,《丹基歸一論》短文一篇,以及《金丹詩訣》百首,詞三首。所有詩詞歌訣皆論述內丹。其中《紫庭經》論述丹經要旨唯在鉛汞,"身中一畝為家園",煉精化氣,氣凝成神,便可無為而通靈。《大道歌》主要論述"真陰真陽是真道"。《羅浮翠虛吟》斥責採戰禦女、服氣存思等法術。認為金丹之要在鉛汞二字,乙太虛為爐鼎,烏兔(鉛汞)為藥物,不論金木間隔,龍虎子母,此方為真道。《丹基歸一論》主要論述"一"為金丹之基。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,道即金丹。丹書中所謂魂魄、龍虎、鉛汞、坎離、嬰兒姹女等名詞,其實皆指一物,即陰陽二字;守一壇、戊己戶、玄關一竅、玄牝之門、鉛爐土釜等術語,實皆一處;而周天卦數、晝夜時刻,無非是指周身精氣流行之變態。《金丹詩訣》及詞三首,皆論述內丹法要。以先天之氣為丹頭,認為煉丹之要在抽坎填離,"但取坎精點離穴,純乾便可攝飛瓊"。以上各篇丹訣能破除紛繁名相而直指玄要,對內丹修煉之感受及效驗亦描述較詳。是為宋代金丹派南宗之重要論著,對後人頗有影響。 1112 還源篇一卷共3頁 北宋道士石泰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篇首有作者短序,自稱昔年在驛中遇張伯端授以丹訣,其證驗之效只在片時,遂作此篇以傳授後學。全篇包括五言絕句八十一首,敍述內丹原理及藥物、火候、沐浴、脫胎等內丹法要。大旨皆本于張伯端《悟真篇》,以先天之氣即鉛汞為丹藥。認為煉內丹無非以神氣結為玄珠,而"氣產非幹腎,神居不在心"。神氣唯藏于身中玄關一竅,能知神氣之穴,然後以神歸氣內,丹道自然成。其下手工夫以收心猿意馬為先,有詩云:"意馬歸神室,心猿守洞房,精神魂魄意,化作紫金霜"。其詩多譬喻隱語,頗晦澀難讀,不如《悟真篇》系統分明。 1113 還丹至藥篇一卷共2頁 原題"悟玄子賢芝膺圖述"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據篇首作者序文,自稱名膺圖,字賢芝,號悟玄子。修煉五金八石二十余載而無成,後遇至人授以秘訣,始見神功。本篇中收錄其七律詩十首,述修道之辛勤,歎真訣之難得,頌還丹之神功。謂金丹以真鉛真汞為本。從其丹詩看,作者當係宋人。《宋史.藝文志》著錄"悟玄子《安神養性方》一卷、《篋中方》一卷"。疑即此人。 1114 亶甲集一卷共2頁 原題"西秦降真子趙民述"。趙民生平不詳,從其金丹說看,當係宋人。原書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收錄七律詩三十首,詠述內丹。其說宗法《道德經》、《陰符經》,與北宋張伯端丹道相同,但缺乏系統。作者自稱遇至人得法而道成,離秦雲遊,"遁跡為儒且混塵",當係流浪儒士。 1115 金液大丹詩一卷共5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上看,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收錄五律詩九十餘首,論述七返九還金液大丹,似為內丹法。其說宗承《參同契》,謂"龍虎還丹本,夫妻喻藥基"。其修煉次第為:"一正藥根源,二關龍虎門,三憑日月化,四煉魄與魂,五拔陰陽力,六調寒暑暄"。謂三年丹成,即可飛升。辭旨頗隱晦。 1116 證道歌一卷共1頁 北宋道士左掌子撰。宋《四庫缺書目》及《宋史.藝文志》均著錄此書一卷。《秘目》及《通志.藝文略》則著錄作"左掌子道證一卷"。現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中有七絕詩十五首,分別詠述內丹之靈藥、火候、金花黃芽、黑鉛白汞、赤龍金虎等。篇首有短序,論內丹之要。其說大略謂求仙須先明真一,真一即道,亦即人身之元氣。氣乃人母,亦為眾仙之母,備在人身,不用外求。身外之丹藥木石等,皆非煉丹成仙之真藥。 1117 內丹訣一卷共9頁 北宋道士陳朴撰。《通志.藝文略》著錄,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作者自稱于元豐戊午年(1078)游南都,遇淮南野叟授以內丹訣,因記錄成書。其丹訣分煉丹工夫為九轉,每轉以七絕詩歌一首、《望江南》詞一闕為頌,又以口訣一段詳述其修持法要。所述丹法自成一家,與鍾呂內丹派諸家不同。大略謂天一真水藏於膽中,為性命之根,陰陽合和,降而成丹。其下手工夫以靜坐閉息為主,使真氣周流,水火相交,結成玄珠。又特重換形,謂此功法能使行功者形神俱妙。據說丹成三轉可成地仙;丹成六轉,則換盡凡形而成仙質,飛舉上升猶如流星;丹成九轉,則功行俱全,飛列仙班。 1118 洞元子內丹訣二卷共14頁 北宋道士洞元子撰。《通志.藝文略》著錄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前有作者自序,概論內丹大要。謂修仙者必先煉其形,形全則神全。煉氣須先固精存神,遠離淫慾。又斥責禦女之術為邪門,想脫之法為神亂。認為修煉者須先行仁義忠信,慈惠救濟,去嫉妒,遠貪害,嫉惡向善,久積陰功,則陽德自繁。正文分玄元篇、坎宮篇、離宮篇、既濟篇、未濟篇等二十一篇,每篇均有論說及五七言詩歌。全書大抵假陰陽之說及《周易》卦象解釋內丹。以一陰一陽為大道,真鉛真汞為丹藥。從採藥歸爐至交媾既濟,沐浴脫胎,始終皆依陰陽相生相制法則,按八卦相蕩盈縮之度,符易道變化進退之機。全書唯引證《周易》,而不提前人丹訣,頗為獨特。 1119 內丹還元訣一卷共1頁 撰人不詳。從內容看,似出於唐宋間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此書解釋內丹之五行、四七寶、九仙真氣、八卦內屬等術語。謂五行即五臟,肝之余氣流於上之顎左名金液,肺之余氣流於上顎之右名還丹,心之餘氣流入上鄂之右名神水,腎之余氣流於舌下右邊名華池,脾之餘氣流入唇內名黃芽。又稱四象者,一為金翁,乃肺中之唾;二為姹女,乃心中之穴;三為嬰兒,乃腎中之精;四為黃婆,乃脾中之涎。又稱內七寶即津水唾血神氣精。九仙真氣者,即鼻中出入氣、口中吹呵嘻氣、家長出用氣、見人喜怒氣、穀氣。又稱八卦內屬,即肝屬震、心屬離、肺屬兌、腎屬坎、膽屬巽、小腸屬坤、大腸屬乾、膀胱屬艮,各象一卦。全篇以人體臟腑及精氣神釋內丹術浯,似為早期丹法。 1120 長生指要篇一卷共7頁 南宋道士林自然撰。一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卷首有淳佑庚戌年(1250)作者自序,自稱因讀《清靜經》而發深省,遂辭家雲遊參訪,得遇西蜀陸公授以金丹之道。其書分七節,引魏伯陽、張伯端之說,論述內丹法要。大略以先天祖氣為丹本。謂人皆稟此氣而生,與虛皇貫通,與三清同體。若能逐境隨覺,襲其明而還其性,則神定精固氣聚,三花聚頂,立見超脫。其修煉工夫從合真氣呼吸人手,以二日為機,守玄一為要。火候法度則唯在自知。凝一氣真元不散,散之成氣,聚之成火,化之成水,變之成金。又須仁慈濟物,廣行眾善,則真仙保舉,上帝降祥。又稱修煉須上依星辰之躔度,下符海潮之往來,採天地未判之氣,奪日月交會之精。篇末附《金丹合潮候圖》及詞一首,以示一月之中潮候消長規律。 1121 鳴鶴餘音九卷共55頁 元朝仙游山全真道士彭致中編集。約成書於至正七年(1347)。九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。書前有元代學者虞集序文,敍述此書編集始末。正文中廣泛採集唐宋金元道士所撰詩詞歌賦叢雜文,總計約四百七十篇。入選作者約四十人,其中多為全真派道士。如祖師鍾離權、呂洞賓、王重陽、馬丹陽、邱長春、郝太古、宋披雲、馮尊師等。另有朗然子、虛靖天師、徐神翁、白玉蟾等宋代道士詩詞,以及宋仁宗、辛天君、八仙等帝王仙真之詩。虞集詞十二首亦編入書中。所收詩詞歌賦,皆闡述全真教旨。或感歎人生無常,世間如火坑,勸人出家修道;或抒寫避世出塵,逍遙林泉之閒情逸趣;或剖析玄理,發明心性,詠述修心悟性之旨要,而尤以闡發內丹之作品最多。書未有數篇宣揚玄風教規之雜文。